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土家族摆手舞是一种原始的祭祀舞蹈,是土家族人们祭祀祖先、祈祷过年、喜庆佳节等活动中跳的一种群众性舞蹈,以讲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英雄事迹为主要内容。它是土家族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种土生土长的民间集体舞。
关 键 词 :土家族 摆手舞 艺术特征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湖南省的西北部,地处湘鄂川黔四省边界。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土家族就是“毕兹卡”的意思,摆手舞这种民间歌舞是土家族流行分布最广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也是流行在酉水、沅水地区的湘西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如诗云:“福石城中作锦窝,土王祠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
土家族摆手舞是一种原始的祭祀舞蹈。我们可以从土家族摆手舞的起源与发展,摆手舞的文化内涵,摆手舞的表演形式等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摆手舞的起源与发展
摆手歌舞是土家族的传统歌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有关史籍记载中研究发现,它是由土家族的古代先民——巴人的军事舞流传下来的。巴人天性勇猛、喜好歌舞,世居在古代巴国和楚国交界地区(今湘鄂川黔四省边境)繁衍生息,每遇战事,喜以歌舞振奋士气,迷惑敌人,屡战屡捷。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纣时,巴人应召参与巴师,在商丘牧野的灭纣大战中,巴人前歌后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人称为“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公元前206年汉高祖灭秦时,募巴人为汉前锋陷阵,巴人亦歌舞振己锐气,迷敌心神,而获胜立功。高祖喜之曰:“此乃武王伐纣之歌也。”唐代以后土家族形成,巴人被列入泛称的“武陵蛮”内,在史记中未单记其名了。其军事舞蹈随之演变为土家族首领的厅堂舞。据龙山永顺等《县志》记载和《向侣林墓志铭》中说,五代时统治溪州(今龙山县)的土家族老蛮头吴著冲(土家语为“禾撮冲”)的行宫(俗叫“吴著厅”今龙山县洛塔界上)中常以男女相运歌舞作乐。元代在土家族地区建立土司制度后,歌舞成为群众性的、供土司和各级士官娱乐的一种歌舞。因其舞蹈的动作以摆手为主,故定名为“摆手”世代相沿。
关于摆手舞的起源,由于土家族无文字记载,历来众说纷纭。一说是源于战争,说是彭仕愁与吴著冲打仗时,彭仕愁为了激励士气,瓦解敌人军心,便创造了摆手舞。二是源于兴趣说,说土司王喜爱娱乐,经常要当地土人为他唱歌跳舞,于是便产生了摆手舞。三说摆手舞产生于宗教祭祀,土家族人民尊敬祖先,热爱“领袖”人物(如八部大神、向老官人、用好汉等)为了不忘怀他们的业绩,大兴摆手舞以表怀念。凡此种种的说法都缺乏科学依据,也不符合艺术源于生活的客观规律。
摆手舞真正起源于劳动。它是土家族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且在渔猎时代已经产生。土家族先民在长期从事渔猎的劳动过程中,对劳动对象和劳动技能逐步熟悉,当人们再想经验一次在狩猎中由于力之行使而得到满足的时候,就模仿动物的姿态,于是逐渐创造了自己独特的狩猎人的舞蹈。这些舞蹈的产生以人们的狩猎劳动为基础,同时也为狩猎服务。土家族人民在狩猎劳动中创造了自己的舞蹈艺术。他们在狩猎劳动中,为了熟悉各种动物的习性,有许多模仿动物姿态的动作至今保留在摆手舞之中。比如为了捕捉蛤蟆就模仿蛤蟆的动作,于是舞蹈中产生了“跳蛤蟆”的动作;为了捕捉野鸡,就产生了“拖野鸡尾巴”的动作;还有“鲤鱼标滩”“岩鹰展翅”等模仿动物的动作,这说明在渔猎时代,土家族先民就有了自己的舞蹈艺术,尽管还是萌芽状态的舞蹈,在当时也不一定是称为摆手舞,但它是摆手舞的雏形和源头。