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AMMA)的统计,2011年全年成交总额为934亿,其中春拍达到505.92(包括截至6月30日的428.42亿元成交额和7至8的77.5亿元成交额)而秋拍实现成交额为428.07亿元。仔细分析2011年春秋两季的拍卖可以看出上下半年的形势有很大区别。
2011年秋拍与2010年秋拍乃至2011年春季拍卖是在不同宏观经济环境下进行的,流动性过剩的形势有所逆转,不少企业甚至出现资金短缺现象,此一社会资金状况明显反映到秋拍成交结果上。秋拍成交率仅达到41%,为历年之最低。
之所以形成如此低的成交率是由三项因素造成的。第一是社会资金,尤其是民企系统的流动性紧张和资金短缺,直接体现在拍卖结果上。第二是卖家对于2010全年乃至2011年春季虚高成交价格的攀比,导致许多拍卖行为了拿货迁就寄售方的奢望,估价过高,造成流标。第三是由于市场价格高涨带动卖家逢高套现的冲动,使大量近期成交的作品又涌进市场,因为间隔太短并且过于频繁换手而遭到买家抵制。
2011年秋季拍卖第二个特点是诸多新公司入市,例如以金融行业为背景的北京艺融、以荣宝专业公司为背景的上海荣宝斋、以房地产公司为背景的宝龙拍卖等等。有趣的是,这几家新公司都不约而同报出10亿左右的成交总额,这是由于新公司的撑场资金要达到“开门红”效应而带来的佳绩,然而新拍卖公司在开局之后是否能够保持平实稳定的成交和收入尚待观察。
此次秋拍第三个特点是各大公司在激烈竞争格局下采用的保证金征集模式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其中流标及低价成交引发的保证金风险将会引起业界对这一征集形势的认真反思和改进。尤其对于基金类运营实体而言,在市场价格风云突的变局中,艺术品成交价格的不确定性及投资的风险控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我们的第四个观察点是虽然2011年有大批的基金资本入市,但是在成交价格激烈变动的市场格局中,大部分基金都表现谨慎。不过也不乏个别基金或资产包发行商的冒进并随之而来的拒绝付款,受到了业内的关注。
2012年将持续一个谨慎平稳的交易环境,几年来的高速发展积累起来的对高估价的攀比心理以及对艺术品价格连续递增的期望,都将在市场现实中得到调整。假拍的问题、迟付和拒付的问题也会迫使买卖双方乃至作为中介的拍卖机构寻找新对策并制定新规则。理性和诚信这两大市场精神也会日渐引起从业者的关注。我们希望通过2011年秋拍的转折,艺术品市场会重新找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收藏与投资的统一,理性和激情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