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画巨匠贺友直的经典老上海画展,将于3月26日至4月22日在上海城市规划馆举行(27日对公众开放)。作为曾经风靡大江南北的画作中,连环画伴随着许多人成长,然而今天她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早期连环画作品,特别是画家原稿价格最高达到上千万元;另外一方面,连环画出版市场却是连年萎缩,例如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每年新出的连环画作品只有十种左右,大量的出版社每年出版的连环画都是“炒冷饭”。
曾经辉煌今不再
连环画与上海有着很深的渊源。其定名缘起于上世纪一、二十年代上海出版的一批连环画册。1925年上海世界画局出版《西游记》等长篇连环画,封面印上了“连环图画”字样,接着不少连环画出版物沿用这个称呼。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上世纪50年代初期,又统一改为“连环画”,直到现在。
对于现在许多的年轻人而言,连环画似乎已经是一个陌生词了。但是对于许多上世纪8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来说,都不会忘记那段捧着“小人书”的甜蜜岁月。无论是群雄逐鹿的“三国演义”,还是叱咤风云的“水浒传”,抑或是外国经典故事中的男女主角,在连环画的天地中都有他们的一席之地。当代和古典文学名著、戏剧电影、外国文学、童话神话、现实生活中的英雄模范、革命先烈故事等等,都是连环画的题材内容。连环画的艺术形式也多种多样,以线描为主,又有线描加皴擦、素描、钢笔复线、水墨、水彩、木刻、剪纸等。画家们的创作特长得以自由发挥,并逐步形成各自不同的风格。从1951年到1956年,全国共出版连环画一万余种,累计印数2.6亿多册。新连环画以健康向上、富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和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很快占领了图书阵地。
陆俨少、贺友直、程十发、刘旦宅、刘继卣、丰子恺、罗工柳、古元、叶浅予、朱新昌,……这些中国当代画坛响当当的著名画家,当年都在方寸天地中耕耘过。回忆起当年创作连环画的过程,现在已经是上海中国画院教研室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的朱新昌感慨万千,“当年画连环画的时候,我还是一位中学教师,只是在业余时间绘制。每年的寒暑假基本上都没有休息,到各地去体验生活,那时候是来不及画。”
早在上世纪30年代,鲁迅就是连环画的积极推动者,“连环图画是极紧要的”这句话就足以看出他对于连环画的态度。新中国成立之初,毛主席曾经对于连环画发出过指示:连环画不仅孩子看,大人也看;文盲看,有知识的人也看。由此开创了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我国连环画创作出版的辉煌时期。虽然经历了文革的影响,但是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期,连环画艺术出现了较“文革”前更加绚丽多彩的繁荣局面。1982年,全国各地共出版连环画册2100多种,8.6亿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出版纪录。但是从80年代中期开始,盗版和翻印外国连环画的势头猛增,使连环画事业受到严重冲击。加上读者的阅读兴趣、审美观念等方面都在发生变化,致使连环画的出版出现了萎缩局面。时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创作室负责人的黄强根,至今还记得当年原本为了下基层到书店中去站柜台,结果变成了去推销库存的连环画。但当时的出版人还没有意识到这次对于连环画的冲击,竟然使其至今难以再现辉煌。在1986年至1987年间,朱新昌还经常参加江苏人民出版社的连环画创作会,并上过贺友直先生的课。“当时的出版社认为,只要熬过这段时间,连环画肯定将重新再现辉煌,但从今天的情况来看,有点过于乐观了”,朱新昌说。
经典记忆难抹去
盛极而衰,这样的词语用在连环画身上似乎再恰当不过了。然而,其对于几代人的影响,特别是其中的经典之作,更是在人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烙痕。提起贺友直,就想到了《山乡巨变》;说到朱新昌,就不能不提《儒林外史》。在上世纪80年代的连环画艺术形式发展中,占主要地位的线描越发多样化,具有不同风格的线描高手层出不穷。随着印刷水平的提高,彩色连环画也有很大发展。连环画规格除上图下文的方块构图外,还有“宽银幕”式的横幅,也有横竖相间、大小多变的形式,出版版本也从上世纪50年代的64开、48开,发展成多种开本。
