山川尽收方寸间
——吕尧臣与“玉屏移山壶”
紫砂“绞泥”是一种技法与艺术的凝练,展示紫砂茗壶图纹装饰,为江苏宜兴陶瓷陈列馆高级工艺师吕尧臣所独创。近日,他的一把“玉屏移山壶”已完成,此壶做工精湛,“绞泥”拓出的山水纹样,异常别致,观者无不惊叹称奇。。
日前,笔者慕名去宜兴陶瓷陈列馆尧臣工作室探访,在名画家唐云题写的“醉陶居”,尧臣高兴地从铁柜中捧出已烧好的这把烧好的这把茶壶:呈六角形,三组线条对角匀称,弧线舒展流畅,壶嘴、柄、滴3样附件设计得体,各具活力,壶通体为粟黄色,6个壶面,构成6幅气势坦荡的山水画,名山大川,飞瀑流云,尽收于方寸之间,秀逸中见其旷远,静谧中透露动感,揭开壶盖,内壁的六面,均显相同的画面。这些山水图纹,既非画,又非刻,它是通过“绞泥”技法产生的神奇效果,使壶体出现如大理石一般的天然画面。
今年51岁的尧臣,对“绞泥”技艺倾心已久。他说,古籍上曾有紫砂“绞泥”的记载,可惜未见真传。为丰富紫砂装饰艺术,早在七十年代初,他就开始尝试探索,那是用不同紫砂泥色,有意无意地绞合成想象中的图案,再拍打成泥片,先在花盆上局部试验,再发展到在砂壶上,饰出木纹和雨花石纹,效果俱佳;在多次实践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这次成功地烧出了“玉屏移山壶”。把名山大川再现于壶上,还是第一次。
善于进取的人,满处皆学问。成名后的吕尧臣,仍然拜师访友,勤恳好学,关于紫砂壶体的重心与稳定、关于嘴和把的均衡,关于对比与调和、关于实体与虚空间、关于整体与局部等等,他从不放弃与来自各方的专家、巧匠们商讨。发展历史悠久的紫砂艺术,重要的是不断创新。去年5月初,尧臣专门跑了一趟桂林,迷人的漓江风光,神异的七星岩雄姿,拓宽了他的创作思路。回来后他反复构思,足足用了大半年时日,才捧出这把“玉屏移山壶”。
此壶为何取名“玉屏移山壶”?他解释说,古诗有“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把砂壶比为“贵如珠玉”;又用“一片冰心在玉壶”之句,赞美历代醉心于紫砂艺术的制壶人。祖国山河秀美,用“绞泥”手法移于壶上,过到艺术的升华,创造新的风格。
观尧臣壶艺,是一种美的享受,拥有30多载壶艺生涯的他,而今正步入创作盛年,所制茗壶,古朴有致,奇奥灵巧,不同凡俗,海内外行家誉他为“壶艺魔术师”。“玉屏移山壶”不过是他力作之一。看他那把“八方凌云壶”,恰如一幅气势恢宏的山水长卷,该品一经展出,便为北京故宫收藏;还有那个“天外天壶”,更是匠心独运,壶体似一口黑泥枯井,剥落花流水的泥灰露出几块砖石,配以开片纹装饰,给人以一种古而又古的凝重感,出奇制胜的是“井”底还蹲着一只高傲的石蛙,鼓着眼睛仰望天空……去年,他穷数月精力,特意赶制了一把“熊猫壶”,捐增第十一届亚运会组委会,在京颇为轰动,誉为壶中珍品。
假如说,吕尧臣的早期作品,充满灵气、中期作品清奇新异;那末,近年来,则是朴拙凝重,功在壶外。回头再细细品味“玉屏移山”,有创新,更有胆略,有气魄。
壶如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