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推: 开通会员 艺查网 美术百科
当前位置:美术网 > 美术网艺术头条 > 艺评网 > 书法评论

生命的写真——陈钰铭的水墨人物艺术

“走过一道岭来翻过一架山,山沟里空气好,实在新鲜。”这是豫剧《朝阳沟》里的唱词,生长于古都洛阳的陈钰铭喜欢看豫剧,豫剧里的很多唱词带有很深的人生感悟,他尤其喜欢申凤梅的越调,略带嘶哑的嗓音,凝重苦涩,苍凉悲壮,低回婉转,与陈钰铭的水墨人物的艺术特征竟是如此地贴近。陈钰铭在艺术人生上也如同《朝阳沟》的那句唱词一样,在艺术实践上,他沿着黄河,行走于山西、陕西、内蒙三省交界的土塬沟壑,几十年来,他熟悉那片土地的每一条道道坎坎,了解每一座山的肌理和走向,熟知那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内涵。在艺术创新上,他也是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艺术高峰,正如他自己在日记写的那样:“艺术家必须不断创新,不但不能重复别人,而且不能重复自己,在艺术家眼里,已经存在的作品,不论是别人的还是自己的,都是旧的。新奇又绝非‘荒诞怪异’,而须‘新而妥,奇而确’。符合‘人情物理’。”只有不断地跨越障碍,艺术领域里才有“新鲜空气”。陈钰铭的艺术特征非常突出,“可辨识度”很强,尺寸巨大的画面,扑面而来的一股激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大气磅礴的构图和造形,极富穿透力的情感力度。用笔朴素、扎实,不骄情,不做作。题材涉猎很广,有反映军人生活的军事题材,有宏大的现实和历史叙事,也有普通人的日常琐碎。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当代中国水墨人物画家中,陈钰铭是少有的长期在创作主题上注重底层关怀,怀着悲情和忧患,对人性做深刻地探索,对生命意识不懈地追问的画家。

  (一)

  中国水墨画里的规定性和偶然性的特征,要求画家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很好地完成程式化动作,还要求画家有高妙的艺术天赋才能理解和把握水墨成份里的流动感。需要有把两种以上对抗的要素融解成一个艺术整体的提练能力和审美高度。陈钰铭取得今天的成绩,得益于自己很早的时候练就了一身扎实过硬的基本功。他不追名逐利,不浮躁,勤奋高产,博采众长,专注自信,在自己认定的那片艺术天地里精耕细作,无怨无悔。

  陈钰铭自幼习画,十二岁时师从李伯安。进天津美院之前,大量地临摹、写生,常常是看到什么画什么,左邻右舍,儿时的玩伴都被他画过,上课时老师发现他不认真听讲,走到跟前一看,正在画老师的肖像。下放到堰师当知青时,农民成了他的模特。他省吃俭用,省下来的钱都用来买纸笔。随身揣着个速写本,寒冬腊月也在野外写生,双手都冻裂了,屋子里堆满了习作。1975年,才十几岁陈钰铭有16幅速写入选河南省速写展览。1976年应征入伍,部队在山西苛岚县的一个山沟里。开头几年当哨兵,站岗时就仔细观察每个人的面部特征,个性气质。悉心琢磨鼻子怎么画,帽沿如何处理,嘴唇的肌理,眼角的走向,服装的下摆衣纹等等。站了几年岗,每个站士都画了好几遍,画得别人都厌烦了。后被调到部队机关当放映员,天地从此广阔了,画也画不完的模特。机关大院门口有条小河,诗一样的名字——岚漪河,顺着岚漪河可以走到黄河。陈钰铭经常随拉煤的车队到处放电影,最常去的就是黄河中上游的河曲、保德、府谷、偏关、榆林。陈钰铭在这里看到最原始的最有气势的黄土高原,最具个性的北方汉子,他们粗犷豪迈、坚韧朴实。这里盛产高亢激越的山西民歌,歌声里的喜悦和伤感,悲情和幽默深深地感染了陈钰铭,这些地方也就成了他多年的写生基地。即使后来去了更大更远的地方,每年都要跑一两趟,在这里找素材,找形象,找艺术灵感。

