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看嘉德,南看西泠。
这是多年流行在中国拍卖界的一句口头禅。
熟悉艺术品投资的人都知道,继北京、上海之后,杭州已经成为全国第三大艺术品拍卖交易中心,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最近,艺术品拍卖巨头西泠印社(微博)又将视野投向艺术品交易领域。本报记者独家获悉,经过长时间酝酿筹备,西泠艺苑艺术品交易中心今日将正式对外营业。
与国内其他艺术品交易市场有所不同,西泠艺苑艺术品交易中心将运作理念定位于浙江省首家集创作、展览、交易、收藏、论坛等功能为一体的艺术品集散地,着力于探索、创新国内艺术品一级市场运作的新模式。
至此,西泠印社形成了完备的艺术品产业链。
杭州艺术品交易蓄势待发
“近年来,杭州的艺术品业虽然发展迅速,却存在发展失衡的问题。”昨日,杭州西泠印社有限公司总经理金鸣不无忧虑地表示。
这种失衡,主要体现在杭州艺术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资源与市场的严重不平衡,缺少有规模经营的龙头骨干企业。有数据显示,作为全国艺术品业的第三大城市,杭州拥有60%的重量级原创艺术品流向上海、北京,而上海与北京等近60%的市场奇迹是由浙江藏家及浙江的资金创造的。
“杭州的艺术品交易市场虽然数量不少,但从单个市场来说,成交额并不大。”金鸣说,有的市场一年的成交额,还不如西泠印社一场秋拍5天的成交额。“但这并不代表这个行业没有前景,杭州的艺术品交易正处于蓄势待发的局面。”
延伸
真假难辨
艺术品电子商务存隐忧
浙江买家拿下三成艺术品
近年来,随着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发达的民营经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派生出来的浙江买家,人数众多,实力雄厚。根据北京嘉德拍卖公司的统计,浙江买家占据了中国艺术品交易风向标之称的北京市场的33%的成交额。
而杭州作为浙江的省会城市,已经成为浙江艺术品拍卖、交易的中心。目前,杭州已有规模不等的艺术品交易市场十余家,艺术品交易一直处于火热的状态,这点从成交额、成交率、参与人数等各个方面都可以得到体现。
单看成交额,历年来杭州艺术品拍卖市场和交易市场的成交额都持续刷新。仅去年西泠印社的两场艺术品拍卖——春拍和秋拍,成交额就达到了25亿。
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杭州艺术品业具有先天优势,集中表现在杭州艺术品产业具有较高的品牌效应。中国美术教育的摇篮――中国美术学院、百年名社——西泠印社都落户于美丽的西子湖畔,这两家单位的文化渊源、人才素质、社会影响为国内一流。
除此以外,杭州还有浙江大学、浙江画院、杭州画院等艺术人才基地,以及众多知名的书法家、篆刻家、画家、雕塑家,他们为杭州培养了一大批艺术品业创作人才,成为杭州艺术品产业丰富的原创源泉。
如今,杭州在艺术品开发上开始探索与本土老字号跨界合作,如西泠艺苑推出丝绸、茶叶、绸伞、纸扇等具有杭州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品。金鸣说,用杭州有名的王星记扇子,通过采用红木材质,刻上精美的雕饰,或者题上书法家的真迹。
而最具有收藏和纪念价值的艺术品,莫过于篆刻印章了。这些采用昌化鸡血石或其他名贵材质的印章,可以篆刻姓名章,也可以是闲章,即刻上一些励志的话或者喜欢的诗句等。当然,印章上的点名篆刻都是一字千金,名家每字篆刻的价格均在千元以上,即使印上西泠印社的边款篆刻每字也要百元。
与本土老字号跨界“牵手”
近年来,艺术品电子商务业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艺术品交易方式的垄断地位。目前,杭州有博艺网、浙江艺术网等多家大型专业从事艺术品网络宣传、咨询、交易的营运公司。有的网站交易额达到数千万元,进入全国艺术品电子商务业一流团队。
同时,一些拍卖公司、画廊等艺术品单位都建立了自己的宣传业务网站,杭州的艺术品电子商务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
不过,在艺术品电子商务兴旺的背后,仍然存在一定的隐忧。金鸣认为,虽然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国内艺术品电子商务业仍未成熟,最大的发展阻碍就是艺术品真假难辨。网店可以作为艺术品的推荐平台,如展示一些名画,但是真正要购买还是要到实体店验明其“正身”。
金鸣说,西泠印社在2003年就在网上开店,但发展并没有达到预期,“很多消费者在网上购买艺术品,几百元之内的产品尚可接受,价格上千元的产品就很少买了”。
在金鸣看来,艺术品业假货太多,影响到这个行业发展的续航性。目前,国内实施的《拍卖法》并不“保真”,这就给一些人有了“投机”的法律漏洞。近年来,对于行业的相关法律和制度完善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艺术品鉴定专家的资格也应有一整套完善和成熟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