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是著名的葵乡,葵扇早在1600年前已很有名,新会葵扇在扇面绘图描画,工艺精湛,堪称南粤一绝。其中玻璃葵扇、烙画葵扇、双面绣花织扇最为著名,新会竹箨葵扇更在1915年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如今葵艺品又成为一道靓丽风景线。而连南将与苏绣合作开发瑶绣,这将使连南传统瑶绣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创新和发展。佛山市、清远连州市的传统手工饼印也是一种民间传统工艺,市级“非遗”项目佛山饼印传承人杨海成说,目前他已为饼印申报省物质非文化遗产。
葵艺品成
抢手“手信”
昨日,记者在江门新会的小鸟天堂、葵博园、圭峰山、梁启超故居等旅游景点看到,从珠三角等地区自驾车前来旅游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在这些景区,摆摊兜售新会葵扇、葵艺品成为一道风景线。
记者在位于葵博园内的葵艺展览馆看到,新会葵艺品不仅有各种造型、不同档次的葵扇,而且,以蒲葵为材质,发展到众多实用、时尚的领域,包括葵骨工艺篮、编葵工艺篮、葵骨托盘、葵藤吊篮、葵菜篮、葵宫灯、葵藤工艺挂包、彩色葵通帽等等,产品种类有数十种之多。
传统工艺借转型涅槃
日前,新会葵艺工艺师廖惠林告诉记者说,自新会葵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近年来,他经常要带着葵艺品到全国各地参加非遗博览会等,“主要是宣传推介新会葵艺。”9月初,廖惠林参加在山东举行的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9月底,他又参加了在杭州举办的展览活动。
由于近年来电风扇、空调器不断“飞”入寻常百姓家,葵扇慢慢退出了人们的视线,葵工业发展的重心也从实用性转作收藏、留念之用。
葵艺师傅张女士告诉记者,葵扇现在都是工艺品了,“比如说花样,以前基本上是龙、凤、熊猫那几样,”她说,“现在就多了,不仅有那几样,还增加了小鸟天堂、一帆风顺以及可爱的小动物等等。”
做烙画的李师傅坦言,现在做一把葵扇可不容易,“过去一晚上能做100多把,现在一晚上只能完成3、5把。”他说,“现在人们买葵扇,更讲究工艺,要求画面更丰富,技术更精。”
瑶绣有望开发传承
文、图 /记者曹菁 通讯员何力
日前,连南瑶绣首次走进广州天河区独秀庄展厅,几名瑶族“绣女”向有六十年绣龄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玉英虚心请教苏绣技术。据悉,连南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还与一家文化传播公司签署了“瑶绣开发合作意向书”,将吸取苏绣的深厚历史沉淀开发传承瑶绣, 计划在合作期内由该公司每年为连南培训绣娘100名。
连南瑶族服饰有十七种之多,刺绣的图案有40多种,分为平装和盛装,有上千年历史的瑶绣分布在连南七个镇的各个瑶族村落,瑶族妇女刺绣不用打板、打图,反面绣正面看,世代靠口述手传。当地瑶族流传着“沙腰妹(少女)爱绣花,不会绣花找不到婆家”的俗语。连南瑶族自治县因此还被省文联和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广东瑶绣之乡”称号。
如今, 在连南县三排等旅游景区,游客们常常见到身穿鲜艳民族服饰的“绣女”们飞针引线,精心绣出一幅幅富有瑶族民俗特色的香包、手帕、头饰等,成为抢手的旅游手工艺术品。
收藏新宠:传统手工饼印
在中秋节前,一度在市面上销声匿迹的手工饼印又在佛山、清远等地悄然露面。记者日前在佛山市、清远连州市老街看到,有来自珠三角城市的游客特意来此淘购木质的饼印模具,以作收藏之用。
文/记者吴佳、曹菁
图/记者张宇杰
在连州市一家老店面,店主陈伯从落满尘埃的货架上取出5、6套手工月饼模子,很快被客人争购一空。“摆了好几年没人要,今年都卖完了。”老人感到很意外。
而佛山饼印也有300多年历史,上世纪80年代曾繁盛一时,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走向衰落。市级“非遗”项目佛山饼印传承人杨海成说,如今,他只做饼印收藏品、木雕工艺品。
杨海成表示,他一直希望传承饼印文化,并曾招收了20个徒弟,“由于过去无法以此为生,徒弟都转行了,最长的做了3年!”
“然而,这是一种民间传统文化,如果没有人去传承,就会成为历史。”杨海成说。今年以来,他四出奔走,终于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招牌拿了下来,自己成为传承人。据了解,目前他又再努力为饼印申报省物质非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