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印象派艺术是在艺术感觉和观察方法上对古典主义艺术传统模式的新突破而诞生和崛起的,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历史和科技背景;艺术家自觉意识的觉醒;印象派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欧美绘画与音乐语言的新天地,拓展了人们的审美领域,从而孕育了20世纪初对传统艺术的全面突破,具有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关键词:突破;艺术感觉和观察方法;印象派艺术
19世纪,一些法国画家以崭新的姿态步入画坛,他们直接描绘阳光下的物象,追求强烈的个人感觉,来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这种画派被称为“印象派”。印象派的诞生意味着艺术感觉和观察方法的新突破。这种突破不仅改变了绘画方式,而且影响了音乐创作。一些音乐家在创作中强调声音的响度和音色,主张用响度和音色取代传统音乐中的调式与和声体系,认为音乐只能提供一种暗示或心境,以这种理念创作的音乐被称为“印象派音乐”。印象派艺术的诞生和崛起,开辟了欧美绘画与音乐语言的新天地,拓展了人们的审美领域,为艺术家发挥个性提供了新途径,从而孕育了20世纪初对传统艺术的全面突破。
一、古典主义艺术模式的僵化和浪漫主义自觉意识的觉醒
印象派艺术在艺术感觉和观察方法上的新突破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具体表现在古典主义艺术模式的僵化和浪漫主义自觉意识的觉醒的变化中。
从文艺思潮上说,古典主义是17世纪君主政体民族国家开始建立、资本主义渐趋发展时期的一种文艺思潮。以法国发展得最为完备。它是由于学习、祟尚和模仿古代,以古代的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而得名的。从古典主义绘画艺术来看,17~19世纪先后有三种不同的艺术倾向。一主要是对古希腊、罗马古典作品艺术风格的怀旧与模仿之风,以普桑代表的崇尚永恒和自然理性的古典主义。二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法国大革命时期兴起的这种怀旧风格,以达维特为代表的宣扬革命和斗争精神的古典主义,或称为新古典主义。三是以安格尔为代表的追求完美形式和典范风格的学院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作为一种艺术思潮,它的美学原则是用古代的艺术理想与规范来表现现实的道德观念,以典型的历史事件表现当代的思想主题,也就是借古喻今。古典主义绘画以此精神为内涵,提倡典雅崇高的题材,庄重单纯的形式,强调理性而轻视情感,强调素描与严谨的外表、贬低色彩与笔触的表现,追求构图的均衡与完整,努力使作品产生一种古代的静穆而严峻的美。在技巧上,古典主义绘画强调精确的素描技术和柔妙的明暗色调,并注重使形象造型呈现出雕塑般的简练和概括,追求一种宏大的构图方式和庄重的风格与气魄。
虽然古典主义是一次对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重新认识和整顿,但它企图固定一切文化和艺术的模式使自己逐渐落后和僵化,从而成为文化艺术继续发展的障碍。
浪漫主义美术产生于大革命失败以后的波旁王朝复辟时期,人们对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王国越来越感到失望,一些知识分子感到苦闷,他们反对权威、传统和古典模式,从而产生了浪漫主义美术。他们提倡注重艺术家的主观性和自我表现,以民族奋斗的历史事件和壮美的自然为素材,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以瑰丽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塑造形象,表现激烈奔放的感情。总之,他们重感情轻理性,重色彩轻素描,不满现实,追求幻想。“浪漫”并不是字面意思的理解,它只是相对于古典主义而言的。浪漫主义更侧重于感性,画家们对历史体裁不再钟爱,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自己的想法,更强调自己的个性。