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推: 开通会员 艺查网 美术百科
当前位置:美术网 > 美术网学术库 > 美术史 > 艺术概论

关于中国舞蹈资源的文化人类学探索向度

  进入经济全球化历史进程中的各国舞蹈如何保护、发展,如何强化本国、本民族的舞蹈资源等一系列新问题已成为各国舞蹈探究者普遍关心的现实新问题。这个新问题的提出,意味着一种焦虑,这种焦虑表现在中国舞蹈话语体系和全球化语境的差异和冲突。中国舞蹈要在文化冲突中对话,要在世界舞蹈对话中改变“边缘”地位保持本土话语的主导权,我以为,坚持中国经验的文化人类学探究,不失为一个有益的理论举措。
  一、舞蹈形态和舞蹈文化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舞蹈和人类的生存现实一直存在着本质性的关联,舞蹈和人类学也有着漫长的、相互联系的历史。闻一多先生很早就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探究方法对舞蹈“是什么”作出了精辟的阐解摘要:“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这一闻名的论断,从实质而言是闻一多先生在客观的人类学视野中,通过舞蹈形态来解析、透视舞蹈的本质内涵。他的思维角度是从较为广阔的意义上来阐释“舞蹈是什么”这样一个哲学命题。他在《说舞》中根据澳洲风行的科罗泼利舞,进一步推论出世界各国的原始舞蹈都具有“生命机能总动员”的特征。应该说,闻一多先生的文化人类学探索向度,对我们熟悉舞蹈的文化原理是有很大帮助的,我们看到的是和生命本能最贴近的文化。毫无疑问,舞蹈是文化的一种表述形式,人类借助了手舞足蹈的形式,把想象的、观念的、整合着多种文化因素的东西化为形象性的、象征性的舞蹈形态来转述我们对生命及自然规律的熟悉。由此看来,任何形态的舞蹈,都是由它的文化因素所决定的,我们了解和分析这些舞蹈形态非常重要,但是更重要和最困难的是熟悉这些形态背后的东西。几年前,我曾和日本的几位文化人类学者赴西藏考察萨迦教派的喇嘛跳神。平心而论,假如仅从舞蹈形态上来欣赏萨迦跳神,它可能是一种低消耗的艺术审美,很难从形态上找出动律特征。举手投足极其缓慢,结构和情节全部仪式化了,一尊又一尊的佛神我行我素地表演法事仪轨,“局内”观众是那样地虔诚和顶礼膜拜,而“局外”人要从头到尾看完全部的跳神,还真需要耐性。然而,文化人类学者看到的是巫术和艺术、神学和美学、神格和人格的关联,看到的是一种文化模式,一种可印证的历史、社会、宗教、民俗的文化观念。也许萨迦人并不认为他们在跳舞或从事什么舞蹈活动,对他们来说,重要的是明了生死之念的虚幻,体悟生时救度的征兆。在这里,跳神不是艺术形式而是心灵的表述。舞情、舞律、构图在这里没有更多的价值和意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他们必须跳神,跳神是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在文化人类学的视野中舞蹈是一种文化象征,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外显媒介和载体,它可能是最为民族化,最具地方色彩,最具有民俗意味,最受当地人认可的文化形态。另一层面是这种文化形态所包涵和体现的内隐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在这里,形态和文化是不可分隔的,这是因为文化因素形成了特定的形态,反过来形态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文化。文化人类学的结论是摘要:一定的文化意义是以一定的艺术元素为传播媒介的,艺术形式反映了一定的社会行为和社会结构。并进一步回答艺术形式的文化特质是什么,它体现和负载了何种文化意义,为什么会制造和使用这种艺术形式,等等。

