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 2005 年书画艺术新作展”昨天在中国美术馆闭幕。此次展出了吴先生 2005 年创作的水墨画作品 35 件,书法作品 25 件。其中书法作品是首次与公众见面。表达画思和文心,力求人人能共赏,吴冠中先生晚年以自己的方式对汉字进行创意组合,对中国书法造型、字体变化以及汉字与人间形象的亲疏因缘做大胆的创新,揣摩文字的构架与韵律感,用今天人人识得的简体字营造汉字造型之大美。
漫步展厅,一幅幅书法作品穿插在绘画作品之中,交相呼应,相映成趣。布局结构处处体现吴先生的审美心思。色彩、情绪的强烈反差或者点线舒缓、浓密的呼应。在吴先生情意脉脉的文字田园徜徉,流连忘返。
他和她 : 不过年不过节不过生日
拨通电话与吴先生约采访时间,吴先生笑答 : “值得吗 ? 你先看展吧”。“我就在展会上。您下午有时间吗”我说。“时间看你方便吧。”“您定吧,我几点都行,您午睡起来吧。”“我中午不休息,我是以逸待劳,你还要跑路,就你方便吧。”
吴先生开门,吴夫人随后,一眼看见他和她。迎门墙上,挂着书法镜框“他和她”。对面摆着夫妇俩的照片,立刻呈现读过吴先生《他和她》相濡以沫的二人世界感人至深的故事。
86 岁的吴先生精神矍铄,动作敏捷,思维活跃,中午不休息的习惯至今保持着。他说,常年在外写生,为了工作的连续性,养成了不吃饭、不喝水、不午睡的习惯。 70 岁前中午都不吃饭。而吴夫人也笃定的与老伴同样为艺术调整自己的生物钟。
谈笑间,吴夫人起身离去,回来时加了一件暗红色的中式上衣。红衫映白发,显得精神焕发,颇有些过年的气息。她告诉我,衣服是儿子买给她的。
“过年怎么过啊 ? ”我问。
“我们不过年,不过节,不过生日。”
“啊 那三十全家也不聚聚吗 ? ”
“不聚。都在各自家里看看电视,跑来跑去太麻烦。”
“这样啊 ”我有些不解。吴先生说,老伴前年第三次脑血栓,昏迷 7 天不省人事。结果奇迹般地康复了。自己当时也在另一家医院住院。他说,我们这个年龄,生活的美丽都过去了,所以也不羡慕别人。
“那除了画画,您们平时还有什么爱好 ? ”
“没什么爱好,就是散散步。现在家里唯一的音乐就是这个。”说着,吴先生起身走进屋里。我以为会是一个什么稀奇的电子产品,没想到,吴先生拿出一个拐杖,一边比画着一边示意,就是拐杖触地的笃笃声。
他和她的世界很美丽,他和她的世界很孤寂。把全部生命倾注艺术事业的吴冠中先生,让自己晚年的文字田园里画繁字茂,姹紫嫣红,精神世界丰富无比 ; 而让自己的生活空间里,花草不生,宠物不养,物质世界简单无比。
书法 : 跟着时代变
古往今来,书法的途径在于临摹。时代变幻,那么作者是否能仅迷恋满足于写得笔笔有来历或是像谁一个书法家怎样才能使自己的作品与缤纷的现实之间建立一条通道 ?
吴先生一一开释我。中国书法历史很长,书法最早的功能是实用。古人结绳记事。书法的目的在于我写字你认识。书法要写出心情。我写的信你看不懂就无法交流。大篆不便交流了,李斯就改了小篆,后来又有了隶书、楷书。每一次改变就是为了方便。现在书法很多,从儿童到退休老将军,都是临摹古人。书法变抄袭,重复自己,抄袭又抄袭。但问题是老百姓看不懂。就像我的画,如果有人说看不懂,我就会很难过。书法要让人看得懂。在报纸上看到一个消息。宋楚瑜到清华大学访问,清华大学向他赠送一幅字,写的内容校长不认识。虽然有关方面应事先做好准备,但作为科学院院士,他是一个好的科学家,他不认识不稀奇,但书法是让人看的,看不懂不是读者的错,而是作者的错。石涛说过,书法跟着生活变。我发展了他的观点,就是,书法跟着时代变。所以,我尝试着表现汉字的造型美,首先是让大家都认识。又美又认识。
吴先生不愿临摹古人,不愿重复自己,一直寻找创新的途径,寻找自己的汉字表述情怀的最佳方式。
艺术 : 不停探索恋创新
“我不看抄袭之作,更不看抄袭之抄袭,因此对书法疏远了,难得遇到醒目之作。但对汉字,其构成,极其与人间形象的亲疏因缘,却总是情意脉脉。”吴先生不愿抄袭古人,不愿重复自己,他说,艺术生命全靠创新延续生长。他不写李、杜佳句,只写自己的画思与文心,并探索文字内涵与字体样式间的情脉与拥抱———《土地》的线条夯实厚重,极具有视觉冲击力。两边恣出的笔画,引你浮想到无边无际,回味无穷 ; 《早市》的简单线和构图,传达出的意象生动写实,把它和都市繁华景象放在一起对比,神韵油生。还有《想入非非》梦幻般的细长躯干,传达出一种动感灵气,飞一样的视觉联想……
进入不了所谓幸福的晚年生活,又苦于搞大东西的力不从心,不愿画同样的题材重复自己,探索、创新像探险一样,对他,极有吸引力。无时不刻在激励吴先生的创作。他说:“忘我是一种比较舒服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