注重情感的表现,注重画面的统一和完整,不注重细节的过分描绘;强调色彩的运用,画面辉煌瑰丽,丰富多彩。热情,是浪漫主义艺术的要素,以时事为题材而成为浪漫主义的内容,首先是绘画中洋溢着的激情,这是遵循旧法、由“理智”导致冷漠的古典主义艺术最缺乏的品格。构图、光线、色彩、人的动态表情,都表现了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浪漫派重视色彩,是和他们重视感情的要求相一致的。要用色彩去塑造形体。印象派绘画和音乐就是在这样一种时代精神的蒸腾中诞生和成长起来的。印象派对古典主义艺术理论和创造方法进行了质疑、反叛,形成独特的风格与特色,深刻影响了后来的艺术流派,艺术领域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变化,标志着艺术从古代时期真正进入到近代时期。
二、自然科学和美学的有机整合,科学法则和艺术观念的融合
印象派艺术在艺术感觉和观察方法上的新突破与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19世纪下半叶,法国印象派艺术家因反对官方学院派艺术的墨守成规,兼因作品不能展出,对官方的审查制度有着强烈的反感,要求艺术上的革新和创作自由。为此,他们一方面反对官方学院派,一方面积极探寻艺术创新道路。在探索过程中,科学上的光学理论和科学实践的进一步发展,给艺术发展带来了曙光。德国科学家赫尔姆荷尔兹的《色调的感觉》和《生理学的光学》,以及法国科学家希凡诺的《色调在工艺美术上的应用》等有关光学和色彩学著作相继发表;后来查理士·亨利把光和色调直接与美学结合起来并运用到艺术法则上。印象派画家深受影响和启发,他们尝试着纯粹的“外光”描写以及新的色彩关系分析,并把自然科学法则和他们的艺术观点结合起来进行艺术创作,印象派画家认为色是在光的照射下产生的,在不同的时间、空间条件下,由不同光的支配而产生不同色彩。于是他们大胆抛弃在画室作画的古典主义传统,提倡户外写生。通过写生,他们发现了过去未被注意的色彩现象,从而引起绘画技巧上的重大革新。印象派音乐也认为音乐的响度和音色是客观的,强调捕捉人对外部世界的瞬间印象,在创作方法上不以旋律为中心,在配器上力图纤细精致,追求音乐中丰富的明暗层次和浓淡色彩,在朦胧躁动的音色中表现物体的气氛和情调。
三、印象派艺术在艺术感觉和观察方式的新突破
印象派艺术在艺术感觉和观察方法的新突破具体表现在:不管是印象派绘画,还是印象派音乐都淡漠题材,牺牲意念上的清晰,摈弃古典主义的学院派传统模式,追求一种新颖、微妙、朦胧和瞬间的意境变化。
印象派又称为“外光派”。1874年莫奈创作的题为《印象·日出》的油画,遭到学院派的攻击,评论家们戏称这些画家们是“印象派”,印象派由此而得名。印象派绘画最具代表性的画家莫奈,他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期对同一主题进行写生,描绘出不同的光景和气氛,呈现出光和色的明度差别及鲜明感,交织成光与色的华丽交响乐。如组画《干草堆》、《鲁昂大教堂》等画作。印象派绘画把光和色彩视为认识对象的核心因素,大胆使用色彩,真正体现出光和色的无穷魅力,印象派主张追求色彩效果,使绘画变得更丰富自由,也更具绘画特点。印象派脱离了以往艺术形式对历史和宗教的依赖,艺术家们大胆地抛弃了传统的创作观念和程序。艺术家关注的焦点转移到了纯粹的视觉感受上,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变得不再重要。在印象派画家看来,他们并不把过去或未来作为绘画的题材,他们只关注人本身所经历的真实感觉,把自己置身于正在描绘的时间和空间的范围内,把日常生活内容和范围作为视觉表达的全部,到画室外的大自然中真实地感觉并捕捉转瞬即逝的印象,这就是印象派画家绘画的追求目标。印象派画家取材社会生活及自然环境的创作风格突破了具有“传统惰性”的“超凡入圣”的艺术观;展现了全新的关注时局、讴歌现世的“入世尽俗”的艺术观。在他们的作品中充分透露出这样一种精神:不羡慕宗教家宣扬的“天国”,而宁愿赞颂现实的“浮世”。“把画架搬到户外”,成为印象派的重要绘画方式。它不是简单的绘画场所位移,而是绘画方式变革,改变了西方传统绘画方式,是为了在阳光下对景写生,捕捉和描绘物体在阳光照耀下色彩的微妙效果。雷诺阿喜欢在户外林下写生模特儿,以悉心研究模特儿身上、脸上的绿色反光和灿烂的斑点效果。雷诺阿从清新的自然风光中揭示色彩晕染流动的奥秘,感悟色彩的争妍与和谐、阳光的欢愉与变化、自然的节奏与坦诚、人生的明朗与温馨,于是,有了《打阳伞的丽丝》中的伞下阴影处、回眸一瞬间视觉色彩的晶莹剔透与丽丝眼神的非视觉色彩的真诚魅力,有了《夏杜的春天》的春光明媚、春色涌动、春讯汇集和春意荡漾,有了《泛舟塞纳河》的河水淌动、河光波动、小舟划动和泛舟人的灵动。“阳光下的绘画”,为印象派绘画的崛起和发展在绘画观察方式上奠定了基础。
