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在他的创作生涯中,将中国与西方的绘画道路称之为“水与陆”,而他常常水陆交替着走着,乐此不疲。他的作品中总是流动着一种活泼的气息,一气呵成,气韵生动。自从先生驾鹤西去,无论圈内圈外的市场如何波动,吴冠中的作品始终保持在一个稳定的高度上。
在2012北京保利春拍上,从未露面的《荷塘》毫无悬念的成为本次吴冠中专场的最热门的话题。荷塘的题材是老先生曾多次尝试的,这幅纸本彩墨《荷塘》创作于1997年,有他一如既往的潇洒风格,和美国抽象画家杰克森·波洛克有异曲同工之妙。洋洋洒洒的笔法显示出他坦然的心境,音乐般的韵律跃然纸上。吴冠中曾说过,他研究过塞尚的作品,但是觉得西方的技法很难表达出他自己心中的垂柳和竹林。他希望把油画浓郁和色彩感和国画流畅的风韵结合起来。如何才能结合的巧妙又不生硬呢,吴冠中用了一生的时间找到了答案。虽然他淡泊名利,认为拍卖和他本人没什么关系,但是人们还是不惜重金厮杀,义无返顾地追随着先生作品的足迹。
纵观吴冠中的拍卖纪录,据雅昌艺术网的数据显示,从2003年春拍到2005年秋拍,吴冠中作品的上拍量逐年上升,从10件增长到186件,每平方尺均价也从11.3万元迅速攀升至30.5万元。而且2002年后,每个拍卖季度的成交额均保持在2000万元以上。2007年,其《交河故城》拍出4070万元。在2011年秋拍达到高潮,《长江万里图》以成交价1.495亿元(含佣金),超越了今年保利春拍中以1.15亿元成交的《狮子林》,刷新了吴冠中单幅作品的拍卖纪录。自2000年以来,短短10年间,吴冠中各类作品总成交1417件、成交总额20.4亿元。
吴冠中说:“我的大部份风景画是通过构思、选取不同的素材组成的,作一幅画,往往要数次搬动画架,从几个不同地点去写生。说得明白点,就是“移花接木”或“移山填海”。我为什么要如此吃力地搬动画架当场写生呢?因为要追求具体形象的真实生动感,满足人们的欣赏要求,让人们乐于接受大胆的构思构图。我竭力想使观众感到大自然确实就是如此有气势,如此丰富!”有如董其昌的《婉娈草堂图》一样,选取了小昆山最有情趣的几处风景,把他们合奏在一起,生动自然。虽然创新是一个吃力又容易不讨好的事,但是如果回归自己的内心,创新是很自然的事。毕竟画者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即使吴冠中头脑里吸收大量的中西方艺术的精髓,他下笔的时候还是只用他的右手,眼前只有一种景色,而风格亦是他自己的。
吴冠中的《狮子林》于2011年6月以1.15亿元人民币成交。是吴冠中点、线色彩系列中留存民间的最大尺幅的作品。该拍品以5000万元开槌,经过数十轮竞逐,最终以1亿元落槌,加佣金成交额达1.15亿元。这张单价拍品过亿的杰作背后是老先生多年的艺术探索。“我作过一幅《狮子林》,画面的五分之四以上的面积表现的是石头,也是点、线、面的抽象构成,是抽象画。我在石群之下引入水与鱼,石群高出嵌入廊与亭,一目了然,便是园林了。”
吴冠中在解《石涛画语录》时曾写道:直觉与错觉往往是艺术创作中的酒曲。尊重自己的感受,石涛强调古人之须眉不能长我之面目,他反对因袭泥古,必须自己创造画法,故而大胆宣言:所以一画之法,乃自我立。石涛之前古代画法已有千万,而一画之法却自他才立,够狂妄了!”吴冠中和石涛相间恨晚,石涛这位古人道出了他心中所想,在艺术的时间上,二者是平行的。饱受苦难的吴冠中有别与好友赵无极等人闯出了自己的风格,他说:“有人说我画的像美国画家波洛克的,但我以前没有见过他的画,四五十年代之际我在巴黎不知波洛克其人其画,根本不可能受到他的影响。”其实面对自然,中国的大写意和印象派,东方的书法和西方的构成主义,都是异曲同工的,风格是作者的背影,自己看不见。
吴冠中的另一幅价值1.495亿元《长江万里图》长509厘米,宽22.5厘米,其打破了油画二维平面的创造范畴,以中国传统的手卷形式展开。画中,吴冠中将雪域青松、天府梯田、巫峡女神、黄山云雾、金陵大桥、滨江灯火,乃至奔驰的火车,全部入画,作品的叙事性和画面的形式美感得到了完美结合。20世纪70年代是吴冠中油画的成熟期,这一时期他的油画代表性作品数量较多,具有“凝重、沉郁”的特点。据了解,吴冠中以长江和长江万里图为题材描绘过的长卷作品共有3幅,其中《一九七四年长江》和《长江万里图》是油画作品。2006年,吴冠中将《一九七四长江》捐赠给了故宫(微博)博物院。自此,油画《长江万里图》成为目前市场所见吴冠中同类题材的孤品。
今年4月,在纽约亚洲协会美术馆“水墨革命:吴冠中作品回顾展”呈现了他从70年代中期到2004年的艺术创作以及吴冠中对中国水墨的研究与变革。此次是吴冠中先生逝世后的大型回顾展首次登陆美国,全景展示了先生的艺术生涯以及文革时期仍坚持创作的艰难岁月。独立探索,不仅是吴冠中本人艺术生涯中的重要转折,也是中国油画史上浓重的一笔。 1992年,吴冠中在香港《明报周刊》就中国美术界孤立地评论笔墨、舍本求末的现象发表了一篇标题为《笔墨等于零》的文章,大胆提出“脱离了具体画面、孤立地品评笔墨;没有表达情感、不能打动人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的论断,在美术界引发了一场长达十年的论战。可惜,虽然吴冠中说了那么多真话,但假话和假画还都在市面上流窜着,他对于体制和艺术教育的批评,笔者认为与其天价的作品一样珍贵。“人重人品,首先必须真诚。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真情实感。创作出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固然须具备才华、功力、经历、素养等等诸多因素,但其出发点,必须是:真情。具备这些复杂而艰难条件的作者不多,故真正杰出的作品稀有,古今中外均不例外。”吴冠中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