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推: 开通会员 艺查网 美术百科
当前位置:美术网 > 美术网学术库 > 美术史 > 建筑史

西方建筑小史:(八)现代派建筑的萌芽

西方建筑小史--现代派建筑的萌芽

   在讲现代派建筑的萌芽之前,还得提一下一种名声不好的风格,就是法国的"折衷主义"(Electicism)。前面讲到法国自大革命之后就是古典主义占 主导地位。但到了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资产阶级的生活越来越腐化堕落。诸位想想这段时间的文学:《娜娜》、《人间喜剧》。还需要说什么呢?一切都在纸醉金 迷中沉沦下去。反映到建筑上就是浮华和庸俗。"折衷主义"就是这样的,它好象要集中以前所有风格的精华,但最后的结果就是"四不像"。右图是"折衷主义" 的代表――巴黎歌剧院(Paris Opera,1874年)。19世纪后期建立的巴黎美术学院(Ecole des Beaux-Arts)是折衷主义的老巢。


  我们有一段时间没有谈建筑结构上的进展了,好象只顾去谈建筑风格的演变。可实际情况 就是这样的。结构的进展似乎到肋就停了下来,再怎么精心设计、复杂计算,好象结构的创新已经到此为止了。其实大家都在等待新材料的出现。而工业化大生产终 于给建筑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材料,这就是铁(包括后来的钢)。和石头相比,铁的强度大、重量轻、价钱相对低、便于加工。这使得一方面建筑的数量开始大幅增 长,另一方面各种以前不可能的设计成为可能。从此之后,建筑和工业之间就紧密地联系到一起了。其紧密程度是以前的建筑师难以想象的。其实这种现象――社会 各方面越来越卷进以工业为中心的发展进程,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之后最显著的整体性变化。

   虽然同类的建筑有更早些的巴黎旧王宫奥尔良廊和巴黎植物园温室,但被公认为"第一个现代建筑"的是伦敦的水晶宫(Crystal Palace,左图)。其实这多少有点偶然。因为伦敦1851年要举办首届"世界博览会"(世界性的视角也是工业化带来的一个后果,以前一个普通人关注的 最宽的视角是他的国家),主展厅当然要是体现时代最先进水平的建筑。但究竟什么是最先进的建筑呢?候选方案层出不穷,候选人争吵不休。离开幕只有一年多, 居然方案还没有定下来。按我们不陌生的前面建造教堂的进程,现在是无论如何来不及了。绝望的主办方只好孤注一掷,请了一位花匠出身的建筑师约瑟夫·帕克斯 顿爵士(Sir Joseph Paxton,1803―1865)来主持建造。帕克斯顿创造性地(也许借鉴了花房)运用铁框架加玻璃墙的办法,用9个月时间在海德公园搭建了一个563 米×124米的圆拱顶大厅。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所有材料都是工业化生产的,造价比原定的还省。这样的规模、这样的速度、更不用说以前闻所未闻的全透明的 建筑,当时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博览会开完之后,水晶宫被拆掉,另择地方重建了起来。拆掉之后完全能重建,这在以前也是没有听说的。于是水晶宫继续成为英 国一景,直到1936年毁于一场大火。

  新材料的大胆应用、造价和时间的节省、新奇简洁的造型,水晶宫的这些特点后来都变成了现代建筑的核心。

   说到新材料铁的好处,我还可以举两个例子:伦敦的桑德兰桥(Sunderland Bridge,1796年,右图)和同在英国的赛文河铁桥(Iron Bridge at Coalbrookdale,1779年,左图,铁结构最初的胜利)。这些结构要是在以前以石头为主的年代,建筑师是想也不敢想的。

  另一个可能会被忽视的技术上的进展也对现代建筑起了不小的推动,这就是升降机的发明(在1853年的世博会上与公众见面)。可以想象,没有升降机(以及以后的电梯),高层建筑将永远不可能造出来,就算造出来也没有人愿意使用啊!

   世博会和新建筑的缘分还不算完。为了迎接1889年的巴黎世博会,法国人当时的心病、现在的骄傲出现了――埃菲尔铁塔(Eiffel Tower)。关于这座全部用铁构造的328米高的巨形结构,可说的实在太多,我只想说它是工程史上的奇观,也是现代建筑正式走上历史舞台的一个宣言。其 有点怪异的美感是无法用希腊-罗马、拜占庭、哥特、巴洛克等等以前一切风格来解释的。这就是现代的美、工业化时代的美。毕加索马蒂斯们,就是在它下面开 始了对美的新的探索。

  这届博览会上还值得一提的是展出新机械的机械馆(Galerie des Machines,左图)。它的跨度115米的铁架结构创造了当时的单一拱跨度世界记录。世博会开完之后,机械馆继续惊讶着人们的感官,直到1920年被拆除。它的原址就在埃菲尔铁塔的下面。