  人们看到画家笔下展现出来的美和震憾,那是经过多重提炼后的艺术再现,寻找艺术原型的工作说起来十分艰险,有时候是冒着生命危险。陈钰铭曾经当过汽车兵,2003年他到喀拉昆仑采写汽车兵形象。那里高寒缺氧,边防战士活下来就是对国家最大的贡献。进山的路途异常艰险,汽车挂着防滑链在蜿蜒盘旋的山路上缓慢行驶,底下万丈悬崖。这里常年杳无人烟,修路民工以为来了记者,拦住他们的车喊冤,民工被骗到这里任由包工头奴役,一个个折磨得没有人样,陈钰铭心里很痛,回来后,他暂且搁下画汽车兵的计划,画了一组《西部筑路工》,画面人物蓬头垢面、衣衫褴褛,表情极度地绝望,其痛苦穿透画面,有很强的现实批判性,但拿到全国美展却落选了。陈钰铭这时也处于痛苦彷徨之中,技巧、主题,很多东西困扰着他,2004年他画下了军事题材上带有实验意味的《雪线红狐》,完成了画汽车兵的心愿。喀拉昆仑的高山雪地上,一群火焰般灿烂耀眼的红狐围着战士奔跑,战士刚毅的外表与柔软的内心在冷酷的冰雪之中顽强地呈现,内心强大的热量和豪情融化着冰冷僵硬的空气,红狐是一个具有象征意味的意象,其生命之红、热情之红烘托着战士的青春,是他们热爱生命,坚韧顽强的精神想像,画面的冷峻之美令人震摄。这种带有探索性的军事题材,评委们争议很大,几次参展都与获奖无缘。

  实际上,陈钰铭的每一幅创作背后都有许多传奇,艺术家探索艺术的过程本身酝酿着伟大和痛苦,劳作的同时产生灵感和想像。他常去的那些地方环境恶劣,条件艰苦。有一次在黑峪口写生,春季黄河改道,人们拽着绳子过河,河水冰凉,河中央浪大水急,上游不时有石头冲下来,陈钰铭冻得失去了知觉,冰冷僵硬的手下意识地抓着绳索,一会儿工夫手脚就不听使唤了,眼看着就要被湍急的河流冲走,旁人使劲地喊他才醒过神来。黄河是他的艺术源泉,也是他的精神家园。他只想把黄河的真正内涵通过黄河人的形象用艺术表现出来,用一些简单朴素的画面揭示黄土高原的内在美。写生的过程也会偶然遇到让他激动的素材,有一个画面困扰了陈钰铭多年,他一直想画这幅画,画的标题都想好了,就叫《母亲》。有一年,陈钰铭到黄河岸边写生,天已经黑了,有一群人从船上抬下一副担架,趟着水到岸上,担架上躺着一位老太太。陈钰铭看不清老太太的面孔,只看见被子里露出几缕白发。这个画面触动了他的灵魂,让他泪流满面。后来他专门到黄河边上的丛罗峪古镇,想找到这样一位飘着白发的老太太以及她的家人的形象,后来又跑到吕梁、太原、郑州、商丘、沂蒙等地,这个理想的形象一直没有出现。

  勤奋和认真贯穿在陈钰铭艺术创作的每一个环节,几十年的绘画生涯,一直是极其苛刻地要求自己把每个想法落到实处,把每个细节做得没有遗憾,“国家历史重大题材”陈钰铭被指定画《九一八》,从构思到展出,三年多时间,他拼足所有的精神能量,全力以赴地画这幅画。发动朋友搜罗相关信息,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广泛地征求朋友的意见,不分白天黑夜地想《九一八》的构图,每一个人物都去想一遍,反复去想人物的可信度。一次又一次地修改草图。到河南、东北、山东找人物形象,在吉林的边远小镇找历史物件形象,到几家电影制片厂找服装,到火车博物馆找旧火车。2008年南方雪灾时,他去安徽阜阳寻找那种带有沧桑感的农民工形象,差点被困在河南商丘的高速公路上。在山东沂南县的一个小集镇,看到一个卖小米的老汉符合他作品中的形象,有一股不屈不挠的劲头。但老汉说什么也不让拍,陈钰铭一口气买下老汉所有的小米。《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即《九一八》)画面中间那个挑着箩筐腰杆挺得很直的那个老汉的形象就是拿他做的模特。作为军人,陈钰铭作风硬朗,不怕苦,不怕累,不畏艰阻,5•12汶川地震一个星期后,他奔赴地震现场,与灾区人民一道亲历和了悲伤和疼痛,与子弟兵和志愿者一道清理挖掘遇难者的遗体。拍下了许多照片,创作了《夺回光明》,画面表现一群解放军战士冒着生命危险在地震的废墟里救人的情景。包含了丰富的水墨语言,明暗虚实,光影交错,以环境的险恶衬托画面主体的能动性。悲剧、人性、生命意识都在这场灾难里交汇,这样的画面给人的心灵也造成了一次地震。

