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贾平西绘画题目样式,我们不能不略及一下中国绘画题目存在的历史。
题目有明有暗,所谓明题目,是把绘画的题目直接标示在画上,顾名思义,所谓的暗题目就是不直接显示在画面上的题目。我想,所有的绘画都应该有个题目,因为题目往往是绘画者做一个图形或一幅画,内容范围先期或后期的概括。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古代图画上面的题目,宋代以前多很原始,大多是直书在图画某一个具体形象旁的居多,这种题目仅仅是让读者能够理解画意的简单的文字指示,当然,这般简单的旁题文字,也是图画不能令读者具体会意的不得已之举。图画不能令读者具体会意的结果,必然导致绘画题目成为图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绘画题目成为图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结果,必然导致绘画题目对绘画的文学性介入。
我认为,绘画题目文学性介入绘画的肇始,虽然和绘画会意状态的丧失有关、和绘画求真求似的造型要求的技术标准普及有关,与“画中有诗”之美学观念的提出有关、更也与诗歌作为题款补入画面空白之处的举措有关。
所谓将题目文学性介入绘画,既为绘画的题目不单纯的直接指示画面表面呈现的意义,而是借题目的文学性意义,完整、补充画面在画家心中应具的意义。
“画中有诗”之美学原则提出的时代,中国绘画已经普遍将求真求似当成了造型艺术的最高技术标准。如此标准,迫使造型艺术家把不合乎真、似标准的造型观念,尽量地加以抛弃,这样也就势所必然会使美术家手下的造型更加地应物像形,而脱开会意范围内造型特征的强调(为了说明“会意范围内造型特征的强调”,我们不妨用古文字为例:古文字中的会意字的创造,有些是某些特征图形组合的结果:这些图形组合呈象,并不考虑其原先独立时意义的周全与合理。例如“驭”字,它是由马和人手构成的字,构成这个字的原始图象,应是人在操纵马,但为了明确地会意人操纵马,造字人在取一马为图形之同时,只取了人的一只手来借代人,而借代方法的使用,则就是“会意范围内造型特征的强调” ------ 因为这只被强调的手,是人操纵马的基本特征)。要知道,如果以会意作为造型艺术的最高标准,便不需要什么求真求似,相反,一求真求似标准,显然要彰显绘画的会意功能。而“画中有诗”的美学标准,显然要彰显绘画的会意功能所出现的效果!会意功能的要求,与求真求似造型标准的制约,难为之下,将绘画题目文学性地介入绘画,也就理所当然了。
被奉为“诗中有画”之楷模的大诗人王维,起艺术活动的年代,也就是“画中有诗”美学标准得以启动的时代。但是,那个时代似乎并不是将绘画题目文学性地介入绘画的时代。然而,将诗歌题写入画,是将绘画题目文学性地介入绘画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动力。《全唐诗》现存王维的题画诗二首,李白的题画诗六首,杜甫的题画诗十八首,尽管如此这些题画诗都是针对已有之画而生感慨的陈述,它们与令诗人生感慨的画,却各自别存,两不合体。据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二记,有张文懿家藏的五代卫贤《春江钓叟图》其“上有李后主书《渔夫词》二首”,这种题诗入画,应该算是文学性题款介入绘画的早期例子。但真正将绘画题目文学性介入绘画的开始,则先期于根据诗歌意境绘画,后发达于宋代的命题绘画 ---- 《图画见闻志》卷五《诗雪图》条下记有段善赞画郑谷雪诗诗意的故事,这故事也许就是宋代画院所以能以诗局命题绘画的开先风气。
我们得承认,宋代画院那类作画的命题,其显迹为当代绘画的题目,是一种非常好的传统。传统是一种在历史传承中构成的精神规范力,如果这种规范力是历史上最高的文化成果的体现,对它的发展,就是对历史的贡献。我认为贾平西在绘画题目上对传统做出了较突出的贡献。
贾平西绘画的题目有两类,一类在画内,一类在画外。为了论说方便,这里不妨分成为“画内题”、“画外题”。“画内题”是将题目题在画上,自然,“画外题”则是指他画面上没有的题目,当他对外公布这些画时,却又冠上的题目(也包括画面上本有的题目,但发表时却被冠以另外题目)。
贾平西的绘画题目,无论画内题还是画外题,都有着既密切血肉自传统,又有独造自诗心的特征。这特征最显著之点,在于其与题画内容貌似分离却筋骨气血相连不分。话句话说,他的绘画和绘画题目,彼此可以各自成义,又可以互辅出义。再换一句话进一步想深处说,那就是他的题目内容,都各有着依存于审美对象的精神和内在方面的美的价值,而一旦相融一起,审美对象给读者的外观感觉,便也超越了外观的本身,从而使审美对象的精神和内在方面的美升华了,使读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且仁智的质量越高,见仁见智的品质越高)。
为了进一步说明,我们仅选取贾平西绘画题目画内题和画外题的几个例子,加以分析。
画内题:《春梦》 ---- 画一只白鼻白爪黑猫,睡卧在粉蝶徒忙的惟芽叶始吐的牡丹老杆之间,横陈牡丹老杆间的密密麻麻题字中,藏有“春梦”二字。猫不是人,它能做梦?显然贾平西神会于“濠上”哲意《庄子 秋水》记庄周与施惠游于濠水的桥梁上,见 鱼出游从容,因而辩论起来。辩论的结果是,鱼快不快乐在于人的认定。猫睡在牡丹空枝下,我说它做梦就做梦 1 梦见了什么?任海阔鱼跃,天高鸟翔!饿人说它梦见立刻山珍海味, 寡可以说他梦见了情侣 …… 我则认为它梦见自己化成了蝴蝶,一时间天下名川大山的花儿尽为阅遍
…… “春梦”为题,按在了猫的身上,果然不同凡响!
