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宜兴紫砂陶艺术家作品首次在新加坡展出,新加坡《联合晚报》爆出一则新闻:《掌上壶,价万元》。这则新闻引来了众多的鉴赏家、珍藏家和名流学者,几乎一夜之间,人们都熟悉了那只有巴掌大小富有浓郁自然情趣的芒果壶,鲜黄的色泽,生动的叶脉,精致的加工,显然是具有高度收藏价值的艺术珍品。这把珍品壶的作者,就是驰名中外、宜兴紫砂工艺厂的女陶艺家蒋蓉。
从仿古制作中拖颖而出
中国紫砂,始于宋代,盛于明清,集诗词、书法、绘画、篆刻、雕塑于一体,体现了华夏文化身材和东方艺术精华。蒋蓉,这位年逾七旬的杰出陶艺家,蒋毕生经理奉献给我国紫砂工艺的发展。她的主要贡献是:蒋紫砂从传统工艺中脱颖而出,开拓了我国紫砂象形工艺的新天地。
早在50年代,我国紫砂工艺处于仿古发展阶段。蒋蓉的伯父、精通紫砂工艺的蒋燕亭,传授给她制造紫砂陈设雕设果品的传统工艺,当时只有乌菱、荸荠、花生3种。蒋蓉想:“倘若再加上几个品种,衬上一只紫砂果盘,岂非更有观赏价值吗?”于是,她临摹实物、琢磨形象、造型实塑,经过一次次的探索和实践,终于试制成功了茨菇、栗子、核桃、白果、西瓜子、葵花子和落花生等九件果品雕塑,微妙微肖,精致典雅,放在一只荷叶造型的果盘里,成了具有高度艺术恝置的紫砂陈设精品,于1957年被选做周恩来总理出国的礼品。
也就是从这一片荷花果盘上,激发了她滔滔不绝的艺术构思。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粉红色的花瓣紧裹翠绿的莲蓬,风姿卓越,高雅脱俗。她摘下了各种姿态的荷花、荷叶、梗茎、莲蓬,置于案台,反复琢磨,如痴如醉。她从荷花的色泽、形态、筋络,观察入微,然后配色,拼泥,仿制。
一把别出心裁的荷花壶的构思完成了:以荷花作为壶身、鼓圆的莲蓬作壶盖、弯曲的荷梗作壶把,配以花瓣、筋络。但壶嘴怎么办?她一次次来到荷塘边观察,一次,偶见一只小青蛙从荷叶上跃入水中,水波荡漾,尖角小荷露出水面摇曳摆动。这启发了她的创作灵感,与是,阿用卷叶尖角小荷作壶醉,一只小青蛙作盖上的“壶的”,并用红菱、白藕、荸荠衬底......
这把荷花壶,冲破了紫砂仿古程式的传统工艺,“天然去雕饰”,自成一格,从而被评为全国特种紫砂工艺品。
在以后的年月里,蒋蓉研究过深山里的狮豹、调皮的松鼠、善良的大象;琢磨过挺拔的翠竹、斗雪的松柏、龇牙咧嘴的石榴、横行霸道的螃蟹......然后她把这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形象,融化在她的紫砂茶具、酒具、烟具、文具、花盆、瓶鼎等创作之中。她制作的龙凤茶具、双鼠松段壶具、竹段花瓶、石榴水盂、百果酒具......都成了我国陶瓷艺林中的罕见珍品。
癞蛤蟆身上也能找到“美”
一位外国学者说过:“艺术家一辈子都应用儿童的眼睛去看世界,需要有勇气从越来越翻烦的、人们所附加或歪曲了的形象中解放出来”。作为艺术家的蒋蓉,她始终有一颗天真不泯的童心。
癞蛤蟆很丑陋,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它连小小的配角条件都不具备。然而蒋蓉怀者一颗童心,想从癞蛤蟆身上找到“美”。她在玻璃罩里养了一只癞蛤蟆,喂它吃饭粒,它不吃,饭粒引来了苍蝇,不料噗地一下,它蒋苍蝇吞了下去。这给了她意外的启示,她又在夜晚去捉来土狗(蝼蛄),配一小杯水,放进玻璃罩。癞蛤蟆顿时活跃力量起来,它一会儿喝水,一会儿圆目怒瞪仓皇失措的蝼蛄,最后猛然捕食蝼蛄。
于是一把构思新颖的“蛤蟆树桩”壶问世了。壶身是一段枯树,树桩上扒着一只癞蛤蟆,他怒睁鼓凸的眼珠,虎视眈眈,追逐仓皇逃遁的“土狗子”。古朴而典雅的蛤蟆,那嫉恶如仇的栩栩神态,惹人喜爱。这只壶参加香港紫砂名壶展出,轰动香港,并被人收入《壶锦》一书。
她根据“长娥奔月”故事创作的“玉兔拜月”壶,曾风靡中外;她早年的“荷花壶”、“牡丹壶”、“九件果品”和后来的“南瓜壶”、“西瓜壶”、“白藕酒具”等,都曾经出国展出,并被国内外报刊做专题介绍。她近期创作的“月色蛙莲壶”、“百寿壶”在香港展出,分别荣获最高荣誉奖杯和展评第一名。她的“荸荠壶”和“西瓜壶”,分别被英国伦敦维多利亚艾伯特博物馆和香港茶具文物馆收藏。
1992年5月,她的力作“枇杷壶”在中国宜兴第三界陶瓷艺术节展出,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收藏家、客商争相竞购。
看似寻常实奇崛
蒋蓉出身于宜兴川埠潜洛村一个紫砂陶艺世家。她从11岁开始跟父亲蒋宏泉学制坯,后跟伯父蒋燕亭学制壶。当年她伯父制作的仿古紫砂,都刻着明年万历年间制壶名家时大彬、陈鸣远、陈子畦等的落款和印章,被上海老板冒充古董出售。蒋蓉跟随伯父十年寒窗,她当时的作品,也被沪商冒充古董名壶出售,已到了可以“乱真”的境界。然而,蒋蓉却认为“紫砂制作,在与创造;模仿,只能出工匠,不能出大师。”
蒋蓉选择了一条创造和进取的道路。这是一条十分艰辛的道路。为了创造富有新意的西瓜壶,她成天观察工厂附近的瓜田,但瓜田里都种的是浅皮大瓜,没有那种小而圆的深色密纹的“解放瓜”,她又行7里来到川埠衫上,觅得一块瓜田,手画、脑记、摄下“活的神态”,最后中暑晕倒在上道上......在寒冬,为了赶制“千年古柏树桩壶”(又名“百寿壶”),参加香港紫砂名壶的展出,她每夜伏在制坯桌边,一盏孤灯下,全神贯注地旋、拍、制、魔,过了深夜,两腿已成了“冰棍”,一天、两天、三天......白寿壶在港展出成功了,但她的双腿从此弯曲,走路时膝盖吱吱嘎嘎,钻心般地疼痛,在65岁的那年,她就不能“健步”行走了......
“看似寻常实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60年的制壶生涯,60年的艰苦拼搏,使蒋蓉从一个制壶艺人成为一代壶艺大师,1989年,她被评聘为高级工艺师,她的作品销往日本、台湾、香港和北美、东南亚地区。74高龄的蒋蓉,仍在继续攀登,她设计的“佛手壶”,改进了注浆成型工艺,提高了工效;他悉心授徒传艺,先后带徒60名,其中不少人在紫砂工艺制作中崭露头角。
蒋蓉,这个名字,蒋在我国陶瓷工艺史中占有光辉的一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