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推: 开通会员 艺查网 美术百科
当前位置:美术网 > 美术网艺术头条 > 艺评网 > 摄影评论

紫砂现代陶艺三十年 作者:黄玉明

缘 起
  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成就了中国紫砂的繁荣兴旺。2007年,宜兴紫砂作为地理标志商标被正式确认;2008年,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被正式列入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候选项目库;2009年,中国宜兴陶瓷艺术展(陶都风)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作为国之瑰宝的紫砂艺术倍受世人关注。三十年来,在我国民族工艺美术的景观带上,紫砂绽放着一片芬芳,应运而生的紫砂现代陶艺以一种前无古人的艺术表现书写着历史。时下中国紫砂主要分成三个板块,即仿古与传统、传承中的创新、紫砂现代陶艺。
  紫砂现代陶艺是指改革开放以后,在当代各种艺术思潮特别是西方现代陶艺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与传统相对应的紫砂艺术新门类。它在内容、形式、精神气质上区别于传统,明显具有其自身的复杂性、独特性和挑战性,以及对实用与审美关系的超越性、实验性。从1985年至1986年底,包括现代陶艺在内的西方现代艺术通过展览、画册、图片以及其它传播媒介对中国现代艺术家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思想解放的潮流所及,为陶瓷艺术营造了相对活跃的“反传统”和创新求变的氛围。80年代中期,宜兴紫砂“前卫”风格的创作,最初以抽象表现主义为表征。早在1986年,吴鸣就创作了一批这样的作品,如《昵》、《树瓶》、《七星拱月》、《门与人》、《荷塘清趣》、《远古童星》等。紫砂现代陶艺的最早孕育和出生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形里进行的。
  有人认为,在改革开放以前,现代艺术意识已经在宜兴产区悄然兴起,“可以追溯到七十年代初,以高海庚、徐秀棠为首的一批受过正规艺术教育的中青年,他们把学院的艺术思潮带到产区,为艺术院校与产区的长久合作架起桥梁。”(浪石:《悄然兴起的现代艺术意识》,《紫砂春秋》文汇出版社2005年12月第2版第251页)他们培育、扶植、影响了一批人,还引荐高等院校来宜兴办培训班。不时也有专家教授同艺人合作制壶。长期以来,创立于解放初期的国营紫砂一厂培养了一大批综合素质较高的艺术骨干,成为紫砂高端人才的摇篮;初创于1980年的乡镇企业紫砂二厂则走出了一批具有现代艺术意识的新生力量,其中包括长期活跃在紫砂现代陶艺一线的卢剑星、周定芳、尹祥明、陆文霞等人。
  1987年,轻工部组织全国各产区创作人员去北京培训十天,由旅美陶艺家李茂宗主讲现代陶艺,宜兴派出卢剑星、曹亚麟二人参加。1988年,卢剑星、曹亚麟邀请李茂宗来宜兴讲学,得到当时的陶瓷公司大力支持,组织紫砂界艺人、陶瓷创作人员近百人听课。这次活动令与会者大开眼界,较为清晰地了解了西方现代陶艺的创作理念,促进了创新,也为紫砂现代陶艺创作群体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准备。1990年,在宜兴第二届陶艺节上,人们欣赏到一批造型新颖的紫砂壶形陶艺作品,如:吴鸣的《独此一族》,吕俊杰的《海眼壶》、《天硕一天壶》,刘建平的《二泉壶》,周定芳的《皮革壶》、《木箱壶》、《添砖壶》,陆文霞的《麻袋壶》、《竹木提梁壶》,卢剑星的《五色土系列》,葛明仙的《大湖桃梁壶》,沈汉生的《得利壶》,丁洪顺的《恭喜壶》,徐维明的《篱笆茶具》,沈蘧华的《乐钟龙壶》,谢曼伦的《双竹提梁》,胡永成的《匆壶》,周桂珍的《化碧提梁》、《真知提梁》,邵毓芬的《智毓》,汪寅仙的《曲壶》,季益顺的《日环食》,徐达明的《龙蛋红木提梁壶》,储集泉的《田园情趣》,江建翔的《硕艳壶》,等等,它们多数以传统为灵魂,在形式上具有时代感,是工艺美术与纯艺术的涵化整合,部分作品被来访的日本陶艺交流团称作“现代紫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守智将具有现代陶艺风格的紫砂作品称作20世纪80年代宜兴紫砂业的两件大事之一(另一件为多材质组合)。
