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是通过刻版或制版印刷而得。
现在世界所公认最早的一幅木刻版画是唐懿宗咸通九年(868)的《只树孤独图》。该画已相当成熟,因此,估计版画出现的时间可能更早。同时,研究者认为,中国最早的木刻版画都是作为书籍的插图,至明代万历年间达到了高峰。以后,为木版年画所取代,在近代金属制版和新的印制技术出现以后,木版年画又随之衰落。
30年代初,一批热血青年受到革命思潮的影响,在鲁迅的倡导和支持下,开始木刻创作,这是新兴版画的开始。新兴版画不仅以传统的木刻为基础,而且,也受到西方创作版画的影响,它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比较写实的手法,以极大的热情,表现现实生活。如李桦的《怒吼吧!中国》、胡一川的《到前线去》、张望的《负伤的头》等。新兴版画在开创时期,虽然作品的艺术技巧还不够成熟,但由于作者真诚的投入创作,所表现的是他们最关切的现实生活,因而,作品充溢着旺盛的活力和鲜明的时代精神。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版画家继续以木刻创作为斗争的武器,投入民族救亡和民主革命斗争。木刻版画是一种容易制作,也容易接受的画种,特别是条件比较艰苦的环境下,也就成了很重要的美术表现种类。如黄新波《城堡的克服》、《他并没有死》、古元的《减租会》、《人桥》、力群的《丰衣足食图》、黄新波《卖血后》、彦涵《审问》等作品等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这些作品不仅揭露了敌人的凶残,表现了人民斗争的艰苦卓绝,而且,也反映了不同作者互不相同的艺术风格。有的表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有的作品风格刚健、鲜明,具有强烈的战斗性,能给人以鼓舞和激励。有的作品描绘得细腻婉约,有的则如史诗般的高度概括、简练。
新中国成立以后,版画创作得到了更充分地发展。随着新生活的开始,艺术家以新的眼光观看新事物,获取了新的感受,使版画的题材更加丰富,表现手法也相应的更加多样。
这些作品反映了田野和车间沸腾的生产景象,表现了人们忘我劳动的建设新生活的信心,以及人们的乐观主义精神。
版画创作先后在一些地区以群体的方式显示了风格的基本特点。如四川以黑白版画见长,牛文《东方红》、酆中铁《大江东去》、李焕民《初踏黄金路》、吴凡《蒲公英》,徐匡、阿鸽《主人》等,都是为读者所熟悉的佳作。在东北部边陲,也有一支版画创作劲旅,起初以表现北大荒垦荒生活为主,以后又拓宽表现领域,反映了北疆的工农业建设和生活。如晁楣《北方九月》、《云与景》、张作良《排障》、张祯祺《牧归》、郝伯义《乡情》、李亿平《仲夏夜江原》、王训月《春水吟》等,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北大荒版画基本上是套色木刻。60年代江苏兴起水印版画。它吸收了传统印刷技巧的特有效果,充分地表现了江南水乡景物的秀美,如吴俊发《茅山颂》、黄丕谟《春风春水江南》、张新予、朱琴葆《绿遍江南》等。此外,在贵州、江西宜昌、浙江、广东等地都有一定规模的创作队伍。
进入80年代后,版画创作的观念发生很大变化,不仅艺术风格更加多样,而且,版画的品种、体裁、样式也急剧增加。版画创作呈现了全新的局面。版画不断从其他画种中吸取营养,丰富自身的表现形式与手法,同时,它的某些形式特征也为其他画种借鉴或吸收。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