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大师黄宾虹生前曾经多次慨叹,自己的画要到三五十年之后才能被世人理解。大师去世30年后的上世纪80年代,他的作品开始在拍卖市场出现,并且在以后的20年间价格稳步上扬。但直到今天,在著名美术理论家郎绍君看来,“能真正看懂黄宾虹作品的人并不多”。
今天上午,“高标自立·黄宾虹画展”在关山月美术馆开展。画展开幕前夕,记者专访了此次论坛的学术主持、著名美术理论家郎绍君先生。
文化的断裂使我们对中国画失去正确认知
记者:在国学复兴正在变成一个热门话题的过程中,中国文人画是不是也在经历一个复兴的过程?
郎绍君:不错,国画是有一个复兴的势头,人们处在一个重新发现的过程中。但其实中国画在20世纪并没有衰落,我不同意衰落说。20世纪中国画虽然面临了很多困惑和问题,但也正因为如此,发生了很多变革,非常有成就。中国画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个时期,像20世纪这样,经历如此巨大的变化,有这么多的探索,思维这么活跃,形式风格这么丰富,应该说这是一个大转折的时代。
记者:但中国画传承到现代,却有很多人完全看不懂?
郎绍君:现代人不能欣赏中国画,不仅仅因为审美观念、生活方式的变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近百年来中国艺术特别是中国的绘画,始终处于被批判、被否定、被贬低的位置,使得我们对中国画失去了正确的认知,失去了兴趣,造成了一种文化上的断裂。比如说中国画的教学,近百年来一直使用的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方法。在美术学校里,大多是西画的教学,中国画的课程很少。同时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过去主要靠临摹,通过临摹达到对古人的理解,后来几乎是用写生完全代替了临摹,这样就隔断了学习者和古人的联系。而且人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原作,收藏很少,美术馆有藏品也很少开放,学校里面都是放幻灯片,要不就是图片。这种情形造成了很多人,甚至是一些美术学院的老师和学生都看不懂中国画。
像黄宾虹那样学画的人
越来越多
记者:有人说黄宾虹的成就,揭示了传统文人画和现代人直接对话的可能性,您怎么看这个问题?研究黄宾虹对现代人有什么样的启示?
郎绍君:是的,可以这么说。20世纪中国画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怎么走向现代,说穿了就是要不要接受西画因素的问题。黄宾虹是一个很有革新精神的山水画家,同时他又是一个很传统的山水画家,他取得的成就不是因为汲取了西画的因素,而是因为他对传统下了很大功夫。他一辈子都在师法古人,直到90岁都没有停止临摹古人。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在传统的观念、语言方式里,山水画一样可以发展。传统的审美和现代并没有严格的界限。
现在,像黄宾虹那样学画的人越来越多。当然时代不同了,我们不可能完全重复黄宾虹,但我们可以学习古人,用我们的方式把握传统,发扬传统,在这一点上,黄宾虹提供的经验是可资借鉴的。
记者:中国文人画历来讲究诗书画印兼修,最讲究画家个人的修养。在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以后,中国的文化氛围发生了很大变化。可能有更多的人会产生一种疑问,在今天的文化环境中,还可能在传统山水画的创作上有所突破吗?
郎绍君:中国画是一种古典艺术,不是现代艺术。它的文化遗产、文化资源是永恒的。最终在世界画坛上能够代表中国的,我认为还是传统的古典艺术。文人画的**已经过去了,但高峰过去了不等于没有发展的可能。很多人说宋代是文人画的高峰,也有人说元代是文人画的高峰,但宋元以后还是出现了像黄宾虹这样的大师,说明它还是有生命力的。
黄宾虹之所以被重新认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九十年代以来在画界有一个重新认识传统的思潮。传统的东西很可能被埋藏起来了,人们还可以重新发现,这是一个历史的规律。
让年轻人多接触传统文化
记者:黄宾虹的作品在他生前,曾经遭到冷遇,直到半个世纪之后才被人们认同,是不是因为他的作品更接近现代精神?
郎绍君:这两年黄宾虹画作在市场上价格好起来了,但真正理解他作品的人并不多。黄宾虹的画比较难懂,因为他的笔法非常自由,不追求形似,很多人往往觉得很乱。在他生前,知音就很少,美术界内部对他也多有质疑。但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很多喜欢西方现代艺术的人喜欢黄宾虹,大概觉得黄宾虹的作品和西方现代艺术有很多相似之处。这其实是一种误读。黄宾虹追求的是一种中国精神,是古代精神在现代的体现,尽管这种传统审美是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的,但他的精神内核还是中国的。
看黄宾虹的画,需要懂一点笔墨。有些人看不懂,这是中国文化的修养还不到,但这没有关系,领会传统文化的神韵需要多接触。深圳是个年轻的城市,让年轻人接受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先提高他们的修养。这当然不是一个展览能解决的问题,但至少提供了一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