  紫砂现代陶艺并不从属于传统紫砂,它是紫砂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在陶艺界,吴鸣最早全方位进行紫砂现代陶艺理论研究,1988年前后,他对现代陶艺与传统紫砂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作出独立思考,并于1990年写出《漫谈紫砂陶与现代陶艺》一文(详见吴鸣《吴鸣问陶》,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年10月版)。文章充分阐述了二者的文化背景、工艺特点和艺术风格,人们这才听到这样一种声音:“值得引起人们注意的是:应如何去协调两者间的关系,使之成为发展紫砂的有益的互为补充的两个方面。”文章将传统紫砂与紫砂现代陶艺视为对等对应的关系,这在当时可谓发聋振聩,这是紫砂现代陶艺身份与角色的最初也是最为响亮的判定。1993年,高级工艺美术师江建翔在《紫砂壶的技艺之我见》一文中说:“紫砂发展到鼎盛时期的今天,基本上形成两种趋向,即传统造型与现代陶艺造型……”(《江苏陶瓷》1993年第2期)紫砂现代陶艺概念日趋明朗,1998年,成立宜兴陶艺协会,标志着紫砂现代陶艺作为一种现代艺术形态已被社会接纳和认可。从2007年开始,有少量出版物谈及紫砂现代陶艺,如史俊棠主编的《宜兴紫砂陶》,将现代陶艺列入紫砂装饰工艺的“其它工艺”;徐秀棠、山谷于2008年6月推出的《紫砂入门十讲》一书将紫砂现代陶艺作为“紫砂的门类”与“茶壶和茶具、雕塑人物和物象塑品、实用器皿——花盆和花瓶、文房雅玩、壁挂壁饰”并列;2008年1月,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健华在其主编的《紫砂壶收藏鉴赏百科》一书中,则按时序列出明代紫砂、清代紫砂、民国紫砂、现代紫砂、现代紫砂陶艺这样一个系统。这是紫砂现代陶艺第一次在较高层面上接受专业理论的洗礼,也是紫砂现代陶艺第一次华彩登场。书中还将紫砂现代陶艺划分为壶形陶艺和非壶形陶艺两种。2009年10月,吴鸣在为我的一本专著撰写的序言中采用了“紫砂现代陶艺”一词,保持了“现代陶艺”这一专用名词的完整性,显然现代紫砂陶艺与紫砂现代陶艺是同一个概念。
审 视
  我们回顾紫砂现代陶艺的缘起、现状和发展的积极意义全在于对它的现代性、美学意义和文化价值进行反思。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立足攫取传统艺术精髓的方向,再加以蜕变转化为现代陶艺的创作思维,使陶艺作品不仅得以保留住那源源不断的生命活力,更具有新颖丰富、多元化的有新时代特征的表现方法”。(李玮:《陶艺创作中‘传统与‘创造’的思维统合》《江苏陶艺》2005年第1期)传统紫砂原汁原味的手工技巧和壶的实用性同样是紫砂现代陶艺的工艺支撑面,继续证明着紫砂艺术的渊源和厚度。紫砂现代陶艺并没有脱落东方情调,它的“现代”化是有保留的、渐变的、温和的,也是内蕴着地域特点的。虽然紫砂现代陶艺先驱者们乐于表现作品的“现代”性,但远远没有走到“反传统”的地步。
  从理论上说,现代陶艺与传统陶艺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摆脱了实用性、程式化和功能主义的束缚。”(薛慧志、耿大海《现代陶艺》,山东美术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3页)本文前面提到的署名浪石的文章对1990年前后的“新紫砂”的现代意识列出了五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即“(1)形体构成有了新的思维方法;(2)有意识地强调点、线、面在形体中的地位;(3)打破了功用结构的旧观念;(4)重视表现材质的质表肌理;(5)后现代艺术的综合美学意识”。三十年来,面对艺术语言上的这些有违成法和审美经验的历史性变化,面对紫砂现代陶艺的独特性,人们总在以下一些认识上有所保留和思考:
  1、品位性与技艺性
