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敏出生在陕北,黄土高原和黄河使他自小就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上世纪60年代他在西安读初、高中时有幸认识前辈画家赵望云、石鲁、罗铭、蔡亮等。1965年他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其间师从冯法祀、孙宗尉、张重庆等教授并结识画家韦江凡、张文新等。这些在艺术上造诣深厚的老师、画家不仅教给他专业知识,而且影响着他的为人处世。毕业后在部队大军区从事舞美设计及美术创作。这是他积累经验的10年,后来调入中国美术家协会工作。
虽然在协会工作事务繁忙,但他坚持美术创作。他的作品题材多以磅礴壮观的长城、黄河、西部丝绸之路为主题,把握油画的写实技法和色彩,走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作画始终遵循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原则,以自己观察对象的印象和感受为依据,进行写生和再创作,其作品不拘泥细节,用笔大方,感受细腻,对于色调的微差独具禀赋。
注重传统文化的修养、绘画技法的学习是画家一辈子的事,阿敏说,更重要的是要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生命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永远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
退休后有了更多时间从事自己喜欢的美术创作。为了画好西部风情的作品,他驾车去西部采风,行程8000多公里。创作了《大漠人家》、《额济纳的胡杨》、《高原人家》等新作。
行走在黄沙漫漫、荒凉而贫瘠的戈壁沙漠上看不到生命的迹象,想到几千年前的古楼兰河水充沛,树木茂盛,一片生机勃勃,而现在成了一望无边的沙漠。直到眼前出现一大片摇曳着金黄叶子的胡杨林,在那干涸的沙地上却把根深深地扎下去,那是生命的坚韧创造出来的壮美奇迹,他看着枝繁叶茂的胡杨树,看着那成片枯死的胡杨林,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腐,这是何等坚韧的品格!
他受到震撼,深知画家作画并不是为了一己之私,而是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要创作出有思想的作品,仅满足好看是不够的,它还必须反映深层次的环境问题。顽强的胡杨树在沙漠化恶劣的推进里仍然坚强生长,对抗灾害。如果我们再不重视环境问题,任由其继续恶化,那么眼前这片胡杨林很快也将不复存在,沙进人退,楼兰悲剧必将重演。他的风景画《额济纳的胡杨》系列、《昔日楼兰》系列,就是要唤起人们对西部环境的关注。
他多次踏足新疆,西部风情和纯朴的少数民族,带给他巨大的创作灵感,带着激情,他创作了《帕米尔九月》、《塔吉克妇女》、《看新娘》、《塔吉克少女》、《姐妹》等作品。画家阿敏总是保持着高度的敏锐度,细心、敏感和独特都让他的作品更胜一筹。
人的审美意识总是和他的道德观念与人格修养紧密连接在一起的。他说,风景画在表现祖国壮美山河的同时,能使人产生对大自然丰富的视觉印象和内心感受,给人以无穷美的韵味及想象的空间。当你看了他的《大漠人家》、《昔日楼兰》你会产生怎样的感想!
平时的阿敏深居简出,不接受媒体采访,潜心作画,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他说时间宝贵,艺术之路还很长远,路漫漫其修远兮。正如他的老师,首任中央美院绘画系主任冯法祀教授生前所写:“阿敏在我的印象里,永远挥之不去的是他的重情、求真、和执着务实的精神。值得让我欣慰的是,他至今仍然保持着这种优秀的品质,并融入到他的艺术作品中,使他成为当今具有创作实力的油画家。”
近年来他的画被关注,他的作品深受海内外人士青睐,奥组委和多家机构及个人收藏有他的作品。2011年,人民日报海外版为王阿敏先生独家策划并出版了《情系西部——阿敏油画选》贺岁台历。他的作品被载入《当代美术史》油画卷、《百年中国油画》、《中国当代美术家》、《中国油画一百年》等多家美术出版社的大型画集中。并先后在《人民日报》、《美术》等报刊发表的调研报告及评论文章有《丝绸之路考察纪实》、《军艺美术系》、《你画了黄河,也就画了中国》、《中国美协创作中心》等。
“不夸夸其谈,让作品说话”是阿敏多年坚持的创作理念,“只有扎实绘画基本功,端正艺术理念,突出作品特色,才是真正的艺术之路。”厚积薄发,大器晚成,这位老艺术家,用自己的行动向我们阐释着什么是做学问的态度,什么是做人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