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邻古典家具一条街,盘踞着以黄花梨、紫檀等原木为主的博物馆。今年6月,这里入住了一位新客人——中国鼻烟壶紫砂壶博物馆。
馆内一层中央,最醒目的区块留给了新加坡藏家、子壶斋主人杨江河。他所藏王习三、刘守本、董雪等内画名家鼻烟壶汇聚于此;二层鼻烟壶展区,台湾藏家柯佐融及其友人的鼻烟壶家当拉起了集结号,清中期及近代名家内画鼻烟壶芳华再现。
柯佐融是这里的主人之一,除常务馆长的身份之外,还身兼台湾中国鼻烟壶协会的创会长,亚洲中国鼻烟壶联合会荣誉主席。
和鼻烟壶的故事,他能从20年前开始讲起。
结缘王习三
1986年,柯佐融开始接触鼻烟壶;1990年,他认识了马未都;1992年出了一本《中国鼻烟壶珍赏》,因鼻烟壶涉及众多领域,他请耿宝昌写瓷器,杨伯达写玉器,王世襄写杂项,王习三写内画,马未都,温桂华写序文。
那本书开启了鼻烟壶鉴赏的门。“为了写这本书,我看了2000多件鼻烟壶,”柯说,“写完了,我也快成专家了。”
能请动翼派内画大师王习三为此书撰写内画部分,只能用“缘”字形容。
1990年,柯在香港正逢国际鼻烟壶联合会举办慈善拍卖,王习三是该联合会荣誉会员。拍卖大厅内几乎全是外国人,出于好奇,柯相中了王习三用毛笔写的“缘”,从100美元起叫,尽管竞标者多为老外,柯还是以1800美元拍下了。
就这样,他认识了王习三。柯说,这就是“缘分”。
之后,柯在台湾牵头成立了台湾中国鼻烟壶协会,他是创会长。
协会的成立,催生了鼻烟壶在台湾的热度。柯说:“好些台湾藏家受此影响开始收藏鼻烟壶。”
与新加坡喜好内画鼻烟壶,香港内画和清代鼻烟壶均有的局势不同的是,台湾对内画鼻烟壶不太感冒,更倾向于老鼻烟壶。“这大概和文化有一定的关系,台湾保有传统思想的根基,新加坡文化多元,更喜内画,而香港两极都有。”柯解释道,“不少内画大师常去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办展览。”
买卖考眼力
柯是台湾人,出了那本《中国鼻烟壶珍赏》之后,他一脚踏进了鼻烟壶圈,“这个行业很有意思,前脚踏进来之后,后脚赶紧跟了进来。”
他喜欢小东西,“鼻烟壶小巧,容易携带,无论到哪里办展览,一个手提箱装上百来只没有问题。”柯选鼻烟壶,首挑造型,其次才是材质和雕工。
逐渐地,他练出了眼力。
1995年,柯在台湾以2000元新台币购得一块发晶料,经王刻画,内绘水草蝌蚪图。并于王访台期间以50万元新台币出售。2000元新台币变为50万元新台币的故事,至今仍是王茶余饭后的谈资。
柯则说,“这才是艺术,这才是用鼻子闻到的财富。”
嗅到财富之余,鼻烟壶的市场容量不断扩大。
1996年,国际中国鼻烟壶协会在北京召开年会,开启了大陆收藏。中国嘉德和北京翰海捧出的鼻烟壶专场,给各家拍卖公司开了一场吹风会。
2005年,纽约佳士得《小有洞天——J&J鼻烟壶珍藏》,创中国鼻烟壶拍卖新高;2008年,该专场再现,单场成交率94.3%,成交总额达257.35万美元。
2009年,柯与北京翰海联合推出《虚中有容——当代内画艺术专场》,王作品压轴而上,《百蝶图》以45.5万元易主,创下当代中国内画艺术作品新纪录。
今年香港邦瀚斯秋拍,柯佐融1997年以140万元所购瓷胎画珐琅葫芦形鼻烟壶(乾隆年制),838万元落槌。
“买卖之间考验的就是眼力。”柯指着香港邦瀚斯秋拍鼻烟壶专场的图录,颇有信心地说。
鼻烟壶的春天
柯以藏老鼻烟壶为主,结识王习三之后,他认识了内画,并逐渐收藏了王习三、刘守本等内画大师之壶。
而在柯与王结识前,王所绘内画鼻烟壶已经飘扬过海。
1981年,王受邀参加在火奴鲁鲁举行的第13届国际中国鼻烟壶学会年会,在怀基基卡拉卡瓦大道的友谊商店,王与同伴演示了中国鼻烟壶的内画艺术。
人们不单争相购买,更委托他绘制个人肖像,收藏家乔安娜?刘?苏利文对内画鼻烟壶求之若渴,向王定制了大量鼻烟壶,至今保存完好。此后,王所作烟壶多藏于欧美、亚洲等私人藏家手中。
中国的传统艺术,鼻烟壶里尽有。柯说:“应该有更多的中国人了解这门艺术。”而与王的结识,也让柯有了传播这门文化的机会。
2010年3月,柯先后在北京、上海、张家港、石家庄举办《壶容乾坤——2010古今内画鼻烟壶珍品展》——它被媒体称为“当代内画艺术的收藏地图”。
“歌德最近的一场鼻烟壶专场之前,市场似乎一直是冬天”,亲临北京歌德鼻烟壶专场后,柯发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接盘,越来越多的新兴鼻烟壶藏家是中国人,“鼻烟壶的春天到了”,柯佐融过去的努力开始结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