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初因鲁迅先生的倡导,创作版画兴起。其精神取向与社会的启蒙、救亡相一致,一批艺术学徒以描绘人民疾苦、民族危亡为己任,以宣传鼓励为宗旨,把艺术创作与劳苦大众联系起来,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与爱国热情。但因作者对民众的生活了解不够,理解不深,题材上存有狭窄、空泛之感,加之写实技巧不高,人物刻画不够具体、真实,而显现出概念化倾向。就表现形式而言,留有欧化模仿的痕迹,而缺少中国线刻艺术的简洁明朗。40年代是大陆版画的成长期。在创作上表现出两种类型:一种以揭露、批判为宗旨,其战斗精神与30年代的版画一脉相通,但在思想内涵的深化与艺术本体意识的增强两方面均有飞跃。另一种类型以肯定、赞颂为基调,通过对解放区新生活及反侵略、反内战斗争场面的刻画,表现时代的变迁,提示深刻的社会主题。这类作品在民族风格的确立上,实现了中国创作版画的历史转折。尽管今天看来,其由欧化到民族化的转换有矫枉过正、弱化创作版画特性之虞,但在当时的情形下无疑具有历史意义。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