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闻摄影在报纸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出现不少认识误区有待纠正。
常见失误及其成因
舆论监督是社会监督的形式之一,并不唯一,不具备实质上的裁定和执行机能。个别缺乏大局意识的摄影记者认为,图片比文字具备隐蔽性,可以不被察觉地任意表达观点,可以少冒导向性失误的风险。单凭一腔热情而不是理性思考来行使舆论监督的权利。报道中将受众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新闻媒介身上,造成舆论监督方式的单一化,使新闻媒介的代言人身份过度膨胀,造成放大舆论、欺骗舆论等不良后果。
在进行报道时,一些摄影记者往往从局部出发,缺少整体意识,从而出现新闻图片细节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违背的价值导向错误。譬如曾有报纸用组照形式反映冬泳爱好者的健身活动;然而所拍公园有明文规定“禁止野浴”,本是民生类新闻摄影好题材,但摄影记者没能注意到上述细节,把违反社会公德行为当作正面典型予以报道。
将舆论监督利益化。民生新闻与百姓生活、利益息息相关。民生类新闻摄影开展舆论监督,是为了维护、实现百姓的利益,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因此,民生新闻才倍受关注,民生类摄影报道才会产生巨大社会影响。但一些摄影记者利用手中相机,利用党和人民赋予的舆论监督的权利,为自己谋名、谋利。
如何把好关
如何才能在报道中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避免民生类新闻摄影误区呢?
民生类新闻摄影的舆论监督应服务大局。增强大局观念,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摄影记者要对报道可能带来的社会效果作正确估量,防止和克服负面效应,不能拘泥于微观具体的社会现象。同时,摄影记者要从宏观上认识和把握社会现象的实质,将微观社会现象纳入宏观整体中思考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予以客观、公正报道,促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依法行使舆论监督权利。要遵守国家宪法、法律、法规、规章、行业与职业规范等规定,在现有法律保护下安全有序采访。记者有采访权,公众也有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等权利,被采访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同样依法享有多种权利。
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全面了解新闻背景,切实掌握第一手资料,全盘分析问题本质。“现实生活是复杂的,要找几个事例来证明某个观点并不难。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尽管这一叶、这一点确实存在,但从总体上来看却背离了真实性。”
掌握好火候,坚持适度原则。民生类新闻摄影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社会影响大,为取得良好社会效果,一定要注意把握好火候与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