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历虎年即将到来之际,国家一级画家冯大中做客《艺术人生》,他不仅与大家共同分享他四十多年的画虎历程,也在现场一展他的画虎绝技。画虎四十余年,回眸过去,冯大中走过了哪些人生拐点?从未接受过正规学院教育的他,又是怎样步入美术殿堂?什么经历又使冯大中彻悟人生?更多内容,敬请关注 2月10日 周三晚20:35 CCTV-3《艺术人生》。
《艺术人生》变国画课堂 大中画虎添须
与往期节目上来就访谈不同,此期《艺术人生》一开场,就给所有观众上了堂美术课。生宣、熟宣、狼毫、墨、砚这些文房四宝通通被搬上了台。冯大中寥寥数笔,就为大家勾勒出了一只栩栩如生的虎,并请上现场观众为之画虎须。在常人眼中,虎须也就是画两笔的事,但亲自体验过才会发现这一两笔却是整幅画的关键所在。画龙需点睛,而对于画虎人来说,这个“睛”则是虎须。“老虎的虎须是有生命的,不是说固定的一个形式。所以画虎须是很难的。画虎须的毛笔也最考究,狼毫不行,羊毫更不行,要尖毫。”最后冯大中现场挥毫,演绎为虎添须,让观众亲自体验到了国画的魅力。
舞台变身美术馆 展现真迹魅力
将舞台变身为美术馆,也是《艺术人生》节目的首次大胆尝试。对于美术家来说,画如其人,如果不看画就无法真正的了解一个美术家。所以为了更加立体的展现嘉宾,节目组特别将冯大中老师大量珍贵的真迹画作运至现场悬挂于舞台四周,使整个舞台呈现出逼真震撼的美术馆效果。也让现场观众得以一饱眼福,体验冯大中老师真迹画作的魅力。
五幅作品 透露人生起承转合
节目制作前期,编导一直在思考本期节目的切入点。在亲自登门拜访冯大中老师并欣赏他的画作之后,冯大中的几幅风格截然不同的画引起了编导的好奇心。对于艺术家而言,每一件艺术作品都会和他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在了解了这些画作背后的故事以后,本期节目的策划框架也就此形成。编导们将冯大中的五幅代表画作呈现于舞台,从画中探寻解密冯大中的“艺术人生”。在这每幅作品的背后都隐藏着冯大中的一段画虎岁月,折射着他人生态度的转变。
第一幅画虎 被批不值一块五
如今在市场上,冯大中的画都以万为计价单位,谁能想到,他的第一张画虎作品居然会被老师鄙薄为不值一块五毛钱呢。
在现场,冯大中首先为大家展示的是他1965年的一幅作品,当时,16岁的冯大中当知青后第一次回城,向老师李笑如借了一张画,之后,他花了一个月的时间临摹。谁知,老师看了他的作品之后,只问了他一句:“你这张纸花多少钱买的?”冯大中老老实实地回答:“一块五。”老师不客气地说:“你这张画还卖不出这张纸钱。”
老师的评价让冯大中十分沮丧,却也激起了他的斗志。从15岁就立志要当画家的他,早以把绘画艺术作为他一生的追求目标。“由于有这个目标,无论什么艰难困苦的年代或者什么政治环境,都没有戳伤我奋斗的决心。”
年少时 刻章立志“名扬万载”
朱军在那幅被批为“不值一块五”的画作上,还发现了一枚小小的印章,上书“威震千山,名扬万载”。这枚彰显着少年雄心壮志,同时也很符合画虎意境的宣章在那幅画之后冯大中却再也没有用过,即使是在成名之后。
看到过往的印迹,冯大中回想起了年少轻狂时的心境,“想借着老虎威震千山,下一步,我想借着我自己名扬万载。”而现在,冯大中给那时自己的评价是无知者无畏,“我那时候什么都不知道,现在觉得很可笑。”
如今,已足以够得上“名扬万载”的冯大中却不再敢如是说,他说他已明白水有多深,而他只是一个小小的分子而已。从年少轻狂走向低调成熟,冯大中经历了什么?又付出了什么呢?
再看成名作 “飘”然之后方《苏醒》
从15岁开始拜师画画,到正式进入美术展,把美术当做事业,这其间,冯大中经历的年份让一般人难以想象,足有漫长的二十余年。二十年间,冯大中默默无闻,却一直没有放弃绘画。这其中不仅仅需要将兴趣转化为长久的毅力,同时也要忍受常人无法想象的寂寞与辛苦。
1980年,冯大中在写生途中看到旅馆门上淌下的铅油痕迹,突发灵感,就把它画在了速写本上。1984年,他以此为原型创作了作品《苏醒》,这幅作品在全国美展上获得了银奖。至此,冯大中一举成名。
此后,冯大中的作品接连获奖,他名声大作。初成名时,冯大中直言自己也“飘”过一阵,颇有点范进中举的感觉。
而如今,坐在现场再次看自己的成名作《苏醒》,冯大中少了份当年的激动,多了份客观与反思。在名利汹涌而来的状况下,冯大中通过不断学习让自己保持安静,戒骄戒躁,以一颗平静之心不断进行创作,这也正是冯大中的最可贵之处。
亲人眼中的冯大中
节目中,冯大中的夫人儿子,著名的评书家田连元,《高山下的花环》作者李存葆也来到了现场,为观众独家展现画虎画家背后的一面。
作为朋友,田连元和李存葆却经常给冯大中的虎“挑毛病”,在朋友眼中的冯大中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作为家人,冯大中的夫人爆出了自己当年之所以嫁给冯大中的原因。而如今在中央美院当教师的儿子则爆料说他在考美院之前,父亲从未教过他画画,这中间又有怎样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