  (二)

  陈钰铭的作品上印章落款通常为两枚,阴字章印文为“玉铭”,阳字章的印文为“瀍水人”。洛阳东关老城区有一条名叫瀍河的小河,河水清澈,植被丰茂,瀍河给陈钰铭留下最美好的童年记忆。瀍河两岸是回民区,陈钰铭出身于干部家庭,但他的左邻右舍大都是社会底层贫苦人,他们干着最苦最累的活,拉板车,卖羊血,打铁,但为人豪爽、善良、真诚。陈钰铭的童年就在这种市井流俗中经历和感受到了底层社会的喜怒哀乐,并成为日后的创作素材。即便是后来成名成家了,常常还与那些拉板车摆地摊的人一道,蹲在简陋的牛肉汤铺门口,忽啦啦喝一碗热腾腾的辣牛肉汤。对陈钰铭来说,瀍河两岸有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外婆家的两三年时光,也成了陈钰铭艺术人生的重要体验,他的小品画里的形象,如村庄、田野、毛驴、老农,以及他们的生活休闲如斗鸡耍猴,喝酒聊天,大都来自于河南舞阳县的一个小村庄。在艺术审美上,洛阳的古都文化,北魏石刻的线条,魏晋名士的放达逍遥,盛唐的繁复铺排,都对陈钰铭的艺术感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成长环境造就一个人的艺术气质和价值取向,陈钰铭从一开始就怀着一种悲悯,从现实入手,从人本身去思考,关于人性、精神灵魂、生命意识等主题贯穿陈钰铭的整个创作。在军事题材上,早期作品《霜月》(1987年),天空高远,月挂寒霄,几个小兵在苦寒之夜蜷缩在一起互相取暖,一位哨兵坚挺地站立着,被风蚀和流水切割的黄土高原浩荡地向远处延绵,战士们所守护的土地家园被象征化、符号化。忧郁清冷的基调,深沉而响亮的色彩,恰好反衬出人物内心宏大的理想和积极的向往。《霜月》的画面得来非常偶然,有一次,陈钰铭背着行李照着地图所指准备去榆林,哪知在地图上看起来很短,走起来却有一百多公里,一眼望不到头的黄土地,荒无人烟。陈钰铭又饥又渴,在路边拔几根大葱就着行囊里剩下的两个咸鸭蛋,顺手捧几口山沟里的水喝了,算是缓解了一下饥渴。走着走着,肚子巨烈地疼痛,痛得在地上翻滚。疼痛慢慢退去,天也渐渐暗下来,一轮明月当空,像花瓣一样绽放的土塬蜿蜒向天际铺陈而去,月光下泛着静谧的黄光。陈钰铭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后来到西北写生,每次怀着朝圣般的心情来这里看一看。《向日葵》(1994年)是军事题材里的标志性作品,一反军事题材单纯的严肃活泼,他把几种矛盾要素进行对抗,向日葵的枯萎与沉甸甸的果实,老妪的暮年与女兵的芳华,悲情与欢乐,忧郁与喜悦,生命的蓬勃和衰败并置在一个画面,这种对抗在宁静、祥和、恬淡中得到融解,给人造成强大的视角冲击和心灵震憾。对历史性军事题材陈钰铭有他独到的理解,1992年创作的水墨人物长卷《历史的定格》(190cm×1500cm),篇幅巨大,人物众多,造型复杂,个性突出。画面以冲撞减压式的结构,撇开表面的琐碎,不玩花招,不耍技巧,对人物进行高度的概括,皴擦点染一切随人物真实的“情”和“形”出发,呈现出强劲的穿透力,表现出历史上惨绝人寰的一幕,屠刀和铁蹄下的死者屈辱的遗体,生者悲愤哀伤的眼神,侵略者意犹未尽的凶恶嘴脸和嗜血本性,生命被肆意地蹂躏、践踏,整个画面以铺天盖地的气势磅礴而来,直逼灵魂,具有超越时空的震撼力,让人警醒。画家蕴含着巨大的精神能量,以浩荡的才情,酷烈的气息完成了这个鸿篇巨制,激情癫狂之时在精勾细染之间来一点任意挥洒和写意泼墨,流动中有间歇,有很强的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历史的定格》展出后在画界引起画界的关注。创作于1997年的《大河上下》(180cm×180cm),依据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的想象,毛主席领导军队和人民荡荡浩浩向前开进,掮着大刀的老汉与扛着步枪的士兵一道迈着坚定的步伐,军民同心,曙光在前,胜利在握。人物的内心升腾着一股豪情,像滚滚黄河的波涛,像急骤的鼓点,气盖山河,“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背景采用朴拙生涩的线条加上积墨、晕染,表达象征性的黄河和黄土高原。人物脚下用“虚”和“厚”呈现一种动感和壮观。十几个人物,不同的身份、性格、表情、成长背景,表现出相同的对胜利的自信心。