最早的渔猎舞产生后,并没有中断,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丰富。土家族地区进入农业社会后,劳动人民为了庆贺农业劳动的成果和掌握劳动技能,当他们想把自己的劳动技能再现一次,又产生了大量的农事舞蹈,比如“照太阳”“种包谷”“洒小米”“结棉花”等等。此后土家族人民经历了各种战争,于是摆手舞中又产生了许多军事舞蹈,如龙山马蹄寨等地表演的“列队”“披甲”“赛跑”“登长竿”“夺长竿”“涉水”“过沟”等等。土家族人民为了纪念祖先的斗争生活,把军事舞蹈也继承下来,但由于战争不是经常出现,也不是所有的地方都经历过,因此军事舞流传的地方并不广泛。在摆手舞中还有大量反映日常生活的舞蹈,比如“打蚊子”“斗水牛”等。
综上所述,摆手舞起源于劳动,而且在渔猎社会已经产生,它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而是若干世纪舞蹈的总汇。它最初是对动物姿态的模仿,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经一代一代地加工提炼,一代一代地丰富发展,已经发展成为今天内容丰富、健康、风格独特、形式完美的民族舞蹈。
二、摆手舞的流传地域
土家族摆手舞的流传地域十分宽广。《永顺府志》《永顺县志》《龙山县志》等清代志书中,对摆手舞的民俗活动都有详细的记载。从分布的地域看,湘西、鄂西、川东都很流行。据《鄂西少数民族史料辑录》一书记载:“在来风县河东地区,就有摆手堂六个(即土地庙),其中舍米湖摆手堂较大,堂前有两块石碑,一块建于道光二年;一块建于同治三年,上面记录了当地摆手实况,每年新春佳节,土家山寨热闹非凡,人们披红戴绿,男女老少齐到摆手堂,场内松树上张灯结彩,群众围绕松树跳舞,鸣锣击鼓通宵达旦。”川东地区也有摆手舞的传播。1993年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川东西水土家》一书曾这样描述:“摆手舞是川东西水土家的‘社巴日’,即摆手堂前所跳的自娱性舞蹈。舞者人数不限,数十人、数百人、数千人,甚至上万人均可。舞蹈由主持的老土司指挥。这一活动在清明时期极为盛行。”这说明,湘鄂渝三省市交界之地的土家族聚居寨,均保留有摆手活动的习俗。
三、摆手舞的艺术内涵
土家族摆手舞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综合反映,它使土家族文化艺术主要通过摆手舞加以集中表现出来,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
(一)摆手舞的主要内容
摆手舞以人类起源、民族迁徙、英雄事迹为主要内容。主要表现为“渔猎舞”“农事舞”“军事舞”“生活舞”四个方面。
1.渔猎舞是渔猎时代土家族劳动生活的缩影。“打猪”“钓鱼”“鲤鱼标滩”“岩鹰展翅”“拖野鸡尾巴”“跳蛤蟆”“空拳斗餐虎”等舞蹈组成带有浓厚的原始生活色彩。反映了土家族先民们为生存而进行的斗争,表现了一种朴素自然的以食为天的情感。
2.农事舞是土家族人为了庆祝丰收和掌握各种劳动技能而创造的。主要有“照太阳”“砍火舍”“种包谷”“洒小米”“挽麻团”“结棉花”等舞蹈动作组成。它反映了土家族人们进入农业社会后的劳动生活状况,涉及农业生产、家畜饲养、手工业和纺织活动,展现了土家族人在农业社会里为生存而进行的各种生产劳动,也表现了土家族人们勤劳朴素、团结互助的品德。
3.军事舞传说军事舞最初是为了纪念土家族英雄拨普带领土家族人民打败前来侵犯的客王官兵的故事而创造的。主要由列队、披甲、赛跑、夺长竿、拉弓、射箭、骑马挥刀、庆功宴饮等动作组成,它反映了土家族先民们为了保卫家园,奋勇杀敌的斗争精神。
4.生活舞主要由反映土家族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些舞蹈动作组成。如打蚊子、抖狗蚤、梳头发、喝豆浆、水牛打架、团鸡等这些舞蹈动作都包含着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展现了土家族人民开朗、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在“跳团鸡舞”时,用鸡羽扎成毛子,土家族青年男女围着团鸡(毛子)用脚踢、头顶、肩托肘端,技艺高超,气氛热烈,这是土家族青年男女独特的社交方式。生活舞内容多样,形式活泼,表现了土家族人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情趣。
(二)土家族摆手舞的艺术风格和动律特点
