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度抽象画廊
昨天下午,我去了上海美术馆的双年展,走马观花,看了两个小时,看得很有失落感。
应该说无论从各国参展艺术家和美术馆投入的1000万以上的资金来看,此次双年展的规模都是空前的。而且“超设计”的艺术主题也能够给人带来很多联想。在展出之前的关于双年展的头脑风暴节目上,我还很有期待,期待着这次双年展给我带来惊喜。
出来的时候我是无语的。中国最高规格的艺术双年展,几乎就是一场大杂烩般的情景闹剧,没有了艺术的界限,也没有了设计的界限,没有边缘,无边无际,2006上海双年展,给我的感觉不是一次成熟的能够在艺术史上留下痕迹高级别艺术双年展,而是一次中学生想象展,是一次开发想象力的展览。或者说是一次类似沙雕节的艺术庙会,让人们到此一游,好玩两个小时。其中有一些高科技的产品,当然技术含量也是很低的。要是让玩卫星上天的科技人员来看,恐怕是很小儿科了。
一些装置艺术观念艺术,也是很一般的创意没有什么惊人之处,甚至让人觉得有点平庸。很多作品似曾相识,在以前类似的艺术展上都有过介绍。不知来的艺术家就是原创者呢,还是跟风作品。当代艺术的跟风作品是没有价值的。当代艺术是以创意为主,但是艺术创意应该有艺术的范围,如果没有艺术的范围,而只要是有创意久足够了,那么各行各业的创意都可以进入到双年展,而大部分所谓有创意的作品,只是一些艺术与工艺和光影技术的结合,其气氛和视觉感受甚至观念冲击都是平平的,没有什么震撼人的画面也,没有令人吃惊的构思,更没有让人耳目一新的视觉创意。
只有两件作品我认为是比较有艺术价值的。一件是中国艺术家夏小万的绘画装置作品,给人眼睛一亮,有创意,有审美,也很精致,视觉效果奇佳。一件是英国/芬兰的艺术家查尔斯·山迪逊的多媒体装置《家》,经过电脑设计处理的汉字:男、女,儿童、老、死等在空中随意跳跃,人在它的光找下,一些光字会自然地聚集在人的头上、脸上和身上,形成奇特的雕塑效果。其他作品有的只是有创意,没有什么审美,也没有精致性,更没有保存的价值。
超设计双年展如果从设计角度来设计的话,应该讲究艺术作品的设计性,就是形式性,而且应该是视觉形式。视觉形式的审美和精致性,而很多作品只是强调了作品的异样性,而没有形式。而且把异样的边缘大大超出了艺术的范围,如此推理,我们在马路上、工厂里、农村随处可见的一些景象,都可以成为了我们的设计作品。马路上撞车事故中受损的车辆,意味着突发事件对生命的危害。一头牛拉着豪华的大奔,象征着农耕时代对现代化的嘲讽,现代化给人的累赘。工厂里的破厂房里的时尚店铺,时尚元素进入旧工厂。农村里司空见惯的抽水灌地,锄草割粮,如果换个地方,让这些行为进入美术观以后,不就有了象征了吗。当代艺术发展到现在,几乎已经把路走绝了,各种实验都用到了当代艺术创作上来。客观地说,艺术创新和科学创新一样,有成功也有失败。和科学的创新是无数次失败以后才能够获得成功不同,当代艺术的每一步创新几乎都当作成功的案例的对待,肯定是幼稚的。当代艺术作品如果不经受二三十年的时间证明,证明这个创意是经受了艺术原创,艺术审美和艺术消费的考验的话,任何当代艺术的作品,装置作品、行为艺术、光影效果等等,都只能看作是当代艺术习作,而不是成熟的作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2006上海双年展只是提供的很多当代艺术家的习作。这个习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智商含量还没有进大学,还只是高中阶段。
对于双年展把古代建筑模型也搬进美术馆,作为参展作品,并且强调里面的设计性,显然有点喧宾夺主。如果是建筑设计史展,还说得过去。策展人是什么脑子呀。要是模型也能够进的话,那么竹篮子、鸟笼猪笼、窗檩
、东阳木雕、各代棺柩、帽子鞋子、服饰花纹、青铜器陶罐、船坞码头、石桥木桥、苏州园林等等,中国土地上所有的人文建筑设计生活用品都有设计含量都可以进入双年展了,是不是也把设计概念放得太大了呀。超设计?看来真理朝前一步,就成为了谬误。还有那个集装箱里倒出来的义乌小商品那件作品,其寓意真是让人好笑,这算什么观念呀,也太平庸了。至于那个简易厕所的装置作品,作者是业余的也就算了,将这件作品拿进双年展,简直就是白痴了。呵呵,玩笑开大了,不好意思。
2006-9-11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