  二、采风和田野调查
  文化人类学的舞蹈探究有其独特的立场,它和舞蹈艺术家的角度有其不同的地方。一般来说,舞蹈艺术家注重艺术的、美学的意义,而文化人类学者注重其文化意义的探索。但是在两个不同的领域却也有其共同的地方,他们都是深入到民间去采风和搜集资料,然而艺术家到民间去采风其关注点往往是舞蹈本身。诸如表现形式、语言符号、象征意义以及风格、韵味、形态等,较少地探究和观察舞蹈以外的其他文化现象。而文化人类学者的田野调查的概念范围相当广泛,他也探索艺术家所关注的新问题,但是他对艺术的关注是全方位的,他探究的对象不仅是作为艺术的舞蹈,而是整个社区的各种文化现象和舞蹈的相互交织,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文化人类学在描述和分析一个文化现象时,强调将探究对象置于整体文化中来观察理解,要求在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中集中精力分析这个文化行为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整体文化和部分文化的关系。文化人类学认为社会文化每一个部分(制度、观念、生存方式、生态环境等)都是紧密地关联在一起的。目前散存在中国各民族的形态各异的民族民间舞蹈除了自己的一些独立形态和表现方式之外,它世世代代沉淀在人们意识深层和社会心理机制中,它的文化包容量非常复杂而又博大精深,仅从舞蹈这个学科去探究可能会显得贫乏和单薄。因此探究的方法应该是一种新型的、综合性的、交叉性的、边缘性的多学科探究。文化人类学的探究方法最大的特征就是深入田野调查,把握第一手资料。因为田野调查能提供人类学家由内部去理解人们在一个非凡的生态环境所从事的非凡文化行为,通过深入的观察和访谈来记录、收集第一手资料。
  笔者曾去过傩乡采风,从民间傩舞中发现了几个可舞性的舞蹈动机,作为素材发展成一个艺术舞蹈作品。为了记录整理民间舞蹈,由于方法不同,收获自然也就不一样。但是当我们冷静下来进行一些思索,把这种思索转变成学术思维,就会发现它还是不够深入,多有遗漏,以至造成了对民间傩舞的评价不充分。这种遗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摘要:
   1.对一些俚俗性的文化现象缺乏深入的挖掘。这实际上是一个怎么熟悉野蛮和文明、精华和糟粕的新问题。说明我们在学术观上还没有摆脱旧的体系,习惯于将民间舞蹈纳入精华和糟粕的框架,简单地扬弃。主观上将俚俗性排除在学术视野之外,而事实上俚俗性是民间艺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割裂了也就丧失了互相依存的基础。重要的是这些看似俚俗的东西,往往是蕴涵着很高的文化含量,它直接关系到文化价值的呈现。比如,举行跳傩仪式时有很多俚语唱诗,以往总觉得“粗俗不堪”而不屑一顾,后来学会了用俚语访谈后,发现这些俚语唱诗的内容非常丰富,它包括当地人的生活习俗、信仰民俗以及跳傩的功能、目的。这一现象在民间舞蹈中很有普遍性,像土家族的《毛古斯》、瑶族的《跳盘王》、纳西族的《东巴舞》、苗族的《芦笙舞》、彝族的《铜鼓舞》、壮族的《蚂@①舞》等,它们或多或少地带着不同程度的俚俗因素。如何正确熟悉民间舞蹈的俚俗性,需要我们通过跨学科的探究来克服舞蹈探究中的片面性。文化人类学认为,文化模式无高低之分,“文明”和“野蛮”,“精华”和“糟粕”都是相对存在的,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是对待异文化所需要的客观公正的态度。
   2.对非艺术化的行为动作缺乏学术上的关怀。长期以来,我们对舞蹈的探究,只是单纯地对纯舞蹈本身的探究,比较关注舞蹈的精致、典雅、工整和纯艺术的审美咀嚼,而往往忽略非艺术化的行为动作,像傩舞仪式中的行傩、民俗宗教舞蹈中的形象以及秧歌中的队舞等。在传统的学术模式中,停下来跳才是舞蹈,而行进中的行为动作则不在舞蹈之列。但是在古代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印度古代置佛陀偶像于车舆曳之而行的佛教形象和中国帝王出行仪仗的壮观场面。深入探究下去,我们发现非艺术化的行为动作的文化属性非常具体和真实,它是观念的外化,人们借以这种行为动作达成美好的愿望,来表达一种心理情结。民间也许并不以审美的态度来看待这些行为动作,他们注重的是信仰的功能,在这些行为动作后面蕴藏着一种感性的文化氛围。从传统的舞蹈观来审阅,它也许算不上通常意义上的舞蹈,不规范,太生活化,但它和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是联系他们生活和精神、现实和理想的纽带。
  理清了学术思路,视野自然也就开阔多了。更为重要的是,文化人类学从个别到一般,从微观到宏观,从实证到思辨的运思模式,在细微之处解构了舞蹈探究的某些传统理论和固有范式。由此可见,探究视点和方法论的重大意义。
  中国是文明古国,也是舞蹈资源大国,五十六个民族都有代表自己民族特征的民族民间舞蹈。我们之所以称之为资源是因为它几乎囊括和保留了人类所有发展阶段的各种文化类型。而这些被涉及的内容,需要我们从多种学科角度来加以发掘,作出理论阐发。这方面前辈已经做了不少的工作,为我们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传统的文化和艺术势必要受到冲击。所谓全球化不仅是政治经济学的概念,同时也意味着它已经开始介入各民族、各国家的文化,形成一种国际间不同文化的融合。现在一些西方的学者开始对中国文化,非凡是一些发达国家已经绝迹的文化类型加以异乎平常的关注,力图作出学术上的概括。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应该冷静地思索一下,如何在艺术学的基础理论上广泛地吸收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考古学的探究方法,变传统的单项探究为整体的全面探究、跨学科的探究。在学术层面建立适合国际间平等对话的语境体系,用中国经验的学术话语来阐发中国文化舞蹈资源,让它走向世界,在国际大格局中增添中华文化的份额。

来源:网络

注:本站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或投稿者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请浏览者自行判断取舍,若有观点错误或侵权等信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配合!转发请标注:美术网(meishu.com) ,多谢支持!本文网址:https://www.meishu.com/zsk/zhmss/13/2019-09-18/19425.html

美术网相关文章 艺术概论最新 美术史最新加入会员,免费发稿

陈了了
李小可
马海方
孙温
王元友
侯一民
徐悲鸿
廖静文
齐白石
吴冠中
历史上唐朝时的社会到底有多开放?
人民日报刊文: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 应坦然面对
为了画“春宫图”,刘海粟敢跟孙传芳打擂台
这样浪漫的吻只需一次,人间爱情油画
画春宫图的高手,唐伯虎一生足够传奇!
一代帝王-宋太宗让画师现场画秘戏图
如何学术性地欣赏春宫画?
揭秘唐伯虎为什么画这么多“春宫图”?
你以为浮世绘里只有秘戏图?
因“春宫图”一炮而红,朱新建画的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