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租斛”就放在朱先生的书房中,高36厘米,底径34厘米,口径30厘米,口小底大,上面有两只把手,呈圆桶状,上面箍有四道铁箍,底板上也打有两道八字形铁箍。由于体积不小,可以放不少东西。斛的一面用黑墨写刻着“焦山定慧寺”字样,落款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另外一面写着“租斛”、“扁淯桥”字样,其中扁淯桥的“淯”字右下方多写了一竖,不是“月”字而是“用”字。此桶状斛与旧时的方形斛在外形上虽有不同,但都是口小底大,容量同样为“5斗米”,也就相当于现在的50升。他说,这件“租斛”是原焦山定慧寺和尚用来收租用的,20年前他以较低的价格从民间淘得。
随后,朱先生向记者说开了。江心洲位于镇江市东郊,四面环江,自成江中岛,东临大港港区,南与京口区谏壁街道相邻,西与焦山隔江相望,北靠新民洲农场,新中国成立前曾隶属于焦山定慧寺,芦滩及租地均由焦山的和尚收益。岛上的农民每年都要向焦山缴纳租米,此桶状斛就是焦山和尚收租用的。据了解,因为焦山的寺庙还在洲上修建庄房,委派和尚长驻,催收租米,日久天长,这座小岛又被称为“和尚洲”。
另据地方志记载,江心洲是在清康熙二十三年(1683)之后,由长江淤沙冲击而成的沙洲,当时共有9个洲,互不通联。后来虽涨成了一片,但土地面积并不稳定。解放初期,原洲头距焦山仅2公里左右,而现在距焦山8公里,与解放初期相比足足退了6公里,共坍失土地17.3平方公里。几十年来,总计坍田成江2587公顷。而“扁淯桥”估计应该是江心洲上原有的一座桥,附近建有和尚的庄园,但早已坍塌于江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