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拍卖会中,时常可见“私人珍藏”、“xx藏珍”专场,除了著名藏家斋号之外,更常见的是许多陌生的、新鲜的斋号,这是一种什么状态呢?
【特点】
这些专场都是颇具水准的私人收藏品,以斋号命名向市场分批次出货,除了推广斋号之外,也是系统收藏实力的一种体现。综合不少私人收藏专场,不难看出其特点:诸如近现代名家、单一艺术家收藏体系等。如某专场只拍卖齐白石的花鸟、草虫,某专场则以李可染的山水为主……这对于市场需求者而言,无疑是一个便捷选择。
【形成】
凡能抓住商机且能成功者,大多体现出了“动手早”的特点。如今的大批私人收藏,几乎都用了10年甚至以上的筹备时间。从多年前开始建立自己的收藏体系,逐渐清理杂乱的藏品,开始有目的的选择,如以画家地域、艺术品题材、作品尺幅作为建仓的标准,经过多年的市场挑选,逐渐具备一定藏品储备,同时配合着展览、出版等增加含金量的文化活动,基本具备了吸引拍卖行关注的实力。
【模式】
过去的收藏家,多以纷杂为主,如竹木牙角、琴棋书画都有一定收藏,总体数量不少,但相对于每个门类量却不多。而近10多年出现的收藏家,开始追求收藏特色,如有的人只收齐白石、有的人只收黄宾虹,有的只收扇面,有的只收册页,有的只收古籍善本,有的只收信札……今年的市场上经常可见,系统藏品以专场出现的,多具上述特点。
这些私人收藏系统如何建立?答案并不一致,有的通过收废品的形式,从文博机关、艺术院校大量收购纸质废品,从中分拣出成系统的门类,如名人信札手稿,多是以这种方式得来。也有的频繁光顾小型拍卖会,甚至全世界范围内寻宝,不管路途多远,总能见到这些有心人的身影,如他们从小拍中大量购入同一艺术家的作品,形成规模之后,举办展览以及出版,逐渐成为某一类别的大藏家,自然会引起拍卖行的关注,为其举办私人藏品专场,也属水到渠成之事。
【优略】
这种长时间的“艺术建仓”,以零买形式购入,以批量整卖的方式投放市场。一个缺点是:时间跨度大,费事费时;但一个明显优点是:减少拍卖行的征集难度,容易一次征集,并得到重点包装、招商。从一些成功藏家的收货可以感受到,这种方式更适合有一定积蓄、有时间和有思路的人,但并不适合吃“艺术品快餐”的投资客。就收益而言,这种拥有“艺术仓库”者的回报率明显高于短线投资者。
【风险】
不少“私人收藏”者,在其大海捞针般的建仓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质量不一的作品,但为了构建体系,有时难免会降低收藏标准,因此在其选择也需仔细甄别;“私人收藏”与“名家收藏”是存在不少差别的,诸如王世襄等大家的“名家收藏”,其吸引力和质量水准应明显更高一些。
【期望】
私人收藏的集现,对艺术品收藏活动是件好事,毕竟其体现了藏家用心去发现、研究、寻找的心血,远强于一些单纯以短线投资的艺术投机客。也许未来,买家们对“私人收藏”的评判、比较将成为一种时尚,这也许将成为可在艺术市场留史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