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官窑的建立似乎更能说明,其与帝王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北宋徽宗皇帝在位时,主要精力放在搜集天下各种奇珍异宝上,并在苏州、杭州等地设置造作局,集中江南地区各种能工巧匠几千人,为其制造象牙、犀角、金玉、竹藤雕刻以及名贵织绣品,同时还命各地民间瓷窑,为宫廷烧制精美瓷器。然而宫廷中无度的需要,是土供无法满足的,北宋政权于是建立起自己的生产体系,北宋官窑应运而生。
南宋文人顾文荐的《负暄杂录》和叶寘的《坦斋笔衡》中均有如下记载:“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北宋官窑自建立之日起其性质就被确定,它由官府出资提供烧造地点,是一种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其经营管理完全遵照官府命令行事,它是隶属于政府行政机构的一个部门。正因为官窑的这种特殊性质,所以在生产管理上非常严格,其产品均以博得帝王赏识为唯一目的。然而当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攻克汴京后,高宗南渡至临安建立南宋政权后,北宋官窑随之灭亡。
南宋政权延续北宋体制,在京城凤凰山麓下继续建立起属于官府的窑场,专门烧制供应朝廷使用的瓷器。《坦斋笔衡》中记:“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旧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瓷,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澈,为世所珍。”由此可见,修内司窑是南宋政权建立的第一座官窑。修内司本是官署之名,隶属将作监,北宋始置,据《宋史·职官志》载:将作监“所隶官署十”首列修内司“掌宫城太庙缮修之事”,第六是“窑务”。由于南宋初期战事频繁,官署载并之事多有发生,此时修内司除负责修缮之事外,还兼管窑务制造瓷器。南宋政权先行建立的这座修内司官窑,主要烧造一些供给宫廷使用的日常用瓷,当皇室在乌龟山下,设立郊坛举行祭奠仪式时,又在郊坛下别立新窑,称“郊坛官窑”。古时祭天曰“郊”,故称“郊坛”。文献上曾记载南宋初年,皇室曾举办过三此规模巨大的祭奠活动,如《宋史·高宗本记》中记:“(绍兴十三年)三月己亥,造卤簿仪仗,乙巳,建社稷坛,丙午筑圆坛”。南宋政权渡江之后,由于财力、物力的限制,国家祭奠之时所需之器无不舍弃昂贵的铜器、金银器、玉器等,转而用陶瓷器、竹木器代替,郊坦下官窑就是为举办这几次重大祭奠,而专门烧制祭奠所需瓷器的窑场。如此看来,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虽然烧造地点不同,烧造时代不同,但它们的性质却大致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