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不少人认为,文交所需要的是整改。事实上,这几乎使走份额化交易传统路子的文交所遭遇灭顶之灾。
不少人认为,行业失范与金融及社会风险大环境殃及文交所。其实,这一决定的背景是,宏观上讲,大环境是要更加突出防范金融风险及社会风险;微观上讲,文交所在全国的发展过多过乱,且大多运营能力不强,行为不断失范,有失控的危险。虽然在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加快培育产权、版权、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办好重点文化产权交易所,规范文化资产和艺术品交易。但整顿已经来临,总的来看,有三个去向应该明了:一是明确清理政策界限及范围,界限是“不能做涉及证券、期货属性的交易”。二是要在整顿中强化监管,发展重点文交所与试点性的文交所,并进一步成立相应的联席工作机制,确定相应的监管机构及监管所依定的政策法规与办法;三是文交所要重新洗牌,重新定义,重新定位。同时,文交所的业务模式要进一步探索,进一步转型。
一、重新定义文交所。当前,文交所所谓重新定位就是需要突围,文交所太过迷恋艺术品的类证券化交易,以致迷失了自己的定位与使命。我认为,文交所最大的突围就是重新认识自己,重新进行定位,回归本源。我们说,文交所最核心的有四点:一是非标准标的物的一头对多头、多头对多头交易;二是交易的平台化取向;三是大众参与;四是利用市场机制进行文化普及与美育。其中,价值发现是核心,大众参与是灵魂,平台化是关键,利用市场机制进行美育是其存在的社会价值。最终目标是促进文化艺术产业与金融的对接,壮大文化艺术资本市场。在这里,我们强调文交所应有的一些社会化服务功能。
1.功能定位:文交所是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及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兴起的,其初衷是实现文化与金融的对接,突破文化产业发展融资难的问题,但文交所一旦成立,它就成为了一个公共的平台,这个平台就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那就是方便、效率、安全。
2.运营定位:最为核心的是其实现文化艺术资源与资本对接的平台,不仅仅是份额化交易的平台,平台的公共性、公信力及社会化监督与保障等板块,应尽快落实并做好。重点是做好社会化的登记功能及见证交易功能的发挥。
3.业务模式的定位:核心的业务模式是服务+交易安全的支撑与保证,将文交所打造成为专业化、职业化服务为基础的多层次、多模式的艺术品投资与交易的平台。在此基础上,以平台化服务与交易为核心,不断对接银、证、保、信四大金融门类,对接产权要素交易市场与拍卖市场。这是文交所走出单一化模式进行转型的关键。
二、在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文交所最大的机会就是利用市场机制而不是权力机制来配置文化艺术资源。文交所能够解决文化艺术资源整合与流动中的确权、鉴定、评估、定价、见证交易、登记等环节中的问题,使文化艺术资源的流动从隐性到显性,从特例到常态,在资源资产化、产权化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流转、整合与有效的配置。
三、文交所的发展要建立一套严格的系统,首先是政府层面的顶层设计至关重要。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监管。重点是确立监管机制与政策法规及办法。监管机制包括工作机制、监管机构与确定相应的流程规范。二是政策法规与办法是监管的依据。其次是尽快建立与完善行业组织,提升行业管理、行业能力与行业自律水平。第三是市场秩序与市场支撑体系的优化与规范。
四、要优化文化艺术产业的生态体系建设,既要培育环境,又要优化系统结构。目前我们要突破几个关口。首先是要优化环境,提升认识。要改变我们长期以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条件下所形成的文化发展观,摆正文化发展的地位。其次是转变文化艺术资产的发展观,把文化艺术资源各自为政的“小”、“散”、“轻”状态,在与金融的对接中,整合成为更有竞争力的整体与系统化力量,打造文化艺术航母。第三要进一步认清文交所在文化艺术金融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第四是文交所的核心能力建设。当下应关注文交所的核心竞争力定位问题,最主要的是文交所平台的运行要达到低成本、高效、安全、透明的营运。突出地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创新能力,运营能力、人才优势及资源整合能力等。下一步文交所的发展,我认为,更应在政府的进一步授权中,强化相应的社会化服务的职责,最为重要的就是强化登记功能及见证交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