  现实题材和画普通人是陈钰铭画得最为得心应手的。也是表达悲剧情怀和生命意识最广泛最深刻的题材类型。有对生命、家园、土地的宏大叙事,如《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二月二龙抬头》、《天籁》等。《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与《二月二龙抬头》均以恢宏的气势表达黄土高原人民的精神风貌,早期的画有许多是以浓墨重彩来表达人物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欢庆喜悦的心情。篇幅巨大,人物众多,以不同的笔墨突出每个人物的个性,内心包藏不住的高兴,以及欢喜得近乎悲伤的样子。夸张的面部表情,肢体的动作幅度很大,整个画面呈现出跳动奔流的气势。《天籁》是一群朝圣藏民,衣纹和天空的处理用皴擦和积墨,表现一种厚重深沉的氛围,或平静或焦渴的面部表情呈现出人物内心的复杂和单纯,欲望和淡定,遗憾和满足。早期的作品有很多技巧和花样,青年画家总想在笔墨上显得高明,想画得帅气,画面看上去很美。过于注重形式往往会削弱或者掩盖其深刻的思想内涵。《艺人韩贵山》、《欢乐黄土》、《夜路》、《冬至枣林坪》、《老河滩》等一大批作品,用一种冷静的笔触刻画人物内心,笔墨朴素、扎实,甚至故意地显出笨拙、生涩的笔法。把一些想法用最朴素最直接的笔墨语言表达出来,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无意为佳。《艺人韩贵山》,在对人的精神层面的挖掘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老者扶着孩童的肩膀铿锵前行,外在的痛苦磨难与内心的坚定纯粹形成强大的对比。背上背着的唢呐二胡和身后的环境表明他的身份:一个行走在黄土高原上的说唱艺人,这片土地上精神文明的传承者。画面的黑白块面表现出来的对抗的美。风中飘动的白发、流动的白云朵与黑沉沉的天幕给人的视角神经造成一种刺激感和压迫感。柔性的水墨在皴擦积墨方法中完成了厚重深沉的主题表达,直接对人的精神灵魂的发问。我们看到《夜路》是一老一少两个人的背影,外部环境的寂静和澄明,人物内心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它给观者以极大的想像空间,画面呈现出无穷的张力和弹性,可阐释性很强。《欢乐黄土》中一对男女打腰鼓扭秧歌,表情平静,动作缓慢,他们在享受一种“空”和“慢”。《五哥与兰花花》,一种时间静止下来的欢喜,情到深处却了无痕迹。《冬至枣林坪》、《老河滩》表现黄河滩人在隆冬季节的物质匮乏和情感萧条。

