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伦敦举行的艺术品拍卖会上,一件乾隆粉青釉六棱瓶,外包路易十五时期风格铜装饰的清代外销瓷,估价30万英镑至50万英镑,最终以116.1万英镑成交。近年来,外销瓷在市场上出现高价也不是新鲜事,这些带有异域风情的外销瓷无疑成为艺术市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精品外销瓷创天价
外销瓷特指中国历史上那些以对外贸易为目的而生产销往海外的瓷器,多是明清时期由陆路、海路运出或由外商来我国收购、定制等经营方式而销往国外的。
抵达欧洲的第一批中国瓷器或是中国式样,或是按照亚洲的市场需求设计的。约在1700年,欧洲各东印度公司都向中国订购大量欧洲风格的瓷器,其中一些是对欧洲原器物的仿制或改造。这些瓷器不仅包括仿自欧洲的各种陶瓷餐具,如餐盘、甜点篮、酒碗等,还包括更多用来装饰餐桌的瓷雕艺术品。
外销瓷交易最早是从“海捞瓷”拍卖开始。2007年1月29日至31日,苏富比(微博)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拍卖了从越南海域打捞上来的约7.5万件中国清代青花瓷,引起了全球收藏家的关注。为期3天的5场拍卖会取得300万欧元的总成交额,高出之前200万欧元的最高估价。
然而,由于绝大多数“海捞瓷”是作为日用瓷而烧制的,品位都不高,这无疑让许多人都误解了外销瓷的价值。事实上,在拍卖市场上,精品外销瓷的天价并不少见。2011年7月7日,美国赌场大亨斯蒂芬·韦恩在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以7400多万元的高价买走了18世纪嘉庆年间的4件套瓷瓶。而一对采用巴洛克式装饰风格装饰后的康熙粉彩包铜装饰盖罐,成交价也达到110多万元。
市场由冷转热
随着近年来水下考古的蓬勃发展,许多沉船被打捞出来,大批外销瓷纷纷“浮出水面”。1983年,英国人麦克·哈彻在南中国海发现了300多年前沉没的中国明代帆船,船内满载2万余件瓷器,虽经海水长期侵蚀和冲撞,但出水时依然光洁照人。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拍卖时,这批瓷器以250万美元成交,平均每件价值112美元。上世纪90年代末,普通的青花碗只要50美元、康熙青花盘大约100美元,这与当时的官窑瓷器市场有着天壤之别。
但在最近几年,情况已有很大变化。2005年,在纽约佳士得的拍卖会上,一对带有菲利普五世纹章图案的外销瓷以245.76万美元成交,在当时创下了外销瓷拍卖纪录。在2012年伦敦苏富比的拍卖会上,一件是清嘉庆外销葡萄牙青花瓷以358.7万元成交,该瓶具有鲜明的外销瓷特征,瓷器的上部有葡萄牙文,还配有一个合金的瓶盖。另一件明早期外销到伊比利亚的青花长颈瓶,以311.3万元成交,这两件外销瓷器的高价成交预示了外销瓷器价格的新空间。
在内地拍卖市场上,中国嘉德(微博)在2005年首开外销瓷拍卖专场,214件外销瓷一共拍得270万元。其中,明万历青花莲瓣形开光花鸟盘估价2.6万元,成交价达到5.5万元,这较以往已经有了很大的飞跃。
近年来,随着大量海外文物的回流,广彩瓷逐渐为人们所了解和熟悉,其市场行情逐步得到提升。在中国嘉德、北京翰海举办的拍卖会上,广彩瓷多以较高价格成交。比如,在2001年7月北京翰海拍卖中,一件光绪广彩开光人物碗以15.4万元成交,2010年12月在中国嘉德再次上拍时以22.4万元成交。2010年6月,一对广彩人物纹大瓶估价28万元,最终以42.5万元成交,
价格优势值得关注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一些中低档外销瓷存世量很大,价位仅数千元,既可以作为收藏投资的对象,又可以作为艺术品来装饰家庭。比如欧洲市场上常见到的清三代粉彩外销瓷,用料较好,画工精细,大多带有欧洲风格的纹饰,且大量存世,易于投资,而同一时期为国内生产的青花瓷器价位则在几万元。相较而言,外销瓷价位很低,投资此类瓷器正当其时。
对于具有一定实力的投资者来说,则可以关注外销瓷精品,虽然价格达到几十万元至百万元之间,但相对于精品官窑,还是显得相当“便宜”。比如印有纹章的“纹章瓷”,虽然在外销瓷中的比重不大,但却是最为精美的。因为多为贵族、皇室成套定制,他们不仅出高价,要求也最为严格,因此从目前的拍卖市场的情况来看,这类瓷器往往能够拍出高价。同时,广彩瓷中的那些绘画精彩的品种也可以重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