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佛造像首先通过天津市文物公司进入艺术品收藏市场。其后在海外和中国香港市场金铜佛像拍卖带动下,2004年北京翰海上拍逾百件佛像,给内地佛像拍卖重书一笔。而在今年春拍中,嘉德、保利等多家拍卖行设立金铜佛像专场。较高的成交率、多件高价拍品,是否意味着金铜佛造像板块经过近十年市场孕育,正迎来春天?
《东方早报·艺术评论》了解到,2008年一度因市场泡沫过大戛然而止的金铜佛像拍卖自2010年复拍两年多后,市场情况还在整理阶段。某些专场的高成交率或有业者压低估价的人为因素。作为“终极收藏”和小众板块的金铜佛像,真正的内地藏家群体可能不足百人。业内人士称:“长远看,该板块是积极向好的,但需要假以时日稳步发展。”
重要专场 成交率均过半
2013年春拍中,几家重要拍卖公司均设立金铜佛像专场,成交率皆过半。嘉德“盛世佛缘-金铜佛造像精品”成交率为84.08%;保利“自在菩提-中国金铜佛造像、唐卡”成交率为68.80%;翰海“五觉-金铜佛像”成交率为100%。
今年春拍成交记录的“状元”金铜佛造像是翰海的一件宋代苏频陀尊,成交价1978万元。另两个高价来自嘉德的明永乐鎏金地藏王菩萨,成交价1265万元;保利的清康熙释迦牟尼,成交价989万元,但这两件并未跻身春拍该板块的前三甲。据北京翰海佛像法器部鉴定顾问一西平措提供的数据,榜眼、探花均由纽约佳士得[微博]拍出,一尊菩萨立像拍出281.17万美元;一尊普巴金刚拍出213.97万美元。
一般而言,鎏金佛像指以金属为质地的佛教造像,材质可为纯金、红铜、黄铜、青铜、铁、银等,但通常特指鎏金的铜佛像。纯金佛像因过于珍贵而鲜有,绝大多数以汞镀金在铜佛表面贴金。鎏金佛像始于两汉,盛于隋唐,延续至明清,跨度两千多年。
佛像收藏一如西佛东渐,最早亦由西方买家入手。资料显示,1989年,一尊明代鎏金弥勒佛像在纽约苏富比[微博],以过21万美元成交。上世纪90年代,一件明代鎏金铜观音,经苏富比拍出132万港元。2004年,一尊明15世纪大威德明王鎏金佛像,在香港佳士得以1906.2万港元成交,成为当时鎏金佛像成交纪录之冠。
据一西平措介绍,纽约历年来是国外佛像拍卖的重地。2013年春拍,纽约佳士得佛像拍卖成交率71%,成交额1876.66万美元,为其近八年的最高值。纽约苏富比佛像拍卖成交率为75%,成交额与往年比较也有上升。
不过,回看中国内地市场,除了几件高价拍品外,嘉德、保利、翰海、匡时的金铜佛像专场中,占据较大比例的是几万元、十几万至二三十万元价位的拍品。过百万元的,嘉德专场中仅5件,保利专场中也以个位数计。
“今春的拍卖行情,比去年的成绩好很多,整体行情在回暖。今年我们的征集方向,并不追求高估价,毕竟这个门类中的重量级买家不及书画市场。不过,金铜佛像还属于市场培育阶段,价位属中档,未来有上升空间。”北京保利古董珍玩部高级业务经理李嘉伟向《艺术评论》表述。
二度出发 长远向好
对市场而言,追逐利益是首位的。但几位受访人口中“不追求高估价”、“回暖”,甚至“以培育市场和教育为主要目标”的说法因何而起?
2006年秋拍时,香港苏富比推出“佛华普照——重要明初鎏铜佛收藏专场”,总成交额超3亿港元。一尊“大明永乐年施”款的鎏金释迦牟尼座像以1.16亿港元被内地蔡姓收藏家竞得,刷新铜佛历史成交纪录。
不过,一位业内人士向《艺术评论》表述,其实这场拍卖后,不少拍品并未付款。最贵的亿元拍品,买家也花了两年时间才付完款。此后,受到刺激的金铜佛像市场看起来很热闹,但虚火也旺。到2008年,泡沫越积越多,拍卖无法再持续,就停滞了两年。2010年下半年,由于佛像配件“铜炉”拍卖渐起、铜镜拍卖受政策限制而业者需要寻找类似替代品,以及藏传佛教的流行三个因素,佛像拍卖在沉寂两年后得以复拍。
记者发现,今年春拍的非佛像专场中,香港佳士得估价40万-300万港元的几件明清鎏金佛像流拍,北京永乐也有不同价位段的数件流拍。
“这显示了市场的真实状态,而不像有些专场显现出的交易情况那么好。为了实现较高的成交,有些专场会将真实价值几十万元的估成几千元,上千万元的估到不足百万元,以压低估价赢取高成交。这种操作痕迹,是对真实行情的干扰和破坏。”上述人士说。不过谈及这个二度出发不久的板块未来,他认为:“长远看,这个板块是积极向好的,但需要假以时日稳步发展。”
据有关人士介绍,金铜佛像收藏兼具“小众”和“终极收藏”的属性,藏家以四川成都和北方地区(东北、北京、山西)为主,兼有沪、杭藏家,内地有系统性收藏的藏家仅10人上下。
目前市场上明代永乐、宣德年制及清代宫廷的金铜佛像较受关注,而专家认为,未来应广泛关注不同铸造地区和年代的精品,中原、蒙古、藏地和克什米尔等地区都有不同年代的金铜佛像精品。高古佛像亦可成为今后关注的一个品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