许多画家在人们的心目中,实际上就是与一本本连环画结合在一起,2005年海派画家程十发的连环画画稿《召树屯和喃木诺娜》拍出了1100万元的天价,而买下这幅作品的是艺术品投资市场上的大鳄——刘益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其曾经表示买下这套作品的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与连环画的特殊感情。
上世纪50、60年代版的老版连环画已经成为了目前收藏市场上的宠儿,像程十发《欢迎毛主席》12开精装本,目前的市场价格已经超过了1万元。此外,陈光镒等绘的《鲁班的故事》、钱笑呆的《李时珍传》、华三川《白毛女》、贺友直的《山乡巨变》等,主要品相不错,价格不是问题。不仅在上海的,在其他各地的收藏市场上,连环画精品也是屡受追捧,像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一版二印的《活路》连环画在全国的平均价格已接近了3万元的成交高价。
虽然在收藏市场上的行情如火如荼,但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李新却一针见血地表示:“连环画的发展靠收藏没有前途,价格再高也只是曾经的辉煌,要真正挖掘连环画的价值,就一定要重现阅读的热潮。”对于李社长来说,目前最让他自豪的一件事情,就是通过农家书屋,使得去年连环画的销售额大幅增加,达到了600万元。“其实销售额的增加并没有带来利润的快速上升,但让我们看到连环画的生命力所在,民工书屋、社区书屋和中小学校图书馆,都是未来连环画的潜在市场。”李社长说。
深入生活铸精品
一方面是国内的市场大幅萎缩,另外一方面,中国传统题材连环画在国外十分受欢迎。据业内人士介绍,每年在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展出的这类连环画,很快就被抢购一空。连环画出版社出版的《地球上的红飘带》已被韩国购买版权,该社上世纪50年代出版的《鸡毛信》已与法国洽谈版权输出。
“连环画之所以能够在一段时期如此辉煌,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其本身来源于生活”,朱新昌说,“当年在画《烟村四五家》的时候,我一个人到石家庄待了一个月,为了画《乱世少年》,则去了湘西凤凰,只有深入生活,才能真正发现生活,在有限的画面中,反映出最贴近生活的内容,这无疑是连环画发展之本。”
在目前国内连环画的发展中,除了受到电视、动漫等传播手段的冲击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投入资金已经与以往不能同日而语。“我们现在给作者的稿酬是每页150元,看上去似乎并不少,但是你要知道现在一位名画家画一张画是什么价格。画一幅连环画的精力与一幅普通应酬之作是有天壤之别的,这也是许多画家不愿意再画连环画的重要原因。”对此,朱新昌也有同感,“上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我画一幅连环画是5-7元,而一本连环画就有几百元的收入,而当时一个普通职工的工资只有几十元,我当年去银行领2000元稿酬的时候,工作人员都惊讶地问我到底是干嘛的。”
当年另外一个令连环画创作者兴奋的就是评奖,贺友直的《山乡巨变》被称为是中国连环画史里程碑式的杰作,其被人们记住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1963年由文化部和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举办了首届全国连环画评奖中,其获得了一等奖,而同时获得这一殊荣的《铁道游击队》、《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西厢记》等也称为了经典。而朱新昌的《乱世少年》获得“2001上海美术大展”二等奖等殊荣,《西游记》、《三言二拍》入选第五届全国连环画展分获套书一、二等奖。
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连环画要重铸辉煌,政策、资金、人才、技术、评奖、市场等缺一不可,通过“外力”的作用,形成新的出版发行、竞相阅读的热潮。一代代连环画工作者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努力探求,勇于创新,为世人奉献出一批批雅俗共赏的艺术精品,也留下了优良的传统,特别是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的优秀传统,更使得其历久弥新。它以自身的成就展示了辉煌的过去,也必将以其优良的传统和顽强的生命力,创造更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