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大省应转向美术强省
记者(以下简称记):广东美协经过50年历史硕果累累,产生了不少有社会影响的艺术精品和名扬海内外的艺术大师。2006年在广东美术史上可说是具有转折性的一年,您策划“广东美协50周年”系列活动,一早就“成竹在胸”了吗?
许钦松(以下简称许):要举办这件盛事,需要策划动机和策划理念。2005年11月底,我接任了广东省美协主席的职位。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可大家似乎只看到我在上任的三个月内还是“锅冷灶寒”,都颇为不解。其实在我心中早已酝酿起这项活动了。我始终觉得,省美协50周年是一个契机,广东美术如何走过50年,迈向百周岁?我们应该回顾辉煌的过去,思考所面临的困惑和难题。当时考虑了很多方案来庆祝50年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我们需要主题的东西、理论的东西、思想的东西,这样就得做成一个系列活动,以便形成“焦点”来凝聚全省美术家,吸引省内外的观众。只有这样,我们的事业才能发展兴旺。
广东美术50年来,产生了黄新波、胡一川等等一大批的美术大师和美术名家,涌现了黄新波的《年轻人》、潘鹤的《艰苦岁月》等极具社会影响的艺术精品,所以我们把评选广东美协50年的50件经典作品作为整个活动的高潮。评选还邀请了法律顾问和公证,保证了“公平、公正、公开、有序、合法”的原则。评选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整个系列活动也开创了我国国内美术界的多项先河,其丰富性、创新性、群众参与性等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如首次通过网络、短信、电话等渠道供大众参与“最具影响力作品”评选等。
记:广东美协50年系列活动在全国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中国美术家协会也将在年度会议中听取有关的经验。这种反响是否更从过程、意义上丰富了您提出的从“美术大省”向“美术强省”的转变进程?
许:一直以来,广东美术界呈现出思想活跃、创作热情高涨、作品数量多、获奖作品多、艺术手法多姿多彩等特点,成为全国举足轻重的美术大省。但是我们也看到,“大”是够“大”了,然而还不够“强”。美术大省的观念应该向美术强省转变。我们不能老是依靠老一辈美术家的影响力,新生一代如何在尖端上站得住、站得稳,才能真正“强”。我们进行50周年的总结和探索,就是拟再度寻求和赋予广东美术在国内美术界的“策划性思维”与“盛事般的地位”,使我们在第二个五十年内迈向“美术强省”的奋斗目标。今年1月份,“广东美协50年”系列活动将全面拉上帷幕,然后空间将进一步展开与扩大。现在,我们还有三本书《广东美协50年文献集》、《新中国美术的广东现象论文集》、《广东美协50年50经典作品集》等正编辑出版,全面工作将在这个月完成。
“策划眼”让每个展览主题突出
记:广东美协50年系列活动包括多项主题展览。您曾说,每个展览都有一个“策划眼”,请问您说的“策划眼”具体指什么?
许:在整个的系列活动中,我们先期于去年8月同时举办了“广东美术大展”和“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5周年暨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美术作品展”。同时向全省的美术家和美术工作者、美术爱好者们发出展览通知,而且还取消了作品的送展费,目的在于把大门彻底打开,因此交作品的队伍也排起了“长龙”,两个展览共收到作品4000多件,创历史新高,影响也最广。另外,还有其他的主题展览“希望的田野——美术家眼中的广东农村”,其“策划眼”就是结合2006年国家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题,把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也迅速纳入到广阔的美术视野之中。至于“海报设计国际邀请展”的主题考虑,是因为我们现在提倡一个“大美术”的概念,希望一改过去把设计排斥在美术门类之外的做法,充分认识到设计在创意产业中的作用和地位。
记:除了主题展览,本次系列活动还包括一个“承前启后”、“推陈出新”的理念,具体体现在哪里?
许:广东美术走过了50年,也必然要形成“薪火相承”的总结和发展氛围。一方面,我们通过经典作品的评选和对艺术大师和美术名家们的表彰,总结他们宝贵的创作经验,树立起高标杆,张扬一种正气;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长期生活在老一辈艺术大师的光辉下,我们也要检验自己的实力。通过创作来推动对中青年艺术家的培养,有一个“承前启后”的链接,这种思维在2006年重点体现在“黄新波艺术纪念展”和“星河特展”这两个展览上。2006年是黄新波诞辰90周年和广东美协成立50周年的好日子,黄新波是第一任的广东省美协主席、广东画院院长,他培养了很多后辈,影响十分深远。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该对其艺术成就和精神品格进行总结和张扬。为凸现“传承与发展”这一主题,我们还举办了“星河特展”,展览的主体对象瞄准了60年代以后出生的中青年艺术家,反映他们的创作现状和学术追求,以推进“以创作带动人才培养”的一系列措施的落实。
广东美术已进入“冷思考”时期
记:本次系列活动还举办有“广东美术论坛——新中国美术的广东现象”,邀请了全国20多位著名评论家、美术史论家纵论广东美术现象。在您看来,咱们广东美术风雨50年,在全国范围内曾经影响至深,这种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许:广东美术曾经经过了具有全国性影响的三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是建国后到“文革”时期开始的17年间,广东的本地美术家、迁移美术家以及解放后海归的美术家们,他们创作了一些讴歌社会主义新建设以及反映工农兵火热生活的美术作品,影响深及全国;第二阶段是“文革”时期,这一时期广东美术仍然深有影响,这是因为交易会、农民运动讲习所、广东省博物馆的鲁迅纪念馆等召集了一大批青年画家进行创作,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作品,形成了独特的广东现象;第三个阶段就是改革开放以后,广东先走一步,多种思潮和流派在这里大碰撞、大融合。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吸引了南下的很多艺术家,广东美术因此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也出现了一些颇有影响的作品。但是,这几年来广东美术似乎没有以前“火爆”。在花样翻新与思维碰撞到了一种极致之后,必然也就进入了一种“冷思考”的状态。所以我们在这个“冷思考”的时期,审时度势地作出50年工作的总结与展望,这对于整合力量、练就内功、冷静思考、以求发展,实在是非常必要的。
记:那么什么时候才能走出这种“冷思考”,迅速加热升温?
许:广东美协50周年是一个转折契机,我们总结与评估,就是为了以后的跳跃与提高。相对于其他地区,我们这几年的广东美术确实是处于一个“冷思考”时期,表面上是冷下来了,然而这并不是说我们的美术停滞不前,只是说我们的美术比其他省份先行一步,率先进入了“冷思考”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如何“消化和融合”,并作出正确的学术判断就成了关键,当中会酝酿出一个具有全新意义的过程,预示着在不久的将来广东美术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