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推: 开通会员 艺查网 美术百科
当前位置:美术网 > 美术网艺术头条 > 藏拍 > 文物

电视鉴宝:已被名利捆绑

    部分鉴宝节目确实对公众在文物鉴赏方面存在误导和蛊惑性宣传。鉴宝节目可以适当娱乐化,但不等同于鉴宝表演化。

  鉴宝类节目应该是传播知识和弘扬文化的节目,用过度娱乐去换取收视率,不可取。鉴宝节目应强化对藏品背后历史典故、人物知识、风土人情和鉴定决窍的普及,淡化节目与经济的关系。

  一档开播6年的鉴宝节目,一名家喻户晓的主持人,一场开幕3个月的文物展览,一阵“砸错”真品的质疑声……继河南卫视《华豫之门》节目闹出献宝人“干爹门”之后,“王刚砸错宝”又成为新闻焦点。

  日前,“‘假’如这样——真‘假’藏品对比展”在首都博物馆展出。该展从《天下收藏》节目砸掉的300多件“赝品”瓷器中选择了30余件精品,同首都博物馆提供的40余件(套)瓷器真品进行了对比展示。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收藏委员会主任姚政等人在观看展览后称,王刚砸掉的赝品中90%是真品,甚至30%是珍品。此后,当事各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节目组回应坚决,称有强大的专家团队,绝不可能砸错;质疑者信誓旦旦,说砸的是“真家伙”,敢负法律责任……一时间,真假之争、对错之辩甚嚣尘上。

  8月21日,北京市文物局通过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官方微博回应:经过北京市文物局组织专家鉴定,“所有被砸文物都是假的。”然而,这一回应非但没有使事件得到平息,一系列关于电视台故意买假文物、编造文物流传故事、找演员扮演“持宝人”等负面新闻迅速爆出,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于鉴宝类节目可信度的质疑。而探究这场争论的背后,则直指近年来电视鉴宝、艺术品鉴定的乱象。

  钱味弥漫的电视鉴宝

  无论批判或赞扬,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电视鉴宝节目在近10年来长盛不衰。

  2002年,江苏卫视率先推出《家有宝物》栏目后,央视二套的《鉴宝》、中国教育电视台的《美术苑》,北京卫视的《天下收藏》、凤凰卫视的《投资收藏》、湖南卫视的《艺术玩家》、天津电视台的《艺品藏拍》、吉林卫视的《找你》等陆续推出。此后,伴随着民间收藏热的兴起,“鉴宝”迅速在荧屏上引发“蝴蝶效应”,一时间,国内此类节目最多时达到50多个。这也使得原本冷僻小众的文物艺术品收藏进入了大众视野。

  梳理相关的鉴宝类节目可知,无论是已经停播的《鉴宝》,或是正处于风口浪尖的《天下收藏》,亦或是各省级卫视的大小制作,它们在节目形态上虽不尽相同,但大多都是以百姓大众化的收藏品为对象,采用演播室现场鉴定的形式,内容有藏品展示欣赏、收藏趣闻轶事、专家鉴定评述以及给出估价等,形式活泼,吸引了很多观众。然而,也正是由于这种“活泼”的制作方式,本应理性、客观的电视节目,却在近几年的“泛娱乐”化倾向中屡遭诟病,引发诸多质疑。

  “部分鉴宝节目确实对公众在文物鉴赏方面存在误导和蛊惑性宣传。鉴宝节目可以适当娱乐化,但不等同于鉴宝表演化。编造文物流传故事、诱导持宝人杜撰虚假信息、演员扮演持宝人等虚构情节会误导民众对文物鉴赏及其市场的认识。”收藏家郭庆祥说,“这些鉴宝类节目非但没有在大众中起到普及文物鉴赏知识和传播传统文化的功效,反而带来哄抬文物价格、误导市场价格的弊害,让不少普通大众萌生发财梦而走上歧途,觉得自己有捡漏的机会——存有这样的侥幸心理就很容易上当受骗。”

  “当初看到节目中的估价环节时,我就感觉会乱,这会勾起老百姓不太理性的对‘钱’的追求。”在一位参加过多家鉴宝类节目录制的业内人士看来,国内的许多鉴宝节目都“不靠谱”,包括节目的文案、流程、主持人等非常外行。“国内的鉴宝类节目良莠不齐,其中一些还很低俗,虽然主观上想做好,但限于收视率和有限的资源,很多节目选择了跟风、雷同,甚至找一些现做的物品吸引眼球。”该人士说。

  在“中国文物黑皮书”三部曲作者吴树看来,目前的鉴宝类节目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定位不清,文化、娱乐都想兼顾,结果成了“四不象”;二是过分商业化,价值取向有问题。大部分节目都把自己当做是鉴定公司,看点集中在判定真假、值多少钱,罔顾古玩的自身价值、文化价值,在价值认定上过分强调商品价值。

  “鉴宝节目泛娱乐化的根本原因,是电视台片面追求收视率。如果是商业电视台,眼球第一无可厚非,但如果是主流电视台,比如央视、各省级卫视,把收视率视为第一要点,追求‘眼球’远远高过媒体的导向目标,那就不对。”吴树说。