  紫砂现代陶艺的先驱者们来自于传统紫砂的王国,他们文化水平较高,在知识与技艺上又得到名师亲传,掌握着一手令人称道的基本功,他们无论如何要在作品中表现这些技艺,叫他们不表现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样做的结果,往往就使得一些本来很有创意的作品缺失现代艺术应有的鲜活感。现代陶艺想象力丰富,创作个性鲜明,更追求作品的原创性,而不强调技艺高超。从目前实际情况看,不论传统紫砂与紫砂现代陶艺,“做工”仍是公众认同的重要考量。其实做工只有在构思、造型等要素相对到位的前提下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做工精致并不决定品位高低。
“我们无意贬低技艺的重要性,我们还要练好基本功,不是指做壶的基本功,技术问题大家都可以解决,更重要的是艺术修养和造型能力的基本功,我们年轻的一代怎样超过老一辈,只有在这一点上突破才能做到,才能让紫砂艺术出现全新的时代风格和更具有世界文化的意义。”张守智教授的这番话,对于我们辩证看待紫砂现代陶艺艺术品位与技艺性之间的关系不无教益。
2、可读性与趣味性
  艺术趣味有高低雅俗之分,雅文化与俗文化只能相映成趣,而不能相互取代。
  现代艺术心理学认为,作品的艺术意义源自作品本身和受众的赋予,强调受众的能动作用,即在作品的“空白”和“未定点”中挖掘出作品的意义来,一件作品要让作者和接受者共同完成。现代陶艺往往招致荒诞、艰涩、古怪之类的批评,这是现代艺术的通病,2001年,我们依然听到了几乎同样的声音:“现代陶艺所呈现出来的形象对于大众来说并不容易接受……于是现代陶艺只能孤芳自赏了”。(林晶、邬列炎《现代陶艺》,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第43页)这里说的是典型性的现代陶艺,这一看法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现实性。紫砂现代陶艺有着自己的秉赋和特异性,远没有走到这一步,也难以走到这一步。近些年,随着时尚文化和现代设计浸透人们的生活,紫砂现代陶艺已经开始拥有自己的爱好者和接受者。
  寻求生活趣味,本是人之本性。如今,要找一件紫砂现代陶艺剌激思考的作品并非难事,而要找一件充满童心稚趣的作品相对要难了许多。紫砂现代陶艺特别需要的是天趣,是一种无限自由的境界,要从精神层面出发,寻求语言的天真烂漫,回归自然。正因为如此,有几位艺术界知名人士十分关注紫砂现代陶艺的泥性问题,认为要从感觉泥性到超越泥性,到演绎泥性,逐渐走向成熟。
  3、艺术性与物用性
  人们通常认为,作为紫砂壶的工艺美术,既要保证一定的艺术性,又要保证基本的物用性。应该说,紫砂现代陶艺属于纯艺术创作,不强调使用性,也不刻意排除使用功能。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健华在《紫砂壶收藏鉴赏百科》一书中指出:“现代紫砂壶形陶艺……仍有使用功能但壶形作了大变形……不再考虑能装多少水、出水是否流畅、壶把是否端拿舒适、壶身把玩是否光滑等工艺性问题,重点强调壶形的思想寓意,强调壶形的形式美规律的运用,出现了流线型形体、残缺美形体、色块型形体三类新造型。这三类新造型强调了点、线、面在造型中的作用,以新颖美观、简洁明亮,节奏快、动感强,适合现代的审美情趣,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吴光荣在《茶艺、壶趣及粤人壶缘》一文中写道,“今天紫砂壶艺的发展,实用已不再是唯一目的。人们可以借用壶的元素来表达、发挥、延伸壶艺新概念;也可以用人们最为熟悉的壶艺概念来解释或表现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环境,并用这种方法或手段来进行时空的关注与思考。”紫砂现代陶艺先驱者们在壶形结构中注入新的创作理念,进行整体设计,以求构筑一件具有使用功能的现代艺术品,这是一个基本面,也有部分作品不以物用功能为要,这在客观上也是对传统紫砂壶的挑战。从现象上看,目前,非壶形陶艺的艺术价值被低估,尚未形成自己的市场,问世作品数量也极为有限。
  4、兼融性与原创性