摆手舞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摆手,顾名思义,以手的摆动为主要特征。土家族摆手舞与别的舞蹈不同的特点是“同边摆手”,即在动作上不论舞义的变化,皆为同边手脚同时出动,否则,不称其为摆手舞。湘西土家族摆手舞手的摆动一般不会超过肩,动作线条流畅,自如大方。如“侧身”“单摆”“团圆手”等。但也有超过肩的动作,如“梳头”“打浪子”“上摆”等。总的特点是“顺拐、屈膝、颤动下沉(重拍时)”。土家族摆手舞的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动律特点的形成,是与他们长期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土家族长期生活在高山峻岭之中,身背重物行走在悬崖峭壁的羊肠小道上,只能侧身而过,故自然形成了顺拐、屈膝、颤动、下沉的独特风格。
摆手舞的动律和韵律又有它们共同的风格特色,综合起来可以概括为四句话:顺拐(甩同边手),重拍下沉,双腿屈膝,全身颤动。顺拐,在摆手舞动作上绝大部分是顺摆,摆右手出右脚,甩左手出左脚。如永顺双凤溪的摆手舞走步(共四拍),正步屈膝准备,第一拍,身体向右转体1/4圈,面向右侧,左脚向斜前上一步,左手随脚摆出,右手摆至右斜后,抬起二十五度。第二拍,右脚向斜前上一步,右手随脚摆出,屈于左腹前,左手摆到左后,抬起二十五度,身体方向不变。第三拍,重复第一拍动作。第四拍,原地将重心移至右脚,左脚虚点步,向右转体1/4圈,双手自然打开于左右两侧,抬起二十五度,屈膝、颤动。膝盖的上下颤动和屈膝是摆手舞中较显著的特点之一。通常在整个摆手的动作中,膝必须保持屈,特别是在每一个动作的最后一拍,膝屈得更深一些。也有的动作在起步时稍微向下闪曲,使整个动作显得柔和优美。
(三)土家族摆手舞的表演形式
土家族摆手舞是一种原始的祭祀舞蹈。它的表演形式有完整的程式,分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小摆手就是规模比较小,仅以一村一寨或者一族一姓为限,人数几十或上百。而大摆手舞,人数众多,它的组织形式是以一村寨为一排,一般为八排,每排的人数也因各村寨人户不等而不绝对相等,一般为百人左右,至少也要五十人才能组成一排队伍。每排的队伍依次分为八个组。即第一二人为旗手,由身强力壮、熟悉练旗舞的男子,高举一面大龙旗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另一人举一面大凤旗随后;第二组是祭祀组,由一到二名梯玛或掌堂师带领六七名抬猪头、团馓和五谷杂粮、野兽猎物的人员组成;第三组是朝简组,八人以上男女混合组成,其中二人为摆手锣鼓手,四人为土家族铺子队,二人为吹奏咚咚奎;第四组是神棍组,由八名以上青壮年男子组成,每人身披西兰卡普,肩扛齐眉棍,扎脚卷袖,形似出战;第五组是小旗队,由八名以上男女组成,每人手举一面三尺见方的小龙凤旗;第六、七组是摆手组,由十六名以上男女组成;第八组是炮仗组,由八名男子组成,其中二人拿三眼镜、六人背土火枪,备足火药随时鸣放。跳舞之前,由梯玛率领众摆手队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升龙凤旗,然后点燃摆手堂前的高大火把“火龙”,摆手队围绕锣鼓起舞,行列前有“守摆者”,行列之中有“示摆者”,行列之后有“押摆者”,舞者随着锣鼓节奏的变化相互穿插,变换动作和队形,跳到热烈时,嘴里也发出“也嗬嗬”的呼应声。
结语
综上所述,土家族摆手舞是一种原始的祭祀舞蹈。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特性。它舞姿优美、节奏鲜明,不仅为土家族人民所酷爱,同时也为苗汉人民所喜爱。发展到近代,摆手舞或多或少地渗进了汉文化内容,促进了与汉文化的交流,但无论汉文化如何影响,摆手舞仍然是土家族所特有的民俗文化活动,也是中华民族宝库中的一朵璀璨奇葩!这就要求我们年轻一代舞蹈工作者应该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认真地去挖掘、整理土家族摆手舞,把它们搬上舞台,甚至于改编成教材,形成一套完整的民间舞蹈教材体系。
参考文献 :
[1]龙山县志.卷十一[M].
[2]彭施铎.竹枝词.永顺县志.风俗志[M].
[3]湖南民族民间舞蹈集成[M].
[4]龚光胜,哀益军.土家族的“摆手舞”[J].民族艺术,1998.(2)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