画内题:《地久天长》 ---- 画一双徜徉于秋原上的丹顶鹤,一组细细密密的竖款之下,嵌有“地久天长”四字。这题目或叫大家想器了丹顶鹤又名“仙鹤”了。仙,老而不死的称谓。但我想起了旧题淘渊《搜神后记》一上的故事。说是汉朝辽东人丁令威,在灵虚山学道成仙,后思念故乡,变成一只鹤,归落在城门华表的柱顶上。有少年开弓向鹤,鹤乃飞鸣做人言:“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依旧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鹤与仙关系为此特别紧密,民间有“鹤有千年寿,一步一忧愁”之说,还有鹤旁寿星老人叼着不死神药灵芝草的图画。但务必注意:贾平西虎了一对丹顶鹤,于是这对伴侣就成了永久好合乃至海枯石烂地老天荒的吉祥物。在这种题目文学性地介入绘画之下,画面利用纸皱皴染的黄色背景,也有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效果。秋天万物成熟的金黄,成熟也意味着即将来到的衰白,秋熟了,万木空枝的白冬还远吗?这对伴侣将如何对待下余的时光呢?于是,我们再度看到贾平西画题的不同凡响!
画内题《羽毛未满君莫笑,啼鸣日子在后头》 ---- 画一只半大子鸡,引颈雄视前方,两只玉米茬子在其左右,顺玉米茬子由上而下密密层层的题款里,嵌着作为题目的诗句。贾平西以自酌诗句为画题的题目不少,如果那句名贯天下的:“清世路绝山平”,即是其白花圆中的一朵。贾平西素不以会做事自夸,但这类诗句式的题目最见贾平西的哲人之心,贤人之怀。有时,我常常将贾平西这类诗句式的命题,与古往今来文人画大家们款上画题相较,比较之下,让我深信 ---- 我们对待齐白石这等大师“看君横行能几时”之类的的款上画题那份崇敬,也会加之于贾平西的。题目文学性地进入画面,在这类题画诗句上,最能见贾平西卓落不群的身手。
画外题:《有腿也有脑袋,有脑袋不一定有腿》 ----- 画面上只是几只泽鸟的长径,除外没有款、鉴。说“有腿也有脑袋”,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接下来“有脑袋不一定有腿”的说法,却令人一惊:什么东西有脑袋而没有腿呢?这令人颇费思索 ----- 实际这一问引起的思索,正是贾平西绘画题目文学性介入的目的。
画外题:《愿往那飞往那飞》 ---- 画面上部拟象如流的暮云,下部拟象水及始辉的月影,一对灰鹤顺视觉自左由右的发展轨迹,向画面外非去。绘画题目“愿往那飞往那飞“寄托着画家的心,这颗心盛载着什么样的思绪呢?是以”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冷隽,回答好事者的追问呢,还是以”我季愁心与明月,与君共到夜郎“的热,述说自己恋恋不舍的情绪? …… 我们为此设问越多越见贾平西绘画题目文学性介入的目的。
画外题:《我葫芦里没装药》 ---- 画面上是三只倚石墙而垂挂的葫芦,石墙是乱石拼砌的墙,是山里农家就地取料砌的墙,上边落着红白瓢虫的葫芦是卡腰葫芦,俗称丫丫葫芦、药葫芦——称它为药葫芦,年是旧时游方的郎中身上背的盛药的容器,多以它为之的缘故。“我的葫芦没装药“,正是将世人对这种葫芦约定俗成为葫芦之心态的否定。俗云人的胸怀不可测之为“不知道他葫芦里装的什么药”,“山居人自正,路险心亦平”,野山也村,人憨心厚,所以有葫芦也不必“装药”。绘画题目文学性地介入,带人进入了思索,实际思索是现象背后之思索对象的寻觅,一旦把握住了这寻觅的对象,便有无限审美愉悦的回报——这就是贾平西绘画题目的力量所在。
我们仅从以上几个题目析例,就能知道贾平西绘画题目的基本规律——借义命题,即借表面似不相干而内在里却有关联的意义,来为绘画的题目。这也就是我所说的“绘画题目平西样”。
绘画题目平西样,是一种各一路的样式。
“各一路”这个词组,在北京地区被列为“各”,我们听到人们对某某的评价“这人真各”,其“各”是贬义的。但这种贬义实在耐不得求本溯源的推敲:“各”字的贬义是中国旧时代“枪打出头鸟”之类教训下,权衡人生行为准则的一种结果。殊不知“各”来源自很神圣的概念。据古文字学者说,它最早反映的是神灵、伟人降临的崇敬,和猎物获取的欣喜,或天象垂迹的神圣,及人名呼唤所予的吉祥等等。其实一切神圣的字眼都有可能想两极发展,或想正极一方顺势而去,或向负极一方转化而去——贬义的“各”字,就是因为“枪打出头鸟”的教训,逆转于负方了。说道这里大家也该清楚,我论说中“各一路”的“各”,用的是其本质的祖义,这也是我对许许多多说贾平西绘画题目“各一路”、“各”的人,格外高看一眼的原因,因为通过这些人“各一路”、“各”所传达的信息,正是贾平西应该雄赳赳气昂昂进入美术史的信息。“各一路”、“各”不就是不同吗?
不同才是艺术!
(本文作者为丹麦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