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1970、1980年代的艺术家,其实是真正多元发展的,而且在随着年龄和经历的增长而不断更新、修正、推进自己的人生体悟和艺术面貌。从而,他们逸出那些已流于庸俗的“70后”、“80后”概念,并且越来越无法归并。本次展览选择的这几位艺术家,既敏感于自身的日常经验,也惯于进行形而上的思辨,并富有历史意识和信仰。
王思顺倾向于把握日常生活中的细腻体验,并对其进行放大和反思。杨心广则冥思的成分更多一些。但他们都走出了传统雕塑的学科规诫,用冷峻的目光注视周边司空见惯的“物”,并将对这些“物”的形而上思索用物质感十足的雕塑语言尽力展示“物”作为“物质”的特有形态,具有饱满的视觉感染力。但这些物又被不动声色地加以潜在的加工和置换,使它所携带的种种隐性力量被显征出来,供人进行理想的把握。
王俊的绘画由无数的痉挛式线条组成,对他而言,这种特有的曲线,类似于他的神经末梢,在他涂写这些曲线的过程中,他最为敏感的个人经验被直接传达。这种涂写,其最后呈现的物化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涂写过程中,他真实地面对自我,个人种种无以言表的确切体验被不断呈现,并理性地自省、纯化……最后获得一种自我心性的“修炼”。
张震宇对覆盖日常生活的传媒有深深的质疑,他用刀来刮种种意识形态话语,并用各种方式对纸媒进行再加工,比如做成纸浆后再以报纸的形式出现,但却全无报纸的原态。这种擦刮和转化,成为象征性的行为,但却有明确的指向。
刘彬把他对于信仰、历史等的思考,用高度书写性的笔法和饱含个人情绪的色彩表现出来,他的作品,特有一种沉静、内敛的基调,悲悯的气质暗含其中。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