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推: 开通会员 艺查网 美术百科
当前位置:美术网 > 美术网艺术头条 > 艺评网 > 美术评论

壶意天成 妙思偶得——高级工艺美术师郑长峰印象(作者:谈丽云)

郑长峰,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紫砂优秀陶艺名家,收藏家协会会员。1976年出生,毕业于江苏省扬州大学美术系,出校后进紫砂一厂研究所从事紫砂壶造型设计制作,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后经壶艺泰斗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蒋蓉老师的指导,2001年进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紫砂设计培训班深造进修。
擅长紫砂壶造型设计和创作,以方器见长,作品造型新颖,古朴大方线条流畅,工艺精细具有端庄浑厚之感,曾多次与著名书画名家合作。作品集新、奇、特、细和收藏实用于一体,内涵丰富,韵味悠长,深得业界、藏界认同。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省级展评,屡屡获奖,并先后发表于《茶与壶》,《壶论》,《茗壶赏析》,《壶史》,《当代紫砂》《中国紫砂》,《中国民间艺术家》等各书刊,并被国内外收藏家、博物馆收藏。

2002年6月《方钟壶》在中国名茶博览会暨首届碧螺春文化节中国紫砂艺术精品展中荣获金奖。

2003年10月《四方玉带壶》杭州西湖博览会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2003年11月《高僧帽壶》作品经评审委员会评审荣获中国工艺美术金奖。

2007年1月《虚扁壶》入选首届东方工艺美术之都博览会荣获金奖。

2007年2月《暗香壶》在中韩两国修交15周年留念2007年两国陶瓷文化交流展评比中荣获铜奖。

2007年5月《吉祥六方壶》在第三届宜兴陶艺专业新人新作展评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2007年7月制作的《云肩如意壶》被无锡博物馆永久收藏。

2007年10月《龙头一品竹壶》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精品茗壶评选中荣获金奖。

2007年11月《天地方圆提梁壶》在第九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中荣获金奖。

2008年4月《玉兰壶》在2008中国(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精品茗壶评选中荣获金奖。

2008年6月《六方思源》在2008年宜兴陶瓷传统制作技艺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2008年8月《玉梅壶》荣获首届中国(日照)国际工艺品博览会金奖。

2008年12月《龙行天下壶》荣获2008环球小姐(中国上海)大赛“环姐助阵名师传艺、弘扬中华紫砂文化”最受欢迎紫砂陶艺作品金奖。









瘦高的个子,光头,浓须,这是郑长峰给人的视觉印象;爽朗的谈笑,豪情,洒脱,这是郑长峰给人的视觉印象产生的余影。他先是一个爱好书画的人,从书画到紫砂,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缘分。

在扬州大学美术系就学时,他读的是国画、书法,回到家乡宜兴,从小隐忍在骨子里的对紫砂的激情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让他打定了主意,要走紫砂这条路。他也想过,从美术专业转行到制壶上来,等于要完全从头来过,所以他比当时班上的任何人都要努力,勤奋。

人说艺术都是共通的,或许紫砂这门艺术与郑长峰曾经的书法、绘画艺术的共通尤甚,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的班上,拍拍打打地过了三个月,居然就能自己打样了。线条的处理,也因为本身有绘画和书法的功底,在壶上面表现就容易了许多,也比较好把握。书画与紫砂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在壶上画画写字,它们的创作理念、思路都有共同之处,有了书画功底,学壶,设计创作就游刃有余了许多。

基础打下了,他又去中央工艺美院学习了一年,还有幸接受了壶艺泰斗、国家级工艺大师蒋蓉的指导,这些种种,不仅是扎实了他的基本功,也是深厚了他对艺术的理解,提升了他的创作理念,他的作品被越来越多的收藏家喜爱。他的《六方尊》,色呈深栗,珠粒隐现;状若洪钟,线面清爽,棱角分明。嘴、把皆为六棱,方中带曲;四面佛刻,禅味悠长。六方嵌盖,配以六方体壶纽,整把壶主题鲜明,首尾呼应。 

创工作室“峰泽轩”后,郑长峰开始摸索自己的风格,他的作品追求集新、奇、特、细和收藏实用为一体,内涵深厚,韵味无穷。

紫砂壶工艺和泥料是不可或缺的两个部分。郑长峰的家乡赵庄是紫砂泥料的产地,可以说他从小玩的泥巴都是紫砂泥,形形色色的泥料在他的手上颠来倒去,又在制壶的时候切身感受过泥料的性能、质地,说起泥料,他有着透彻的分析和形象的描述。

