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博物馆昨开馆,老杭州可以去找找老底子的回忆,新杭州人也能去补补课
如果杭州是一本书,该如何去读?关于这道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解题方案。
生活在杭州城,徜徉在西湖边,只能算是最日常的读法。不过昨天本报记者倒是发现了一本不错的“参考书”——6月9日,是我国第七个文化遗产日,由原先的“杭州历史博物馆”扩建升级而成的杭州博物馆也特意选在昨天开馆。
新开馆的杭州博物馆,总面积达到了1.4万平方米。
馆藏分为好几个部分,有杭州出土文物精品陈列馆,取名为“物华天宝”;有杭州不可移动文物纵览(指古建筑、古墓葬、古遗址、石刻造像等),取名“意匠生辉”;还有“翰墨丹青”,一看就晓得是绘画书法;“闲情雅致”是文房书斋,体现的却是备受中国文人推崇的“小器大样”、“格物致知”。
如果你喜欢集邮,这里还有个“方寸之间”,收纳了有关杭州题材的邮票和来自世界各地的珍稀邮票。
粮道山1号,是一个地址,也是一段历史
想知道一个人对杭州了解得深不深,杭州博物馆的地址就是最简单的试法:粮道山1号。
粮道山,这是一个对于老杭州来说耳熟能详的名字——以前杭州要搞登山比赛一般只有两个选择,一处是玉皇山,另一处就是粮道山,相对来说,坡度平缓、山道较短的粮道山比较适合低年龄的孩子。
随着吴山广场建成和新杭州人的增多,渐渐的,粮道山也已经变成了一个生僻的地名。所以,昨天杭州博物馆工作人员在通知地址时,说的都是吴山广场和河坊街交界口。
进馆一看,作为一个杭州人,记者觉得遍眼都是回忆,最感兴趣的是“物华天宝”和“意匠生辉”这两部分。这两部分也是杭州味最浓的,做的是杭州“前世”文章。
比如说到昭庆寺,新杭州人就要挠头皮了,好像现在杭州没这个寺啊。但七八十岁的老杭州,还是会习惯叫青少年宫一带为“昭庆寺”。
是的,目前青少年宫的位置就是老底子的昭庆寺。1994年,在杭州青年少宫基建施工过程中,原“昭庆寺”大殿前的古井抽干后,还发现了一大批器物。杭州博物馆成列的青铜人物花觚(用作陈设)就是其中之一,姿态丰满,神情灵动,很是可爱。
只在书上看过的清行宫遗址,有了实物
8000年前的跨湖桥遗址揭开了浙江考古史上崭新一页,5000年前良渚文化在杭州升起了绚丽夺目的中华曙光。进入历史时期以后,秦代置县、隋代出现“杭州”之名。唐朝,杭州已经成为繁华的东南名郡。
之后,吴越建都杭州。宋室南渡之后,杭州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岁月如歌,润物无声。纵然沧海桑田,历史终归还是能留下点滴印迹。
比如文一西路,是明代钱币窖藏。清波门旁的四宜路,是清代-民国银元窖藏。到了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第四次南巡杭州,以孤山锦带桥西为行宫。雍正五年(1727年)改行宫为圣国寺,与灵隐寺、净慈寺、昭庆寺并称四大丛林。所以,清行宫遗址在杭州文物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彰显了西湖景观颇受皇家推崇而再度振兴这一重要历史事件,而且作为遗址本身来说,亭台楼阁和戏台,院落、园林整体格局基本保存,建筑遗迹很是丰富。
这一段历史,许多人都从书上看到过。白纸黑字,始终只能成为想象的源头。但现代博物馆的表现手法总是让人惊喜:昨天在博物馆中,记者就发现了清行宫遗址的实物还原,场景还原。清行宫遗址惟妙惟肖,封尘的泥土,昂起的龙头石雕,仿佛一地的瑰宝刚刚揭开盖头。
至于本报昨天报道过的古井“钱塘第一井”,也在博物馆里做了还原,有意思的是,井里头还很有杭州习惯地被扔进了硬币。
再比如荷花池头出土的瓦当还果真雕有莲花,古拙而素雅。满室的雕梁牛腿、繁复精致更是说不清。
说到古建筑、古遗址时,当场还有诸如西洋镜的设置,凑近了看,原来里头内有乾坤,都是一段段的视频,光是这堵西洋镜的墙边就能花上不少时间。
老杭州不妨来走一走,这里能撩起你的记忆,让你越看越温情。
新杭州人也赶紧来补补课,你会发现,原来杭州这么有意思,当然,大家都别忘了带着孩子一起来,全部免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