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了香港华人世界一代人整体记忆的“老夫子”漫画手稿,将在香港苏富比艺术空间8月9日至29日举行的“耐人寻味:王泽(王家禧)老夫子手稿展”中,作为艺术收藏品亮相。
作为华人漫画中出版年期最久远,读者层面最为广阔的纪录保持者,“老夫子”漫画从1964年在香港首度发行,各类读本连续发行超过半个世纪,其中不乏多部影视创作的面市。
“‘老夫子’这个形象对于华人来说具有很重要的代表性,这些水墨纸本作品带有强烈的时代感及生活感,角色造型生动,人物表情丰富,令人产生共鸣,成为香港以及各地华人的集体记忆,极具文化研究和收藏价值。”香港苏富比艺术空间策划总监李安琪如是表示。
早在2008年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的当代艺术专场中,两组老夫子的四帧漫画作品就已经在拍场上拍,并分别以25.95万和21.15万港元(含佣金)成交。此后在香港佳士得拍场亦有上拍的表现。
作为“老夫子”漫画工作室的现任掌门人,“老夫子”创作者王长禧长子王泽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说:“亚洲人对于漫画和插图,都有一种歧视和看不起的状态,认为是艺术领域里最后的小尾巴。其实漫画家和作家、小说家的性质是一样的,只不过用的语言是线条,它体现的仍是创作者的思考内涵。”
此次展售一共128张王长禧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80年代的亲笔手稿,当中除了四格和六格漫画外,还包括曾经的发行本封面创作。
从价格定位上来看,每帧售价5万到10万港币不等。“在漫画市场,一般来说,封面是比较贵的,因为是独一无二的。其次,彩墨比黑白的价值要高,花的时间也比较多。而创作时间上,藏品在60~80年代的作品,传播的文化价值高,同时也代表了艺术家从开始创作到成熟的过程。”李安琪介绍说。
老夫子和麦兜是香港漫画市场最著名的两个品牌,比较一致的是,它们都反映着香港社会变迁中的城市形象和市民社会。
香港漫画研究社成员杨维邦对于老夫子的记忆可能代表了一代人:“老夫子是我的同代许多人的童年偶像,让我们从欢乐中领略耐人寻味、苦中作乐、得意忘形、先苦后甜的深层含义,懂得在匮乏的日子里自得其乐,在是非黑白前敢于表态,在遇上强横对手时走为上计……不知不觉,老夫子成了陪伴50年的老朋友。”
“父亲在创作‘老夫子’的时候,也喜欢用一些戏说的方式,来解释类似自食其果、得意忘形、祸不单行这类的传统成语内涵,但这种戏说,是一种幽默而非讽刺的方式,在我看来,讽刺漫画是拿别人开刀,幽默漫画是把自己表演成小丑。”王泽说道。
事实上,追寻这批藏品,也是一个困难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早期的作品,由于年代过久保存难的问题,越难找寻到,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这批早年漫画手稿的珍贵。而“老夫子”这个文化形象却并没有因为时间的关系被淡化,除了发行漫画读本和衍生品,品牌授权商还参与多个商业形象合作,登陆社交媒体,推出相关的手机程式等,让穿着长衫马褂的老夫子,变成了活泼有趣的时尚达人。
不过,相比欧美和日本成熟的漫画手稿收藏市场,国内漫画手稿的收藏仍处于起步状态。尽管近年来老一辈的漫画家丰子恺、华君武、贺友直等漫画名家的手稿作品,录得拍价不菲,但大多仍以近现代书画板块处置。
在今年5月巴黎艾德拍卖会上,比利时艺术家埃尔热为1937年-1958年间出版的《丁丁历险记》连环漫画内封面所创作的跨页墨水画,拍得250万欧元(含佣金)。此前漫画拍品成交价最高纪录也是埃尔热为1932年创作的《丁丁在美国》封面, 2012年6月,这件拍品以130万欧元成交。卡通艺术作为主要的艺术形式之一的地位,也逐渐在世界收藏界被巩固。“漫画是流行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点,随着时代的进展,它也将作为当时的文化印记,逐渐体现它的收藏价值。”李安琪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