印象派画家借鉴了自然科学有关光色的研究成果,把“真实”理解为转瞬即逝的视觉印象。其中蕴含着这样的理念:写实性、真实感必然意味着把转瞬即逝、变动不居的视觉印象传达出来,最重要的是视觉的直接感受。伴随新的理念而来的是一种新的视觉方式,一种纯粹的、简单的对视觉感受的解释。他们从多方面冲破了文艺复兴以来的古典主义传统绘画的成见,开始了一场围绕光与色展开的艺术技法的突变。印象派画家的艺术实践从多方面突破和超越了传统。他们关注现世的情怀使印象派艺术在变迁的岁月中能够散发出恒久的魅力;他们基于光色科学的绘画技艺革命为艺术表达扩展了新的空间,对艺术表现力的挖掘达到了新的深度和层次。他们对生活现实美的表现和升华,既是现实的又是光色的,实现了“现实性”与“形式意味”的统一,这是它的艺术价值所在;场景是变的,光色是变的,而表现力却是不断扩展的,这是它的艺术生命力恒久不衰之所在。“立足现实、充分发挥形式”,亦是值得现代绘画艺术创作借鉴的发展道路。
印象派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作曲家德彪西,他的音乐有如雾里看花,即用朦胧的意境捕捉无定形的流动体(如风、云、气味等)运动时的瞬间印象,把它们用绝妙的音色、和声等表现出来。如代表作《牧神午后·前奏曲》。印象派音乐是客观的,强调捕捉人对外部世界的瞬间印象,它以柔克刚,抑制过分的激情;重视标题,以有助于引起丰富的联想;遵循暗示性原则,以避免过于率直的表达。同音色效果密切相关的还有力度方面的因素,印象派作曲家为了突出音乐的恬淡、纤巧、妩媚、甚至带点伤感等情调,爱用弱奏和极弱奏,乐曲中的力度高潮大多只是短暂的闪现。至于旋律方面,在器乐作品中往往没有大段的旋律,而是一些互不连贯的短小动机的瞬息自由飘浮,其中变化多于稳定,正如德彪西所说,旋律的连绵进行从不被任何东西打断,而且永远不回复它的本来面目。还有,一般总是避免节拍重音的节奏型,各种调式音阶、全音音阶和东方的五声音阶,以及丰富而复杂的织体,都成为印象派音乐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印象派音乐喜欢反映微妙和难于捉摸的东西,而不喜欢堂皇、不朽的雄伟气派;喜欢暗示和隐喻,而不喜欢过分夸张、直率和毫无保留。其艺术表现手法有:以短小的曲调细胞组合成一种新颖的动机语汇;在节奏上喜欢复节拍与复节奏,节拍不规则地细分减弱了推动力,呈现松散流动的状态;重视调式的表现力,根据形象要求采用相应的调式。扩大调性概念,常避免出现明确的收束式。全音音阶的运用使调式中的每一个音居同等地位,减弱了调中心感,出现多调性因素;由于喜好对不同色彩与音响作平面的、绘画式的并列,和声成为最重要的表现手段。通过增加和弦结构的可能性与减弱和声进行的功能性,得到极其丰富的和声色彩;音色丰富、独特而新颖。在声乐作品中常使用缺乏光彩和戏剧力量的低音区。广泛运用各种乐器演奏法上的色彩手段;配器与织体安排新颖;结构往往松散模糊。
模糊的轮廓,朦胧的色彩,不易分辨的色调变化,都是印象派音乐的明显标志;它所塑造的种种幻象、印象和气氛,都同莫奈的模糊印象、塞尚的奇异梦境、雷诺阿的美妙温柔、修拉的眩目精巧相对应。印象派音乐的精致而优美的音乐语言,同浪漫派音乐夸张的响亮音调,同样达到了很高的审美境界,受人喜爱。印象派音乐是19世纪最后一种富于特征的风格,它反映了一个新时代的变化的初步迹象,是新世纪音乐的许多重要特点和精神意境的发端。
参考文献:
[1]王崎.欧洲美术史[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2]沈旋,等.西方音乐史简编[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3]朱伯雄.世界美术史(第9卷)[M].山东美术出版社,1991.
[4]方智诺.西方音乐史略[M].现代出版社,1996.
[5]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