  悲情和伤感色彩最浓的要数都市题材。画家对市民社会相当熟悉,城市小人物是画家最亲近的一个群体。画家显然在追求一种单纯本色的人类生活,对违背人类天性的东西产生一种天然的反判和对抗。有一些都市题材画得很出色,有很强的现实批判意义。如《京西六月》、《记忆•碎片》、《月挂城东》、《走出冬季》等。2000年《月挂城东》、《京西六月》在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展出,虽然那时流行实验水墨,写实手法也一样受到追捧。这几幅水墨都市画从主题上讲真正的表达了都市人的内心混乱,精神焦虑,工业文明带来的人的异化,以及现代性的根本困扰。摩天大楼、机械、废墟、拥挤的空间,焦灼、沮丧、无所适从的人群,水墨的晕染在写实的人物和空间上蔓开,从而加厚加重了这种无秩序的混乱的表象,让人的内心乱象丛生。风格上稍微有那么一点后现代和立体主义的味道。尤其是《走出冬季》,人物凝重的表情,总给人一种走不出这漫长的冬季,走不出无边的哀伤的感觉。《记忆•碎片》更接近立体主义,水墨的特征,活性、流动、难以把握,有极大的偶然性,用这样的材料来表达冰冷僵硬的几何机械图案,对画家来说是一个挑战。人物特征被模糊、抽象,感情被抽空,机械零部件发出寒冷的光,每个部件的背后包含着故事,悲惨的、温情的、壮烈的、龌龊的,谁又说得清呢?这也许就是都市的真相。

  (三)

  1984年,陈钰铭从部队考入天津美院,之前以创作版画为主。在天津美院,陈钰铭在专业上受到了系统的训练,在理论上也得到很大的提升,加上他本身扎实的基本功,很快就对水墨人物画有了一定的认识。当时水墨人体是一个新课题,老师要求大家画,找感觉,画出自己的体会,两个月过去了还不见成效,陈冬至老师很着急,有一天,陈钰铭画完一堆东西出去吃中饭了,陈老师偶然看到了,一下子看到了希望,找到了信心。天津美院专门开了一个水墨人体展,美国的一家电视台把这个展览拍了专题做为教学交流。美院毕业后,1987年《红马》、《边区日报》、《霜月》在北京参加全军美展。1988年《垄上人家》入选全国第七届美展。《荫下》参加大陆、台湾、香港展览获当代水墨新人奖佳作奖,1992年《家园》参加第八届全军美展。1994年《历史的定格》在中国美术界产生重大影响,这幅画是陈钰铭在中国美院高研班的毕业作。1992年,中国人物画家、美术教育家刘国辉举办人物画高级研修班,采取导师工作室制的管理办法,研修班的创作原则紧紧扣住切入当代生活、表现当代人的大主题。陈钰铭、王晓辉等一批青年才俊被吸纳到刘国辉的门下。当时班上,有很多同学基础都不错。陈钰铭算是班上基本功最扎实的人之一,但在老师和同学的眼里,审美有点“老土”。审美高度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他很勤奋,经常铺一地的画给刘国辉看,刘国辉指着那些画,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全盘否定,推倒重来。陈钰铭自己也感觉到了,他的优势是有生活,不足是理论不扎实,提炼不够,所以审美高度上不去。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但这是一次精神上的涅槃。《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和《历史的定格》就是这个时期创作出来的。在陈钰铭的艺术道路上,真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总是这些大型历史题材。如前面提到过的《历史的定格》,《大河上下》,近期的《我的家在松花江上》,是这类题材从篇幅上要求宏篇幅巨制,从技法上要求有所创新,耗费心智多,时间长,展出后的影响最大。陈钰铭每画一幅大画,在整体上都有一个很大的提升。经过“85新潮”之后,九十年代初期,人们进入一种迷惘状态,对现实主义到底能走多远开始持怀疑态度,很多人转向,有的搞现代主义,有的搞实验水墨,陈钰铭一直坚持自己的现实主义创作理想。1995年,国际艺苑画廊举办的第一届“水墨延伸”,确立了陈钰铭在中国水墨人物界的学术地位,展览10天,参加的人有施大畏黎明唐勇力刘进安等人。陈钰铭的《天籁》、《夜路》、《山之巅》、《草地阳光》四幅作品参展。这个圈子的人在中国美术界都很有实力。《天籁》展览完了又交到第一届全国人物画展览,获银奖(金奖空缺)。中国人物画从这一届展览可看出它的发展进程,1995年才开办第一届全国性的中国人物画展。画坛先驱如徐悲鸿、林凤眠、蒋兆和通过引进西方写实主义,破除了重意轻型的传统文人画对创作的约束,推动了画家走向生活。接下来黄胄周思聪刘文西、方增先、刘国辉他们的梦想是用中国水墨表现现实主义题材。将中国水墨人物在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华文化的精粹上赋予全新的时代精神,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并保持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而这一届“水墨延伸”的参展者,代表少壮派将中国水墨人物艺术推向到一个更新更高的层次,他们融汇中国画和西画的技法,从更深层次挖掘中国水墨的精神内涵,从现实主义到批判现实主义。2004年陈钰铭入选“北京当代优秀画家”(共20名)。2009年“国家重大历史题材”《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这幅画在艺术上的最大价值,是将中国水墨画的技法往前推进了一步。打破了原有的平面铺排和肖像罗列的传统,运用了西方绘画技法中透视关系和纵深效果,使画面丰富、饱满,更具层次感。用写实的水墨语言,垂直的叙述力度,表现出逃亡人群的恐惧和悲怆,绝望和无奈,“厚”、“重”、“黑”的整体氛围压迫着人的神经,震摄着人的灵魂。在人物的塑造上,做细微的情态刻划,画面50多个角色,分层次描述,远处的人物简笔勾勒,个性鲜明的的人物达40人之多,从他们的外表上可读出每个人的复杂内心:昂首阔步担着箩筐的老者,心里怀着仇恨和不服气,垂头丧气的军官带着自责和屈辱,欲哭无泪的妇女极度的无可奈何等等。背景透视关系的延伸造成无限的空间感。国画的线条和泼墨效果增强了虚实感,面部以及衣服的折皱上有意地皴几笔,“破坏”画面,形成一种内在张力。棉袄、物件、头发等许多地方借鉴了版画的平面黑白灰关系,暗部运用了山水画的积墨方法,从而达到一种雄浑苍茫的气势和沉重的压迫感,形成一种巨大的悲剧氛围。