   三种新结构方法――铁结构、铁和玻璃的结合以及我们马上要谈的钢筋混凝土,可以说是材料上推动现代建筑的动力。钢筋混凝土的强度较大、自重较轻的特点使 得它一出现就被建筑师认为是长久以来就在寻找的理想材料。混凝土我们前面介绍罗马万神庙时已经提及了,但中世纪之后混凝土的制造方法已失传,19世纪末才 重新发现。人们用它建构了许多奇观,其中一个就是法国的Orly飞艇库(1916年,右图)。那时飞艇正盛行于欧洲。其巨大的体积需要巨大的存放空间。建 筑师们迎接了挑战,Orly飞艇库的跨度有96米,高度有58米。

  有一点是怎么强调也不过分的,工业化绝对将人类历史分成了两段。如果 说人类文明自存在以来只有过一次变化的话,那就是工业化带来的。全新的材料、全新的社会关系、全新的哲学在这个新的时代里层出不穷,全新建筑的出现也就不 奇怪了。如果说工业化以前的建筑学是"考古建筑学",对于过去总有一种景仰的话,工业化以后的建筑学就是"技术建筑学",是由围绕着技术的进步展开的。从 水晶宫建成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段时间,各种各样的全新风格建筑纷纷崭露头角。这里只能简要地介绍几个影响比较大的流派。

   首先是19世纪50年代在英国兴起的"工艺美术运动"(Arts and Crafts Movement)。其实从《格列佛游记》、《爱丽丝奇遇记》等等就能看出来,英国人一直有一种回归田园的倾向。"工艺美术运动"就是这样的。他们对工业 化采取了排斥的态度,甚至要求家具、栏杆、生活用品全部由手工制造。其代表人物是拉什金(John Ruskin,1819-1900)和莫里斯(William Morris,1834-1896),代表建筑是在Kent的莫里斯的住宅"红屋"(Red House,1860年)。全部用红砖建造,不加粉刷,整体的布局完全出于实用功能的需要。对照那时的折衷主义,这是相当难得的。不过退回田园去终究不能 面对工业化。

   19世纪80年代在比利时兴起了"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后来也影响到了德国和英国。这一派认为以往的装饰都过时了,他们想创造一种简洁的、植物的美,认为这就是工业化时代所需要的。由于铁的 易于加工最合适表现植物的曲线,他们大量地使用了铁来作装饰。现在比较时髦的铁艺就此诞生。其代表建筑是布鲁塞尔的都灵路12号住宅(12 Rue de Turin,1893年,其中的一个装饰物见左)。其代表人物是运动的创始人凡·德·费尔德(Henry van de Velde,1863-1957),他后来就任德国的魏玛艺术学校的校长。请大家先记住这个后来将成为传奇的学校。

  "新艺术运动"在英国的代表人是麦金托什(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1868-1928),在德国的代表人是贝伦斯(Peter Behrens,1868-1940)。后者我们下面还要遇见。

   有一位建筑师虽然和"新艺术运动"没有什么联系,但其意旨相近,所以也放在这里讲。他身后的名气一直不响,但现在大有成为圣人的趋势。他就是西班牙建筑 师高迪(Antonio Gaudi,1852-1926)。他一生的设计都围绕着巴赛罗那。92年奥运会电视转播的片头中经常会出现巴赛罗那的几个经典建筑,其中就有他的作品。 他的风格带有明显的拉丁民族特有的富有激情的想象力,常用鲜艳的彩色砖、大量的彩色玻璃窗制造瑰丽的光线效果,用旋转的楼梯、突兀变形的墙面制造离奇的空 间感。其代表建筑有:圣家族教堂(Sagrada Familia,1883年直逝世,右图),里面混合了各种建筑风格,以植物和抽象图案作为装饰,整体给人一种迷幻感,由于资金的关系,这座教堂至今没有 完工。

  米拉公寓(Casa Mila,1907年,左图),外观呈现一种奇妙的流动感,似乎是风在沙滩上吹出来的形状,内部的空间却很实用。

  古爱公园(Park Guell,1914年,右图),这里简直是对一个人想象力的考验,各种扭动的曲线和明亮的色彩在地中海的阳光下让人以为进入了神话。

  不能不说高迪将建筑和雕塑以及其它造型艺术天才地结合了起来。但这毕竟不是工业化时代最急需的建筑风格,所以他的身后寂默也就可以理解了。只有到了时下后工业化时代,人们需要反思工业化的时候,他的天才才会重新被发现。

   维也纳学派。因其发源地在奥地利而得名,影响波及荷兰与芬兰。他们也是主张建筑减少装饰的,其中极端的人甚至宣称"装饰是罪恶"。最坚决的一部分人自 称"分离派"(Secession),就是要和以前所有的传统分离。其代表人物有奥托·瓦格纳(Otto Wagner,1841-1918)、阿道夫·路斯(Adolf Loos,1870-1933)。代表建筑有同在维也纳的邮政储蓄银行(Post Office Saving Bank,1905年,右图)和Steiner宅(1910年,左图)。和维也纳学派遥相呼应的有荷兰的贝尔拉格(Hendrik P. Berlage,1856-1934)、芬兰的埃利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1873-1950)。这一派对后来欧洲新建筑风格的影响很大。

