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的大地、谜样的旅程
继2006年造成187人死亡的列车同时爆炸事件,印度孟买再度于去年11月底遭到重创,在孟买市中心泰姬玛哈饭店等高级饭店、车站等地的连环恐怖攻击,造成共计465人死伤。孟买,或者该说印度,已成为恐怖事件大国了。
另一方面,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显示,2007年度印度的GDP(国内生产总值)高达约1兆990亿美元,排名世界第12位;平均一个印度人的GDP为约991美元,为世界第130位;同年孟买股市指数突破2万点,显示印度是无法令人忽视的经济成长大国。而经济都市孟买存在着庞大的外国企业与外资,所有投资企业对于这个巨大的市场都抱持着无限的幻想与期待。
如此接近恐怖毁灭,却又让人抱持着梦想的国度,充满对立、冲突矛盾的印度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文化与艺术呢?在经济成长的繁荣表面下潜伏着许多隐忧:日渐扩大的贫富差距、急速现代化与都市化所带来的都市空气、水源污染、垃圾问题等;与居住环境息息相关的问题从未有适当的解决方案,印度人民心理层面的身分认同,宗教种族纷争等问题却已经随着恐怖事件爆发浮现于台面上。
于11月22日在日本东京森美术馆正式开幕的「Chalo! INDIA——印度美术的新时代」展,则是对如此动荡不安的印度做了一个完整的观察,正如同本展策展人三木(Akiko Miki,森美术馆客座策展人)所说:「这是一个前往印度的旅程!」本展题目「Chalo」引用印地语的「走吧」(Let us go)之意,邀请每位观众一同探访这个神秘的国度。
随着经济的快速成长促使全世界焦点朝向活跃的印度当代艺术家,世界各地以印度为主题的展览于近年内陆续推出(注),说明了印度当代艺术的火红程度。在日本,只有福冈亚洲美术馆及东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亚洲中心曾经举办过以亚洲为主题的展览,却从未针对印度当代艺术做如此大规模、甚至全面性的介绍和分析,本次「Chalo! INDIA」展可说是日本首次创举。本展邀请了27位(组)艺术家,共超过100件作品。展览的规画分为五个子题:「序幕,朝向多样的旅程」、「创造与破坏:都市的风景」、「反射:在两极之间」、「丰沃的浑沌」、「终曲:个人与团体/记忆与未来」。
序曲
进入展览会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头倒在地面上的大象与牠身后的巨大圆形平面作品。右手边艺术家科尔(Bharti Kher)的圆形作品《超新星》(Supernova),是由许多的人工痣贴纸所构成的。原本做为表示印度已婚女性的额前人工痣,在近年成为时尚流行的道具,被制作为可以任意使用的贴纸;除了基本的圆形之外,市场上还出现具有性别暗示、箭头及精子形状的人工痣贴纸。仔细观察,这头代表智慧以及尊严的雌象身上正覆盖着无数的精子形状贴纸,这不但暗示了印度社会中女性的被动角色以及地位,这头象的动作更引发观者的无限想象—— 经济起飞之印度经常被比喻为觉醒的象,而这头倾斜的象到底是遭受打击不支倒地?抑或是正要重新振作站起呢?这件充满暗示以及谜样的作品《表皮言说不属于自己的语言》(The Skin Speaks a Language Not Its Own),为观众揭开了前往印度世界旅程的序幕。
穿过这件象的雕塑作品,观众将面对一个由数面屏风所构成的通道,这是由希克(Gulammohammed Sheikh)所创作的绘画作品《Kaavad: Travelling Shrine: Home》,艺术家以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圆形世界地图为基础,将古今中外的神话以及历史人物混合现今当代的事物,建构出独特的世界,作品当中描绘了提倡印度教与伊斯兰教共存的诗人Kabir、瑜珈修行者、甚至是波斯的悲恋叙事诗主角抹大拉马利亚(Mary Magdalene)等。这些多层次的故事同步进行,反映了艺术家自身不断地寻求摸索着突破宗教、政治、时代藩篱方法的身影。
创造与破坏:都市的风景
穿越如同隧道的作品之后在观众眼前的是艺术家史卡利亚(Gigi Scaria)的绘画作品,他的作品则是幽了德里近年急速都市现代化一默,作品《德里永保清洁》(Keep Delhi Clean)将德里混乱的违法建筑与交通堵塞问题全部扫净一空,留下空无一物的市中心,这是艺术家的狂想,同时也反映出德里毫无秩序的程度已经让人想一切净空。作品《替代方案选项/法院》(Option of Alternate Master Plan / Court)则是以赤砂岩色调描绘了漩涡状的城墙层层围绕着德里市,而市中心只剩下一座司法机关建筑物,这城墙的色调也让人不禁联想到蒙兀儿(Mughal)时代的Lal Qila(Red Fort)城堡。
同样是以都市问题为主题的艺术家,由帕德海(Hema Upadhyay)将焦点放在充斥于都市的垃圾以及清洁人员的生活,作品《沉默迁移》(Mute Migration)是以各种废弃物所精密组合成的都市俯瞰图,象征着贫困的垃圾,以及代表都市开发成长的高层建筑物形成强烈的对比,作品中的孟买都市俯瞰图,和自53层往下望森大楼窗外的东京都市街景形成巧妙的呼应,反映出同样被现代化都市化吞噬,两个亚洲大都会的现实与无奈。
