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美术报
在当代,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的重要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因为连续性和相对的全面性,直接反映了中国美术发展的脉络和成就。2009年举办的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以8月28日长春的雕塑展拉开序幕,以10月23日在上海举办的中国画展收场,这种安排无疑凸显出了作为“国粹”的中国画的重要性。
“中国画”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其有着渊源悠久的历史,这是其长处,也成为其创新发展的压力所在。随着社会的发展,那些基于古典环境成长起来的艺术门类都遭到了冲击,任何一门古老的艺术门类想要获得发展都需要反思自身,需要与社会的进程密切联系。而联系社会的关键之一就是要结合社会生活的审美变化和社会生活的素材变化。
对于十一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一些专业人士已提出了一些见解,《书与画》杂志学术编审舒士俊说:“全国美展已大致形成了一种风格模式,几乎是工笔大画一统天下,写意画明显衰退。”应该说这种感受在观看展览中是十分强烈的,但是漫步于十一届美展上海站的国画展厅,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画风,而是十一届美展国画展的题材变化。
实际上以往几届美展的许多艺术家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在这个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十一届美展中的绘画题材依旧多样,同时又有几件作品引起了我的注意。江苏画家沈宁参展作品《水果硬糖》,其采用拼贴的方式,把每张头部相当于真人两倍以上大小的一个女孩子的多种面貌粘合在了一个画面上。拼贴的手法在现代的国画中比较常见,但是艺术家选取的形象却十分引人注目,即一种类似于电脑摄像镜头的图像,一个女孩子刻意自拍的效果,这种效果非常贴近现代生活,使观众尤其是年轻的观众看来,即新鲜又平常。新鲜是在国画中出现比较新鲜,而平常却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艺术家使用这样一种方式,把生活切实地表现进了画面。这种与电脑相结合的手法在重大美展中出现的还比较少,是一种比较新的倾向。
这种表现日见而不鲜的题材,还有来自北京的韩学中的《都市行旅图》。这是一副描绘一个寒冷冬天的汽车站台,许多来往的莘莘学子正在候车的情景。这种情景实在太平常不过了,几乎每一个在城市长大的孩子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它是那么的贴近生活。古人说平淡天真,在平淡中才有这生活的真谛,也只有对平淡的追求才是中国人理想的生活。随着西方绘画的大量引进,国人见惯了那种以刺激视觉神经为主旨的绘画,见到这种真实的反映生活的绘画反而无话可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时代的悲哀。
中国画这个古老的艺术门类,发展于农业文明背景下的中国,在当时人们开门见到的就是高山流水小桥人家,那个时候,出现了大量的山水画、花鸟画,那是与其时代相符合的,因为那个时候这些就是他们的生活本身,我们的古人对此日见而不奇,这些题材就是古人的真实。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化的自然”已经变化,现代的城市人出门见到的是汽车,看见的是马路,打开的是电脑,那种田园诗意的生活逐渐远离我们,早已成为了现代都市人的梦想,若一再描绘这种形象是否有脱离时代之感,或说过分的话,这种描绘是在表现真实的生活,还是在编造真实的生活。中国画作为我们的“国粹”,其发展仅仅依靠社会的帮助与保护显然是不够的,它只有适应现代的生活,贴近生活本身,才能够具有发展延续下去的基础,而要获得发展首先就是要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实质上,纵观美术史的发展,国画的发展一直延续不断,其原因就是能够与当时的社会相适应。用生物学的术语“适者生存”来说,国画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使自己主动吸收现实生活的养分,使自己成为现代生活的一分子。换句话说,要使现代生活的“平淡”进入绘画,或者说要尽量关注现代生活的“平淡”。关注社会生活,在几届的全国美术展览中已经出现,但是那些作品大多关注的是重大的现实题材,对于那日常的生活却少有表现,而从这一届开始的几件作品中,终于出现了从小处着手,实实在在地表现了我们自己的生活本身的绘画倾向,说明这种倾向在中国的艺术中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无疑是中国画之福音,应该是值得庆祝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