  电视鉴宝的利益江湖

  分析鉴宝节目为何持续走红,除了“全民收藏”的社会环境外,各方有“利”可图是重要因素。

  电视节目的生存与收视率挂钩,而收视率不但能带来广告等硬性收入,还可以招揽来试图利用节目影响力而获取利益的各种寻租者,而节目的审核管理漏洞则正好制造了这种寻租空间。于是乎,“伪专家”“伪鉴定”“伪价格”“伪故事”等层出不穷。这也使得“鉴宝”这个本来并非多难的技术活,成了一个各执一词、众说纷纭的利益江湖。而这个江湖中,持宝人、鉴宝人、估价人、节目制作人等,都是其中的参与者或主角。

  就在姚政质疑王刚砸错宝不久,上海第一财经频道财经评论员、制片人项立平在微博中实名爆料:在央视《寻宝》走进克拉玛依专场中,一位女士拿出了几件克拉玛依金丝玉,称是自己在戈壁滩捡石头所得,现场观众反响热烈。场上一名专家表示,金丝玉实际上是玉髓,具有非常高的价值,历史可追溯到1300年前。还有一位专家表示:“玉很漂亮,颜色丰富,变化多端,称之为女娲补天遗留下来的五彩奇石,一点也不为过。”那么,玉髓究竟是什么?事实上,玉髓只是一种石英,是二氧化硅的隐晶质体的统称,与我们常说的玉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物质。

  也许来源于塔城市旅游局的一篇名为《“新疆金丝玉”之——市场拓展》的文章,可以透露上述故事的玄机。文章称:广东商人易某斥资500万元在新疆克拉玛依、塔城、阿勒泰等地收购了几百吨的石头运回广州。这些石头,就是如今所称的“金丝玉”。经过他的巧妙经营,经过雕刻师傅的鬼斧神工,这些原本并不起眼的石头,变成了巧夺天工的“宝物”,在广州等地受到追捧。在北疆的土地上沉睡了亿万年的石头,在易某等人的努力下,短短几年,就在远隔千里之外的南国创出了品牌。“其实,金丝玉是克拉玛依政府和广东商人正在力推的一种新品种石头,之所以要在节目中出现,被专家鉴定,就是要给它一个‘名分’,引起更多收藏者的关注。”一位业内人士爆料。

  “实际上,鉴宝节目背后就是赤裸裸的商业利益。专家们上电视节目鉴宝,每次出场费数千元不等。如能帮忙把持宝人的藏品价格炒上去,幕后更会有持宝人的红包相送。于是,一些见钱眼开的专家便甘愿当托,把假玩意说成真文物,把不值钱的说成无价之宝,再通过节目欺骗和误导广大观众。因此,这类节目也就成了专家和持宝人联手制造骗局的大平台。”郭庆祥认为,“在这个行业,即使是某方面专长研究的专家也只能是判断古玩的真假和年代,而不应对古玩进行市场估价,更不应知假估假设下骗局,让人们获得与事实根本不符的文物鉴赏知识和市场行情。”

  据吴树的调查,做局者主要有两类人:一类是拥有足够金融资本的文物艺术品投机商,为显性富人。此类人在最近的艺术品交易查税风暴中有所暴露。另一类是贪官污吏,他们利用权力疯狂地敛取奇珍异宝等“雅贿”之物,成为为数不少、财富巨大的隐性富人。这两类人在文物艺术品领域的活动,从一开始就明确地打上了“投机”烙印,所以他们的收藏品,也就理所当然地被纳入商业运作轨道。

  艺术品鉴定处于“三无”状态

  在鉴宝类节目兴起之前,文物类、艺术品鉴定专家大多在文博研究单位工作,是个寂寞且不富裕的职业。但随着文物经济价值的过度宣扬,许多老百姓开始意识到收藏可能带来巨额的经济回报,于是,造假者、文物贩子等就看到了其中的商机——有了专家的鉴定证书,手中东西就能抵押、变现;而如果能在媒体的节目中使专家公开证明,那更是利于寻找买家。于是,专家的鉴定证书便成了收藏市场的通行证,被那些渴望捡漏的普通老百姓、文物贩子、造假卖假者以及官场和商界组成的收藏大军所追逐,而鉴定专家也便成了炙手可热的人物。

  “专家的身价往往和出镜率挂钩,这也使得不少文博系统内,原本专心做学问的人加入了电视鉴宝的大军;同时也使得一些伪专家看到了可乘之机,他们与电视台工作人员串通后,进行一番自我包装,堂而皇之地便在中央级、省级媒体做起了鉴定生意。”上海博物馆一位文博专家告诉记者,目前在各大电视鉴宝节目中露面的所谓鉴定专家,很多不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这些电视节目其实也不具备鉴定资格。

  那么,如此混乱的艺术品鉴定,相关单位应如何制止和规范呢?“应当将文物鉴定纳入法制轨道,只有建立了制度,有了制度的保证,秩序才能良好,否则必然混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研究员、法律专家河山说。