郑长峰擅长全手工制作,又以方壶见长。他的壶有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分量比较轻,抓握起来就更加方便,舒适,这是因为他制作的紫砂壶片条打得都比较薄。一般来说,制壶的片条不可过薄,大概在三毫米左右,他就在这个厚度上做文章,他在打片条时都是控制在两点五毫米以内的,别小瞧这相差的半毫米,它不仅仅是减轻了壶的分量,减轻了抓握的负担,更是一种对常规的挑战。两点五毫米厚度的片条在制作和烧成时都需要冒很大的风险,为此,郑长峰不知道做掉了多少泥料:整夜地做,起一个身筒,拍一个泥片,不合适就捏碎了重来,泥不能用了就再换一块来做……他现在的成功是建立在很多个烧坏了的壶之上的,对郑长峰来说,也是对力度、手劲和气的把握能力的又一提高。

郑长峰自小就喜欢竹子,老家的门前屋后都种着竹子,很小的时候就有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概念。他对于竹发自内心地喜爱,看到竹也会由衷地愉悦。画画的时候,他就经常以竹为题材,如今创作紫砂壶,也不例外。而他对于竹子的理解又非仅限于“形”,就比如他的《龙头一品竹》,打破了“龙头一捆竹”的常规,取代了以竹子围壶身的老型,只将壶体设计成一节竹段,再在壶纽上点睛。其实真正的竹子表现,也正是这样:无需过多的形的体现,或绘在壶盖上,或藏于壶底部,尤其是线条和那股子气到位了,整个竹子的主题就自然而然地凸显出来了。

《逍遥竹》则是更多地从象征意义上展开创作,首先是那一阙逍遥词《冬竹》给了郑长峰无尽的灵感和创作意境:

劲节霜杆直,虽霜欺雪压,不改青葱。任尔东南西北风,龙摆尾、凤点头,气度从容。挺拔虚心不忍曲,卓尔不群,可怜板桥累画工。一身奉献无虚掷,纵剥皮抽筋,不改初衷。虽经砍削沤压,青自青,白自白,自在轻松。华夏自古崇高洁,千古清誉,尽付韦编茶话中。

这首词本身将竹之气度、气节都展现开来,更是将竹子的风采铺开画卷。郑长峰的《逍遥竹》,取材天然,造型独特, 泥质圆润,做工细腻。壶盖为竹节绞泥圆珠造型,雕塑精巧,传神,窝于两截竹之间,盖上点缀竹叶装饰,嘴和把均以竹节照应,构思巧妙,设计得体,壶中更透露出大自然的灵气。

壶意的真正把握不是刻意的,不是造作,也不是规划,很多时候是一种偶得,当然,是厚积后的偶得,郑长峰的那把别具特色的《虚扁》尤是如此。他说当时是一次失误,把原本安在其他茶壶上的滴子不小心安在了《虚扁》上,直到进窑烧成出来才发现,不过倒另有一番味道,后来再进行细节上的处理,倒是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味。

相谈渐深,愈加融洽,他给我们讲他的想法,讲他的作品,讲他的为人处事,讲他的交友之道,话语中透露出的随心和惬意,想必也是他“偶然”成就的吧。

注:本站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或投稿者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请浏览者自行判断取舍,若有观点错误或侵权等信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配合!转发请标注:美术网(meishu.com) ,多谢支持!本文网址:https://www.meishu.com/news/1/1/2019-09-17/45510.html

美术网相关文章 美术评论最新 艺评网最新

陈了了
李小可
马海方
孙温
王元友
侯一民
徐悲鸿
廖静文
齐白石
吴冠中
历史上唐朝时的社会到底有多开放?
人民日报刊文: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 应坦然面对
为了画“春宫图”,刘海粟敢跟孙传芳打擂台
这样浪漫的吻只需一次,人间爱情油画
画春宫图的高手,唐伯虎一生足够传奇!
一代帝王-宋太宗让画师现场画秘戏图
如何学术性地欣赏春宫画?
揭秘唐伯虎为什么画这么多“春宫图”?
你以为浮世绘里只有秘戏图?
因“春宫图”一炮而红,朱新建画的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