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收藏家王世襄先生说:“天下珍宝无奇不有,一个人不可能都占有。”他认为,对于收藏宝物,只要你有幸见到或感受到就行了,当然能有机会近距离赏玩甚至亲手触摸那就更幸运了。这一观点曾得到启功先生的赞同。然而,现在不少玩收藏的人不谙此理,见到心爱宝物就想占有,遇上喜欢的藏品总想收进,战线拉得很长,且不说精力、财力跟不上,还屡屡因“走眼”而“吃药”。其实,道理很简单,人生有涯而宝物无限,一个人再有钱有势,也是不可能搜尽天下珍宝的。乾隆皇帝虽说是史上“最大的玩家”,号称“天下第一国宝文物收藏家”,他曾试图搜罗历朝的古玩字画,倾力编撰《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几乎把民间收藏一网打尽,但结果还是有不少“漏网之鱼”。宋徽宗赵佶收集宋以前的书画、古玩数以万计,仅颜真卿的真迹就有800多件,并设御前书画院专库存放,还亲自编著《宣和画谱》、《宣和书谱》供人研究,但最终面对浩瀚的天下珍宝只得“望洋兴叹”。因此,玩收藏应有平常心,有一种超脱的心态,不必贪求一己占有、或者只图个人独有,从这个意义上说,收藏的最高境界不在于个人占有而独乐,倒在于众人分享而共乐。
现在有些人搞收藏,收进东西就“藏”起来不与人共享。其实,收藏之乐趣在于分享,无论是一尊精美的佛像、一件华彩的瓷器,还是一帧稀世的字画、一块凝脂的美玉,只有超越个人独赏,让众人互赏藏物,进而分享收藏的快乐,才是收藏文化的要旨真义。建立国家或私人博物馆,成立收藏家协会等组织,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普及收藏知识,实现藏品由个人“占有”转向众人“享有”,让更多的人分享“寻宝、鉴宝、藏宝”所带来的惊喜与快乐。倘若将宝物“藏之深闺”,就不免有悖于赏玩之乐、收藏之趣。在这方面,大收藏家张伯驹先生为世人树立了榜样。他将倾毕生心血和财产所藏的文物精华无私捐献给国家,为中华民族所共享。特别是他在1956年将晋陆机《平复帖》、唐杜牧《张好好诗》、宋范仲淹《道服赞》和黄庭坚《诸上座帖》等8件古代传世书法珍品捐赠故宫博物院,在海内外引起轰动,传为美谈。由此推及人生,沿途的风景再好,也只能尽情地欣赏,而不能纵情地占有,更不能无情地带走。这也印证了星云法师的一句名言:“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不能什么东西都想占有,享有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