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舟山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其独特的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墨客前来咏歌泼墨,故摩崖石刻不少。内容大都是礼佛宏法或赞美景物,多数用楷体书写,端庄雄丽,处处增添了海山景色与佛国情调。
关 键 词:舟山 摩崖石刻 书法 特色
舟山群岛由一千多个岛屿组成,是我国唯一的海岛型地级市,称舟山市,全市辖有定海、普陀两区与岱山和嵊泗两县。群岛处于长江、钱塘江、甬江三江入海口的东海之中,风光旖旎,气候宜人,具有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其独特的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历来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墨客前来观光,咏歌泼墨,历代官绅文士多有题咏,故摩崖石刻不少。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数普陀山和嵊泗列岛。
摩崖石刻,是专指镌刻于山崖石壁的文字与图像,它是诸多名山秀水的重要人文景观之一。舟山的摩崖石刻具有如下特点与重要的和文化价值。
一、分布广、历史悠久
从地域分布来看,首推普陀山摩崖石刻。普陀山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全岛处处寺院庵堂,以其神奇、神圣、神秘的气氛,在全国各大风景区中独具魅力。普陀山四面环海,风光幽幻独特,山石林木、寺塔崖刻、钟声涛音给人以无限遐想。普陀山多奇崖怪石,古人形容山中岩石“危石若悬,庋石若举,坠石若扶,崩石若斧,成形肖像,不一而足”。现存二百多处摩崖石刻遍布全山各处,形成一种别具特色的人文景观,人们游览普陀山犹如参观一座露天书画作品展览会。
其次是位于舟山群岛北部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列岛风景名胜区的嵊泗列岛,具有海光山色、古朴壮美,海瀚、礁美、滩佳、石奇、崖险等特点。嵊泗列岛不仅有着优美的自然景观,而且人文景观资源亦十分丰富。历代文人骚客、英雄豪杰,到此游览总要挥毫题跋,留下不少摩崖石刻。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分布在黄龙岛大岙山嘴的悬崖顶上,枸杞岛五里碑峰顶上,以及大洋山、小洋山上。
从内容来看,无论普陀山还是嵊泗列岛石刻书法的内容有记事、写景、题名,更多的是礼佛弘法,宣扬佛精义,而且赞颂观音道场。这些摩崖石刻,有的语句精辟、艺术高超,有的雕刻精细、古朴风雅,有的刚劲有力、柔婉美观,各有鲜明风格。
从作者来看,现存的摩崖石刻大多是明清以后的题书,有清代帝王康熙、雍正,有书法大家董其昌等人,还有元代赵孟頫的,也有近代、及当代名家王震、吴昌硕、康有为、郭沫若、赵朴初、沈鹏等人。其中颇为突出的是与舟山相关官员如明万历总兵侯继高、清定海总兵蓝理以及浙江海道副使刘翾等人题字。此外,海内外诸山名僧字迹亦不少。
二、摩崖石刻书法艺术的价值
(一)书法字体的特征及其内容
摩崖石刻绝大多数题刻文字均为楷体阴刻包括行楷。无论从镌刻工艺还是视觉效果来说,山崖摩刻不宜草书,唯有楷书才会产生较佳的视觉效果。楷书是由隶书经过长期演变慢慢退化而成的。从总体看,楷书呈长方形,结体比隶书紧密,用笔也很丰富细腻。楷书风貌端庄、雄壮,能与佛教胜地、山海景色所营造的气氛谐和,表露了书法上的“妙相庄严”。其代表作如下:
(1)“海天佛国”“磐陀石”“白华山”均系明代抗倭名将侯继高所书。“海天佛国 ”题刻于普陀山香云路旁巨石上,每字一米见方,书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石因题得名,在石上有“云扶石”,石旁有“云海”“别有天地”等摩崖石刻(题者无考)。“磐陀石”位于普陀山梅岑峰西麓,堪称普陀山一绝,那里有两巨石相累如磐, 上石呈菱形, 高3米,宽7米,体积40多立方米,上宽下窄,顶巅平坦,可容30人。形似滚卵,却安稳如磐;下石高身锐项,将上有托住。两石顶累处旁空中倚,间隙似可过线, 睨之通明,似无着处,险若欲坠,却稳固如磐,万劫不摇,亿载未动,堪称普陀山一绝,上石镌侯继高所书“磐陀石”三字,字径1米,笔力遒劲、大气磅礴,被誉为“天下第一石”。旁有“金刚宝石”“大士说法处”“西天”“天下第一石”等摩崖石刻。而“白华山”题刻于正趣亭西侧山腰巨石上。
(2)南天门,位于普陀山南的南山上。它孤悬入海,与普陀山岛一水相隔,架有环龙石桥,相接而通。此地巨石林立,巉岩高耸,中有两石如门,飞檐起角,中间书有“南天门”三字。其地多摩崖石刻,清康熙年间武将蓝理所题“山海大观”四字,字径高0.64米,宽0.55米,直书,楷书阴刻。款署“定海总镇左督蓝理书”,刻于南天门大观蓬大门左侧。苍劲有力,引人注目。
(3)“入三摩地”石刻在普陀山共有两处:一处在妙庄严路口,系明董其昌书刻;另一处在慧济寺入口处,刻在山石上,为1882年庆华法师临摹董其昌手迹所刻。明崇祯三年(1630年)阳春,身为礼部尚书的董其昌,扬帆过海,履足普陀山,宿白华庵。他通禅理,善谈论,“吐纳终日无俗语”,且“精于品题”,到普陀山后,各寺住持纷趋求书。此时,恰逢庵内住持性珠法师筹资修筑的五里长莲花石板路——妙庄严路竣工,董其昌就为其撰写了千字路碑,赞颂性珠法师功德,并题勒“入三摩地”碑,直书楷体阴刻,植于路口,笔法洗练,苍劲有力。“三摩地”乃梵语音译,意指人脑中“消除一切杂念归心如一”的精神境界。董其昌在普陀山长达三月,书写的碑铭、桥名、路名和庵名多达十余处。只可惜后人保护不善,至今仅留“入三摩地”“盘陀庵”和“金绳开觉路,宝筏渡迷津”石刻对联三处存世。
(4)“心”字石是普陀山最大的摩崖石刻,题刻于西天门下裸露地面的巨岩上,字高5米,宽7米,体大如牛,围广百尺,字面可容百人左右,如此巨大的石刻,实为罕见。下有小字:“一片婆心,本自明镜,四大乾坤,释子僧宝头陀手作,经理刻石。”题刻年代无从考证。
(5)“听潮”“望海”题刻于普陀山千步沙北面。这里有两块巨石半湮沙中,石上有“听潮”(字径高0.86米,宽0.75米)、“望海”(字径高0.90米,宽0.70米)题刻,均为行楷,气势雄阔,用笔流畅,1932年勒(“听潮”两字中间嵌有“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小字),系民国初年号称“白龙山人”的书画家王震留下的手迹。
(6)“师石”位于普陀山百步沙中部,篆体横书。巨石悬搁沙中,似一圆台,临海击浪,巍然不动,古人题刻“师石”两字(题者不详),意谓石能磨顽铁,击怒涛,其精神为人师,以石为师,旁还有近代文人徐伯翘1937年所题诗句。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