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所刻印五代以前的书籍,差错讹误甚多。不少学者借助宋刻原版,校正明清以来所刻古籍的讹误,恢复古籍的真实面貌。
宋版蜀刻本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褒扬,也被收藏界视作价值不菲的绝妙艺术瑰宝、罕有的文物精品。早在明朝,宋刻本,尤其是善本已值一页千金。
珍本毁损于天灾人祸
明末崇祯年间,著名刻书家、藏书家毛晋,其家藏图书达八万九千多册。他为搜寻宋刻本,在其藏书楼“汲古阁”门前,悬挂征求启事:“有以宋椠(qian四声)本至者,门内主人计叶(页)酬钱……有以时下善本至者,别家出一千,主人出一千二百。”可见到了明朝,宋刻本,尤其是善本已值一页千金。
宋刻本传至今日者,总计不过一千种,且大多是残佚和复本,尤其是蜀刻本,相对于浙本、建本更为罕见。宋代蜀刻的薛涛《锦江集》五卷本,元代就已经失传,薛涛的大量诗作随之亡佚。宋代吕大防和李坖(ji四声)所刻的原本《华阳国志》也是在元代战乱中亡佚。至于唐刻本,即使是被损毁了的残卷或残片也是凤毛麟角、难觅踪影。
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历史上不少使臣学者来华,不遗余力搜集中国文献和文物。他们携大批中国图书典籍归扶桑。中国本土内忧外患、战乱不已,各种天灾人祸,使大量典籍毁损亡佚,而流入日本的图书典籍大多保存完好。晚清,一批学者基于对祖国文化遗产的珍爱,到日本搜寻被视为与商周故物、秦汉简牍、敦煌遗书等值的域外“逸书”,让其重新传归中国。
光绪年间,清政府驻日本公使黎庶昌与著名学者杨守敬,通力合作,搜访了大量珍本秘笈。“上自王室秘府,下至寺观,以及士大夫家,莫不网罗”。他们在日本朋友的帮助下,耗巨资,历时两年,辑印《古逸丛书》,共收书2 6种,凡200卷。列为《古逸丛书》之首的影印宋蜀刻大字本《尔雅》3卷,杨守敬认为此版系众版之祖;黎庶昌指出此版为蜀刻本之真面目。此蜀刻本是现存《尔雅》单注本中一个较早的本子,极具校勘价值。《古逸丛书》中的宋蜀刻大字本《尚书释音》是唯一非日本所集。这是由黎庶昌的女婿从福建求得,由于学术价值极高,黎庶昌坚持一并收入《古逸丛书》。
明清版古籍错讹较多
明清所刻印五代以前的书籍,包括一些复刻宋版书,差错讹误甚多。一些官刻、坊刻,出于不同的利益,对原本或增或删。尤其是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诏令各省广为收集民间遗书汇送京师以修《四库全书》为名,实为以此查禁不利于清朝统治的书籍。乾隆在一份诏书中说:有“诋触本朝之语”者,“尽行销毁,杜遏邪言,以正人心而厚风俗,断不宜置之不办”。《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收书3503种,79337卷,分装成36304册。修《四库全书》,古书经整理、校正、编定以免散失,应该肯定。然而,没采入《四库全书》只存书目者却达6793种,93551卷,即使被采入的书籍,很多遭删改、抽毁,失去本来面目,再加上多达10万部以上书籍被焚毁,无疑是功不掩过的文化劫难。鲁迅对此很是生气,在《病后杂谈之余》说:“全毁,抽毁,剜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可以说“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变乱旧式,删改原文。”
宋刻本最接近古本。借助宋刻原版,校正明清以来所刻古籍的讹误,恢复古籍的真实面貌、搜索后代刻本中没有的资料、查找典故、考察史实,有其极高的学术参考价值。近代学者、版本学家傅增湘曾用蜀刻《孟浩然集》校明嘉靖本,发现嘉靖本错误连篇:“分卷既殊、次第迥异,而字句差异乃改不胜改……开卷五序即改订至一百余字。”
1928年,傅增湘和我国著名版本学家张元济来到日本,见到国内早已亡佚的南宋蜀地蒲叔献刻本《太平御览》,尽管均有些残缺,仍然抑制不住惊讶和激动的心情,感叹道:这可是稀世珍宝啊!
《太平御览》保留珍贵文献
保存五代以前文献、古籍最多当推《太平御览》。清人阮元曾在《仿宋刻太平御览叙》中说:“存《御览》一书,即存秦汉以来佚书千余种矣。”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创制的浑天仪和地震仪的原著早以亡佚,幸好《太平御览》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太平御览》还保留了历代刻印的《华阳国志》中大量遗漏的内容。类似的情况不胜枚举。
傅增湘和张元济二先生想尽办法,将蜀刻本《太平御览》影印带回国内。蜀本所缺的,取日本静嘉堂文库所藏的宋闽刻本和日本活字本分别补足,于193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60年中华书局将其装成四册再版,此为现今最好的版本。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领导小组成立了《中华大藏经》编辑局,也是以保留蜀刻本《开宝藏》最多的《赵城金藏》为蓝本,校勘精印出版了《中华大藏经》。出版《中华大藏经》,是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加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大举措,在世界上产生的反响极其热烈,受到高度的赞誉。
宋版蜀刻本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褒扬,也被收藏界视作价值不菲的绝妙艺术瑰宝、罕有的文物精品。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