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版画是不同寻常的年代产生的不同寻常的艺术。40多年前,10万转业官兵从全国各地来到人迹罕至的不毛之地北大荒安家落户。在北大荒渐渐变为“北大仓”的时候,这里也崛起了一批版画新军,他们用铁笔、木板记录着拓荒者的故事。在以后的几十年里,北大荒版画在全国各地巡回展出,在美术界里成了一朵常开不败的艺术奇葩。
北大荒版画的创始人之一晁楣向记者讲述了他在北大荒创作第一幅版画的情景。“初来北大荒时,我们就是在荒地上搭的帐篷、安的家,到了晚上还能听到狼的叫声。虽然荒凉,但过了不久,这里经过我们的劳动,就由荒原变成了农田。这种奇异的生活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创作欲望。那时没有办公桌,我只好在晚上掀起褥子在床板上刻刻划划。第一张版画《荒原春夜》从起稿到印成,断断续续花了一个多月。《荒原春夜》的构思来源于发生在垦荒队的一个故事。开荒队的同志经常遇到狼群和黑熊,还不断传来黑熊伤人的消息。据说有一天夜里,在莽原上进行开荒作业的拖拉机手,发现有两只黑熊凶猛地嚎叫着跟着机车盘旋纠缠。拖拉机手一直正常行车,未敢离开驾驶台,后来黑熊不知去向。待到黎明换班时,拖拉机手走出驾驶室,发现一只黑熊死在机车顶篷上,血肉模糊!这个故事启发我在一幅表现春夜开荒的画面的近景处,安排了两只黑熊,一只俯首嗅着新垦的垡片,另一只站立着遥望开来的拖拉机。这个情节虽然比听来的故事要逊色得多,却也为画面增添了一股荒野的气味。”
开拓意识与创业精神是北大荒版画的灵魂。北大荒版画多以风光环境为主体,摆脱了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第一要义,题材多以表现改造了的自然环境、变化了的历史面貌为主,直接或间接显示着人类改造自然的意志和力量。正是因为这一点,许许多多的人记住了北大荒版画,进而通过北大荒版画爱上了北大荒这块土地和战斗在这块土地上的北大荒人。当时还有不少美术爱好者因为看了北大荒版画而把青春献给了垦区建设。
屈指算来,40多年的艰难历程,北大荒版画经历了三代人心血与汗水的培植。1958年开赴北大荒的转业官兵为第一代,70年代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为第二代,90年代成长起来的土生土长的北大荒人(多为转业军人的后代)为第三代。三代画家由于个人经历、感受和所处时代和社会环境的不同,三个时期的画风也都有着各自独特的风貌。而三代人又共同固守着同一的艺术信念和生活根基,以不同的视角,用版画的形式共同抒写着北大荒人的创业史诗。
40多年来,三代版画家在北大荒版画的思想内容与形式技巧上也在不断地探索与创新。北大荒版画突破了“木刻以黑白为正宗”的传统观念,大胆吸收了油画、装饰画的某些特点,创造了构图宏阔、色彩艳丽的油印套色木刻版画,更加真实地表现了北大荒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和自然风光。而且北大荒版画还一改单一的油印套色木刻格局,创造了水印套色木刻的新形式。80年代以来,在新潮美术的冲击下,北大荒的一些青年画家,对单一的写实画风提出了挑战,开始运用象征、抽象、变形等艺术手法创作,向追求形式感和抽象美的多元化艺术境界挺进。
但进入90年代,版画因为市场空间的狭小,步入了一个艰难的境地。全国各地的版画创作群体相继解体或接近解体。谈到此,北大荒版画的开拓者之一晁楣的话里也透着隐忧: 80年代中期,成立第一个省级版画院时,院里仅有两个作者,创作队伍青黄不接。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北大荒版画的题材也受到了限制,现在的年青画家总是遵循着前人走过的创作轨迹,很难有所突破。他希望今天聚集在北大荒版画发祥地的第三代画家,能为北大荒版画融入新的内涵与风格,让北大荒版画经过暂时的消沉后,出现新的发展。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