A Balasubramaniam则是在展场墙壁上创作了看似柔软的雕塑作品《贝壳身形》(Shell as Body)与《隐藏景象》(Hidden Sight),艺术家一贯的创作理念在于探讨「可视」与「不可视」之间的关系性,从对于人类存在的深层思考,介入固有的物理空间,坚固的墙壁在顿时之间彷佛变成了柔软的皮肤,引发观众对于作品以及展场天马行空的想象。
反射:在两极之间
在这个展区,策展人强调光影的反射、事物的流动性、不确定性,并且将焦点放在「对比」与「反差」,让各种具有差异性质的对象在经过交叉之后,产生新的故事性,同时也提示一种具有开放性的解读方式。
参加2008年第三届「横滨三年展」(Yokohama Triennale)、孟买出身的艺术家古普塔(Shilpa Gupta),长年以来针对各种社会问题创作具有批判性的作品,例如非法内脏贩卖问题以及恐怖分子问题等。在本展中她以互动性的装置作品《无题(影子之三)》(Untitled(Shadow#3)),让观者进入一个超现实的空间,跟随观众影子的是众多武器的阴影,暗示了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无法避免与战争的关联;表面上看似一件有趣的互动作品,但随即便会发现怎么样也甩不掉那扰人的武器,让人不禁捏把冷汗。卡列卡(Ranbir Kaleka)的作品《交叉点》(Crossings)则是在四个巨大屏幕上结合绘画与录像作品,以他自身数次来去印度与英国的经验为基础,表现人类生存居住场所、甚至是宗教信念的流动性,更引申至印度市井小民或是社会的认同问题。作品展现多元要素与时间的交叉,既抒情幻想,却也无形之中引发观众对于其中所有不安、流动性的感伤与忧愁。
丰沃的浑沌
面对印度社会的急速转变,女性艺术家Pushpamala N.藉由扮装摄影来反映自身的经验,印度神话中的女神、电影中的女英雄、新闻报导中的女犯罪者等等,藉由书籍明信片以及绘画来建立虚构的女性,进而批判印度社会中女性的既有固定形象概念。拍摄现场的道具也成为展品的一部分,让观者彷佛身处摄影现场而会心一笑。而从未经历殖民地时代,并且在经济发展中度过青春期的年轻世代艺术家,又如何展现他们的想法呢?由两位1970年代后期出生的艺术家Thukral & Tagran所组成的艺术团体,以他们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年轻伙伴为主题,创作多样型态的作品。例如使用美国制的巧克力瓶、印洋折衷式的房屋绘画、飞机模型暗示他们对于代表富裕的现代化以及西洋文化的憧憬向往,整个空间充满了印度青年们心中对西方所抱持的天真想象与幻想。
终曲:个人与团体/记忆与未来
以印度与巴基斯坦政治问题为创作主题的艺术家Reena Saini Kallat则是将354名署名支持印巴和平协议参加者的姓名,以三色贴纸(印度国旗为橙色、白色、绿色)在展场的地面画出一条暗示印巴国界的界线,暗示连续恐怖事件爆发与伊斯兰教基本教义派的威胁就如同无形的恐惧笼罩着印度。古普塔在本展中另一件作品《命运之约》(Tryst with Destiny),是将印度第一代首相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于印度独立前一夜所发表的「制宪议会演说」内容做为她演唱的歌词,原本接收声音的麦克风在此成为发声的音响,艺术家巧妙地连结了个人与群众的记忆,特别在印度独立60年后的今日,古普塔婉转的歌声听起来又多了一层凄凉无奈的感伤。
整体而言,本展的作品大多反映印度当代艺术现况,却又不沦为追求异国情调的外国艺术展,足见策展人的精心规画。本展也借着这些艺术作品提出了一个大问号:印度,到底是梦想的国度,还是毁灭的国度?或者我们该说:不断摇摆于梦想与毁灭之间临界线是否从未消失过?透过艺术作品,观者感受到的是经过转化的思考与成果,那么,真实的现实问题又如何呢?
展览最后出现了一道金色的门,看着它,耳边彷佛又响起古普塔的歌声:「未来正呼唤着我们。我们该往哪里去?我们该如何努力呢?」这问号,似乎不只是对着印度这个巨大的国度,也投向每一个观望印度并随之摇摆的心。
注:例如2005年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的「欲望边缘:印度艺术」(Edge of Desire Recent Art in India)与「India Summer La Jaune Scene Artistique Indienne」展,2006年于意大利杜林市Foudazione Sandretto Re Rebaudengo财团所举办的「SUBCONTINGENT:The Indian Subcontinent in Contemporary Art」展,2007年瑞士首都柏恩市立美术馆所举办的「Horn Please:Narratives in Contemporary Indian Art」展等。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