  长期以来,紫砂现代陶艺先驱者们为探索形式语言的现代性和原创性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作品风格因人而异,形式语言异彩纷呈。紫砂现代陶艺先驱者们更乐于在现代主义风格中彰显材质美、气韵美和工艺美。他们的创作,表现为一种个人化的艺术主张、艺术情感、艺术想象的宣泄,因而紫砂现代陶艺作品无不体现出个性、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张扬。用吴鸣的话说,他们走的是这样一条道路:“跟传统的紫砂不一样,跟其它陶瓷不一样,以后的创作尽量跟自己以前的不一样。”他们自成一统,具有较高的原创性。然而,紫砂现代陶艺受到拷问最多的恰恰是“模仿”。此说并非一概站不住脚,但从整体上看,有时缺乏对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一度存在人云亦云的误指现象,有些人一见到抽象变形,就批“模仿”。在2005年中国陶都(宜兴)国际陶艺研讨会暨陶艺展上,“人们在浏览数十件异国他乡的陶艺茶壶时,感觉到这些作品也在舒展着宜兴紫砂壶艺的脉动,是一种脱胎于宜兴陶瓷茶具,又赋予西方文化色彩的陶艺作品。”(蒋尧基:《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江苏陶艺》2005年第三期第13页)紫砂现代陶艺先驱者们的实践,既是一种突破与融合,更是一种孕育创作灵感、培育原创性的创造性活动,是对现代陶艺真谛的消化吸收和本土化。模仿就是照搬,而不是兼融与借鉴。至于表现手法和技巧上的移植现象,在艺术创作中很难避免,吴冠中说得好,“无论东方西方都要挖取对方的人参果来培育自己的仙风道骨”。
5、民族性与跨文化性
紫砂现代陶艺先驱者们从自身成长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他们的选择和目标多么富有挑战性和诱惑力,他们每创作一只新品,都会有一种突围的感觉,这种感觉成为他们最为重要的一种精神享受;与此同时,他们又会伴生出一种失落的情绪。这是因为,在他们看来,作品中并不缺乏民族性的内涵,缺的是国际化的视觉语言,是作品的“世界文化的意义”。
  创造紫砂现代陶艺国际化的视觉语言,实现世界文化的意义,其关键在于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的共通性意念,通过现代陶艺语言的文化方式表现出来,以求人们免去因文化、地区、语言、种族等因素造成的交流障碍,通过视觉形象而达到心灵之间的直接沟通。如一位青年陶艺家所指出的,紫砂现代陶艺在形式语言的运用中,既要努力体现中国智慧和东方思想,又要让表现手法成为一种“地球村”的村语,被世人所了解和接受。紫砂现代陶艺先驱者们为此作出了努力,他们中的多数人都有出国考察、交流的经历,有的人还多次在国外高等学府讲学或在陶艺工作室工作,且有多件作品被国外博物馆、高等学府和私人收藏。吴鸣的《期待》等作品曾连续三届入展国际三大陶艺展事之一的日本美浓陶艺展,并获评委特别奖。如果说,传统紫砂印证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老话,那么,紫砂现代陶艺将表明跨文化性有多么的重要。同时,我们相信,真正在世界陶艺发展中有影响的,必定是全球意识下具备民族特色的作品。
“中和”
  紫砂现代陶艺先驱者怀有强烈的现代文化精神,他们的价值取向,决不只属于他们个人的偏好,而是时代的召唤。然而,当他们将紫砂现代陶艺作为发展方向,作为一种艺术信仰上的追求而激情投入时,就碰上了一个现实的市场问题,他们的生存与发展一度并不乐观。他们不得不看轻眼前的经济利益,经受住了这一严峻的考验。正是他们“这一些人带给我们一个时代的美、涌动和激情”,不仅如此,他们还带来艺术观的改变,“解放的是人们的视觉的局限,并且颠覆着人们的文化心理”。这样,我们就看到了紫砂的推陈出新,看到了全球化带来的某种变迁与延续。这就极大地促进了紫砂界现代文化精神的发扬,表现为一系列现代意识的觉醒和把握,人们的自主意识、现代设计意识、市场文化意识、跨文化意识和大紫砂意识,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强烈。
  紫砂现代陶艺先驱者们的一切努力,就在于不断开掘紫砂的审美潜质与世界文化相联系的交汇点。他们运用现代创意和个性化的形式语言,借鉴传统的艺术规律和方法技巧,创造出有情感的、新颖独特的、蕴含深厚文化内涵的艺术作品,这也就是紫砂现代陶艺的特异性。紫砂现代陶艺是在相对复杂的情况下,一步一步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朝着现代形态迈进,实现了创造性的语言转换,体现了现代艺术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确实是一场紫砂陶艺革命。紫砂现代陶艺是紫砂版现代陶艺,也是我国现代陶艺的一个分支。