  以前一直没有怎么介绍的美国建筑,现在终于要登场 了。不过说实话,在我们马上要讲到的风格出现之前,美国建筑确实没有自己的风格,往往是欧洲大陆上流行什么,他们就仿效什么。出于清教徒拘谨的本性,他们 模仿地最多的还是古典主义,比如白宫、国会山、最高法院、一些老牌大学的老建筑等等。到欧洲流行折衷主义的时候他们也跟风,后来那边都不流行了他们也仍然 乐之不疲,反正浮夸和暴发户心态永运是结伴而行的。

  不过作为19世纪后半叶成长最快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最终有了一种代表自己的风格 ――芝加哥学派。他们大概得感谢1873年芝加哥的一场大火。整个城市几乎烧光了。对新建筑需要量的巨幅增加注定了这一派的特点――高层建筑、铁(或钢) 框架、箱式结构。用铁构成的箱式框架足以承担重量,外墙已无承重功能;铁框架便于搭建,外面敷上石料或混凝土一层楼就出来了;高层建筑便于容纳更多的人。 这些做法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赶时间,弥补火灾的损失,却恰恰符合资本主义高速发展对建筑的需要。办公大楼、高层公寓、百货大楼等建筑形式都是在芝加哥学派这 里最初定型的。而做法一旦固定成风格,最初的出发点就不重要了。现在摩天大楼里的格子间/office生活,多少仍然受制于这种火灾后遗症引发的风格。

  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亨利·理查森(Henry H. Richardson,1838-1886)和刘易斯·沙利文(Louis H. Sullivan,1856-1924)。后者说过"形式跟从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这 句话既是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的一种反映,也是时代的精神。现代派建筑理论自此始。后者还为高层建筑的设计制定了一些规则,且让我们看看现在的摩天大楼是否 还遵守它们:动力、取暖、照明等设施在地下室;底层用于商店或银行等服务机构,空间要宽敞、采光要好;二楼是底楼功能的延伸,要有直通的楼梯与底层相连;二楼以上是相同结构的办公室;最上面一层是包括水箱等的设备间。如果没有其它的大的改进,一座无论再怎么新的摩天大楼从布局的意义上来说就是芝加哥学派的翻版,已经是一个多世纪之前的风格了。

  芝加哥学派的代表建筑有:芝加哥的信托大楼(Reliance Building,1894年,右图)和布法罗的信托银行大楼(Guaranty Trust Building,1895年,左图)等。

  从沙利文的事务所走出了一位叫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建筑师,先让我们记住他的名字。

   最后要介绍的现代派建筑雏形是出现得最晚的"德意志制造联盟"(Deutscher Werkbund)。这是一战前德国为了提升自己的工业水平建立的一个类似协会的组织。里面有一些建筑师在和工业界接触的过程中认识到建筑必须要和工业接 近。他们的风格的要点仍然是去掉装饰、向实用靠拢。

   "德意志制造联盟"的领袖是前面提到的彼得·贝伦斯,他年轻时是"新艺术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其代表建筑有德国通用电气公司的涡轮车间(AEG Turbine Factory,1909年)。钢结构作为骨架,不要柱子支撑的大拱为下面留出了宽敞的空间,大玻璃窗提供了充足的光线,这些都是启发后人的地方。不过其 大拱的侧面上的装饰,仍然让人想起了希腊神庙的山花。石头转角虽然稳重,但是仍然有些累赘。全新的建筑还没有真正到来。

  从贝伦斯的事务所先后走出了三位需要我们记住的建筑师: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勒·柯布西耶。

   纵观这五种主要的现代派建筑雏形--"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维也纳学派、芝加哥学派、"德意志制造联盟",可以说都在某种程度上把握住了时 代的精神――建筑必须面向工业化、减少装饰、实用。而继承了他们精髓的现代派建筑,紧跟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来临了。

来源:网络

注:本站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或投稿者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请浏览者自行判断取舍,若有观点错误或侵权等信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配合!转发请标注:美术网(meishu.com) ,多谢支持!本文网址:https://www.meishu.com/zsk/zhmss/8/2019-09-18/20808.html

美术网相关文章 建筑史最新 美术史最新加入会员,免费发稿

陈了了
李小可
马海方
孙温
王元友
侯一民
徐悲鸿
廖静文
齐白石
吴冠中
历史上唐朝时的社会到底有多开放?
人民日报刊文: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 应坦然面对
为了画“春宫图”,刘海粟敢跟孙传芳打擂台
这样浪漫的吻只需一次,人间爱情油画
画春宫图的高手,唐伯虎一生足够传奇!
一代帝王-宋太宗让画师现场画秘戏图
如何学术性地欣赏春宫画?
揭秘唐伯虎为什么画这么多“春宫图”?
你以为浮世绘里只有秘戏图?
因“春宫图”一炮而红,朱新建画的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