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春,年仅16岁的边兆芳读完初中,响应毛主席“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步行60华里来到公社,报名参加女子治沙连。当边兆芳和50多位姐妹一路欢歌来到大水湾时,眼前的荒凉景象令她们震惊:连绵不断的大沙梁,像条条卧伏的黄色巨龙,荒漠碱滩,不见树木、也不见草。
边兆芳自幼刻苦好学,尤其对
书法有浓厚兴趣。来到连队后,环
境虽然发生了变化,她仍把写字作
为业余生活中—个不可或缺的内
容,从未间断。一次,她母亲从20
公里外来连队看望她,特意带了20个鸡蛋。可母亲走后,她却请假到供销社卖掉鸡蛋,买回笔和墨。
初到大漠,想找根木棒、枝条练笔都难。边兆芳就以手指为笔,没几天,手指便开始褪皮发炎、红肿,每画一笔,都疼痛不已。直到两个月后,树苗陆续运进沙漠,她便以一些废弃的树枝为“笔”,继续苦练,半年后,适逢民兵连被公社确定为“扫盲识字试点单位”,不但定期送来笔墨和少量纸张,还制作了一块1米见方的小黑板。此时,边兆芳已升任副连长兼文化教员,终于可以用粉笔在黑板上写,用毛笔在纸张上练。她练字像入了魔,不管走到哪里,手里总是拿根柳条,工余时间哪怕是三五分钟,也要在田间地头练上几笔。一位家住城里的公社干部,被她的精神所感动,特意为她带来颜、柳、欧、赵四大书法家的字帖,她如获至宝。
寒来暑往,荒漠变绿洲,边兆芳也收获了青春和事业的硕果,她不但荣任全国十面红旗之一的“英雄女子民兵治沙连”连长,还与书法结缘,技艺日臻成熟。
1980年,随着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逐步推广,女子治沙连随之解散。边兆芳返家两年后,便嫁人成家。她为人妻母,农活、家务应接不暇,但仍秉笔不辍。1984年,边兆芳背着作品,跋涉70多公里沙漠到榆林找名师指点。当她把自己近千幅写在旧报纸、废纸、烟盒上的行、草、篆等作品,展现在老师们面前时,竟然惊得大家目瞪口呆。地区群众艺术馆一位领导,当即表示为她免费提供书法资料和用具,地区书法协会破格吸收她为理事。
1989年,为了更好研习书法,她一边在榆林地区少年宫给孩子们讲课,一边经营自己的书画店,无论单位还是个人,谁家请她写个牌匾、标语,乃至街道上贴的一张小广告,她都乐于服务,在服务中不断提高艺术水准。
自1989年以来,边兆劳先后参加了各类书法大赛50余次,有近80篇作品获奖,200多篇作品在国内外报刊杂志刊登。在收获艺术硕果同时,边兆芳也收获了事业。1990年,她被乡上特聘为文化专干。从此,她有了更多时间在书海中遨游。1992年6月,榆林地区书协专门为她举办个人书法展。1995年9月,陕西省妇联、省市文联、榆林地委宣传部等十单位联合在西安——陕西美术家画廊为她主办了为期一周的书法作品展。
这是陕北女子在省城举办的第一个书法展,省市书画家们纷纷赶来观看。时任省文化厅厅长霍绍亮看后赞扬,“边兆芳女士数十年坚持不懈,在书法艺术上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著名书法家石宪章先生看后感慨:“边兆芳女士在荒凉的大漠中,在非常艰难的条件下,与书法结缘,渐渐形成自己泼茂率直、洒脱流畅、古朴苍老的行、草、篆书法风格,确实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