  紫砂现代陶艺之所以成为紫砂版现代陶艺,没有成为西方现代陶艺的翻版,没有与传统文化决裂,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先驱者们自身的文化底气和优势,这是由民族文化精神决定的。这里所说的民族文化精神,是指经过长期文化创造实践而凝聚形成的深层文化因素,它是比较稳固的具有民族特征而又世代延续的一种基本精神;同时,传统紫砂文化的强势地位、紫砂材质的操作惯性以及紫砂工艺的优越性等等,也是重要原因。从总体上看,他们的创作理念显现一种“中和”的色彩。
  紫砂现代陶艺先驱者们正逐步从一些不利于自由创作的业界“忌语”中摆脱出来,从思想观念层面重新解读陶瓷的艺术语言和西方现代陶艺的特点和风格,努力从借鉴中获得启迪,吸取有益的东西,以丰富自己的创作理念;他们仍将从中国的现实情境中提炼问题与观念,并融合中国式的观念方式与智慧来表达。相信这样既会很好解决让人觉得很隔膜与“看不懂”,又能在国际化的背景中获得明确的中国身份。看来,完全从全球化的视野出发是不行的,我们的陶艺家还得具备本土的眼光。如青年陶艺家张正中所说:“现代陶艺,是相对于传统而言的概念,是一种时间概念,传统是古人的“现代,我们的‘现代’是后人的过去和传统,现代陶艺是传统的现代形式,现代陶艺将成为后人的传统。因此,虽然传统与现代有着形式、思考、表现、审美等方面的差异,但其实脉络相承,所以否定传统的现代陶艺与否定现代的传统陶艺均十分幼稚。”
  以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和西方现代陶艺的本土化面貌出现的紫砂现代陶艺,经过三十年的演进,在社会全面发展的今天已经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现实成就,这就为它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09年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中国宜兴陶瓷艺术展和宜兴曾于2005年、2007年举办的陶都宜兴中外陶艺展上,传统紫砂固然光彩照人,紫砂现代陶艺则彰显出宜兴紫砂的现代化进程,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而言,目前紫砂现代陶艺正处在一个积极调整,平稳发展期,它的先驱者们始终乐此不疲,满怀信心。
古人以三十年为一世,凡三十年大概可以作一次小结。我们应从时代的角度和历史的眼光,从中国现代陶艺和文化的视野,回眸和审视紫砂现代陶艺的三十年。这是它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存档。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文化多元化的日益发展,紫砂现代陶艺无论怎样地去突破或“叛逆”,都不会丢弃传统艺术精神,并加速变革和吸收外来文化,不断寻求自身的跨文化发展;同时,传统紫砂也必将在创新的进程中与时俱进。让我们张开双臂,拥抱中国紫砂“中和”时代的到来!

注:本站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或投稿者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请浏览者自行判断取舍,若有观点错误或侵权等信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配合!转发请标注:美术网(meishu.com) ,多谢支持!本文网址:https://www.meishu.com/news/1/3/2019-09-17/42896.html

美术网相关文章 摄影评论最新 艺评网最新

陈了了
李小可
马海方
孙温
王元友
侯一民
徐悲鸿
廖静文
齐白石
吴冠中
历史上唐朝时的社会到底有多开放?
人民日报刊文: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 应坦然面对
为了画“春宫图”,刘海粟敢跟孙传芳打擂台
这样浪漫的吻只需一次,人间爱情油画
画春宫图的高手,唐伯虎一生足够传奇!
一代帝王-宋太宗让画师现场画秘戏图
如何学术性地欣赏春宫画?
揭秘唐伯虎为什么画这么多“春宫图”?
你以为浮世绘里只有秘戏图?
因“春宫图”一炮而红,朱新建画的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