  陈钰铭在大量军事和历史题材绘画中,试图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理解把握人物和事件,避免表面化、概念化,注重对军人精神灵魂的挖掘和对战争做人性、哲学上的思考。这些年来,陈钰铭通过各种探索完成了个人风格,创立了一套独特的绘画语言。他吸收了李伯安的“重”、“黑”、密体、加法;柯勒惠支的悲悯主题,厚实的块面和疏朗明快的线条;卢西恩•弗洛伊德(Lucian Freud)的怀疑、探索,以及粗涩的笔法;基夫的思想者绘画,用阴暗和辽阔揭示事物深处的美,把感情符号做到极至。伦布朗的明暗、虚实、神秘性和用笔概括;苏里科夫的宏大构图和批判性写实。画画到了一定的境界,怎么画都有道理,如今陈钰铭已经抛开了技巧,笔墨收放自如,思想自由驰骋。在他的笔下,线条表达的是高度概括的对美信仰,色彩里流淌的是现实、人性的大主题,构图中包含的是责任感,皴擦点染中蕴藏着的是生命意识和悲悯情怀。
注:本站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或投稿者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请浏览者自行判断取舍,若有观点错误或侵权等信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配合!转发请标注:美术网(meishu.com) ,多谢支持!本文网址:https://www.meishu.com/news/1/2/2019-09-17/49955.html

美术网相关文章 书法评论最新 艺评网最新

陈了了
李小可
马海方
孙温
王元友
侯一民
徐悲鸿
廖静文
齐白石
吴冠中
历史上唐朝时的社会到底有多开放?
人民日报刊文: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 应坦然面对
为了画“春宫图”,刘海粟敢跟孙传芳打擂台
这样浪漫的吻只需一次,人间爱情油画
画春宫图的高手,唐伯虎一生足够传奇!
一代帝王-宋太宗让画师现场画秘戏图
如何学术性地欣赏春宫画?
揭秘唐伯虎为什么画这么多“春宫图”?
你以为浮世绘里只有秘戏图?
因“春宫图”一炮而红,朱新建画的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