  据了解,目前我国的艺术品鉴定市场仍处于“三无”状态。一是无法律约束,《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等与文物鉴定有关的法律制度,几乎都对民间的文物鉴定没有涉及。二是无机构监管,文物部门只对其批准设立的文物司法鉴定机构进行管理,民间文物鉴定目前没有机构管理。三是无责任担当,现行《文物保护法》没有针对文物鉴定环节担责方面的规定,鉴定不实除了名声上的损失,无须为所造成的损失承担法律责任或经济赔偿。由此,才引发了鉴定行业的诸多潜规则和利益捆绑。

  “很奇怪,当年吴湖帆张大千等人,并没有谁说他们是鉴定家,他们也不在哪个机构担任专业角色,但就是有话语权,他们的话语权往往表现在他们经手和收藏的古人作品,以及在那些作品上他们写下的题跋。这些题跋有论有据,言之有物,体现了他们的眼力、学识和魄力,从而得到了当时及后人的认可。鉴定要有公信力,机制固然重要,但人才更重要。什么样的人在鉴定行业可以成才?我的观点是,实战经验、知识储备和艺术才华三者都要充分具备。还有一条不可或缺,就是要有高度的道德约束力。”西泠印社集团艺术总监胡西林说。

  鉴宝节目应强化文化含量

  在连番上演“做戏”闹剧之后,备受质疑和诟病的电视鉴宝节目会如何发展呢?

  7月5日,广电总局与国家文物局就进一步加强文物鉴定类广播电视节目的规范和管理连发多道限令,包括:节目中出现的用于鉴定的文物必须是以合法方式取得的文物,也必须是法律规定允许买卖的文物;不得在节目中编造文物流传故事,不得诱导“持宝人”杜撰虚假收藏故事,不得在节目中由演员扮演“持宝人”等。同时,与过去不允许文物专家参与文物鉴定类节目不同,国家文物局此次号召各类文博单位,积极参与此类电视节目制作,为相关文物的遴选、文物价值认知、文物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等方面提供帮助。

  “真正的权威专家学者,不仅会让各种招摇撞骗的伪专家失去市场,也会大大提高节目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说。

  但是,该限令出台后,却并不被业界人士看好,而且实施一个多月以来,也未见鉴宝类节目有何改变。“此次限令的很多条款没有可操作性,比如由演员扮演持宝人、编造文物流传故事和杜撰虚假收藏故事等,都不太容易判断。”全国艺术发展委员会副主席王敬之说。

  据国家广电总局内部人士解释,目前鉴宝类节目确实数量大,不规范,一些在节目中直接进行交易的行为违反了文物管理政策,必须进行调整,但是此次所发的为“限令”而非“禁令”,因此,国家广电总局尚未对鉴宝类节目实施审批备案制度,目前也没有总量限制,没有勒令停播部分鉴宝节目,最多只是警告。

  “文玩讲究收、藏、鉴、赏,现在的电视节目中前三项都有了,唯独‘赏’的力度不够,这可能与人们的心态有关,与电视的收视率也有关。”在收藏界被誉为“片儿白”的白明说,“任何节目都有一个发展、完善、创新的过程,我一直期待媒体能有一档节目,既能吸引老百姓观看,又能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通过实物展示给大家,哪怕只是通过一块瓷片或一件文玩,因为那里边有很多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愫。”

  在胡西林看来,鉴宝类节目更应该是传播知识和弘扬文化的节目,节目的“眼”在鉴,鉴的过程就是判别真伪、传播知识和弘扬文化的过程。“轻松的节目形态和活泼的节目气氛,都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以猎奇、猎趣、过度娱乐去换取收视率,则不可取。”

  胡西林认为,国内鉴宝类节目几乎都是因应艺术品市场而生,与艺术市场有着天然的链接关系,今后应该淡化鉴宝类节目与经济的关系。“什么事与钱走得太近都会变味儿。包括对这类节目的考核,不能太强调收视率,不能过多要求鉴宝类节目贡献GDP,这样才能使鉴宝节目不那么唯利,从而纯粹一些、客观一些,少一点猎奇,多一点对知识、文化的传播和弘扬,以达到服务观众的目的。”

 

注:本站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或投稿者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请浏览者自行判断取舍,若有观点错误或侵权等信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配合!转发请标注:美术网(meishu.com) ,多谢支持!本文网址:https://www.meishu.com/news/13/3/2019-09-04/6483.html

美术网相关文章 文物最新 藏拍最新

陈了了
李小可
马海方
孙温
王元友
侯一民
徐悲鸿
廖静文
齐白石
吴冠中
历史上唐朝时的社会到底有多开放?
人民日报刊文: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 应坦然面对
为了画“春宫图”,刘海粟敢跟孙传芳打擂台
这样浪漫的吻只需一次,人间爱情油画
画春宫图的高手,唐伯虎一生足够传奇!
一代帝王-宋太宗让画师现场画秘戏图
如何学术性地欣赏春宫画?
揭秘唐伯虎为什么画这么多“春宫图”?
你以为浮世绘里只有秘戏图?
因“春宫图”一炮而红,朱新建画的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