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雕塑与装置艺术的界限逐渐模糊
当代雕塑的价值判断是一个复杂的命题。著名策展人何桂彦认为当代雕塑的基本标尺一是在艺术本体的层面具有现代主义的个人风格和反映了当代人的视角观看经验;二是作品具有明确的文化针对性,其当代性体现为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新时期以来的人文诉求。“什么样的雕塑作品才具有当代性?第一是语言、形态和方法,视觉上具有现代意义上的风格,这样就把学院化的雕塑、写实的雕塑区分开了;另外艺术家的作品能明确反映这个时代的社会文化,且在雕塑史的框架中能形成一种上下文关系。”何桂彦说。
无疑,学院雕塑的发展一直滞后于当代雕塑。对此,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谭勋说:“当代雕塑和学院雕塑模式有区别,学院雕塑模式是缓慢推进的。当代雕塑观念先行,整体为观念服务的概念超越了学院雕塑的局限性和界限。”
随着雕塑与装置艺术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关于装置将冲击雕塑艺术的声音也充斥业内。对此何桂彦认为,二者的语言谱系、创作方法及欣赏方式都不同,且二者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雕塑家同样可以用装置的方式来创作,从雕塑本身出发就会产生一种泛雕塑的概念。从创作发展路径来看,大部分艺术家都经历了从具象雕塑到抽象雕塑,最后再进入装置的过程。当然,从架上形态的抽象雕塑发展成装置艺术,必然会涉及两个层次的转换,一是艺术家需要从关注作品的形式表达,到注重材料与媒介的物性显现,然后再从对媒介的关注转入到对现成品的使用。2000年以后,当代雕塑增强了自身的包容力,能有效地接纳装置艺术、建筑艺术、观念艺术的成果,在形态上能融汇影像艺术、过程艺术的一些视觉方式,并尝试将时间与过程纳入当代雕塑意义呈现的维度中。”
在解释雕塑与装置艺术的关系时,谭勋说:“装置艺术囊括雕塑的一些元素,但它属于更宽泛更综合的一种艺术手段。雕塑艺术家在解决不了其观念的情况下,也需要一些装置的模式来表达。二者是互补关系。”
雕塑市场低迷存在客观原因
总体看,中国的雕塑行情才刚刚起步,无论是成交率还是单件成交额还相当低,特别是与西方雕塑价格有着天壤之别。何桂彦认为雕塑市场低迷并不代表雕塑作品不优秀,“雕塑市场起不来有客观原因。比如雕塑作品的运输、收藏需要空间,流通性比较差。从藏家审美来讲,图像式的绘画更容易被藏家接受,更容易被市场炒作。而欣赏雕塑如果没有视觉信念和对雕塑发展的了解,也看不懂。”
雕塑家刘建华认为仅仅从市场角度,很难客观判断一件作品的优劣,因为国内艺术市场的人为因素太多。“雕塑没法比拟绘画,国际市场也是雕塑滞后于绘画。与绘画相比,雕塑在市场和展览方面机会都很少,经营雕塑艺术家的画廊也很少,一家画廊签约十几位艺术家,其中可能只有一两位是雕塑艺术家。而且雕塑创作在原材料环节、运输存放环节的成本都比较高,但同样是年轻雕塑家,其作品比年轻画家作品的价格却低很多。所以多数学习专业雕塑的人最终不会选择走雕塑这条路,因为很不容易,很多会分流出去做一些公共艺术,做城市雕塑等,而且这一领域需求也大。全国的雕塑从业者和庞大的画家队伍相比,基数甚小。”
刘建华的作品都是通过画廊进入流通领域的。“我不会选择拍卖行,也不希望作品的交易价格脱离其正常的轨道。因为艺术家多年创作,很多作品都在市场上,一旦价格高企,那么很多藏家或机构都会抛盘,这是很危险的。”
国内雕塑市场个体行情早已开始
现在受藏家认可和市场追捧的主要还是名家名作,当代雕塑尤其是装置作品,在国际市场上有着较广的收藏群。高价作品中有昆斯、赫斯特、村上隆等艺术家的装置。而在去年伦敦苏富比(微博)的拍卖中,雕塑大师贾科梅蒂的一件青铜雕塑《行走的人》以1.043亿美元的天价成交。但是,这些艺术家每年只有几件作品流通于市场上,也没有形成可选择性的大众市场。
谭勋认为,国内雕塑市场局部和个体行情早已开始。“中国传统的审美模式是以文人画为主流,这是我们骨子里的审美倾向。而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最先接触的是油画,最早的当代艺术也是从油画开始的,所以油画最先介入了收藏家的视野,并形成了收藏基础。雕塑比油画晚几年进入市场,并形成了以隋建国、向京、展望等艺术家个体拍卖繁荣的局部行情。”
谭勋认为雕塑市场会渐入佳境。“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雕塑的市场需求必然增大。目前雕塑的市场价位平均是几万元一件,比成本高一点,所以收藏雕塑作品的空间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