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作品《江南居》
艺术之于人们是有社会性的、是有时代烙印的,更应该是贴近生活的。不论是写实抑或抽象作品,只要是与我们所熟悉的场景、所经历过的事产生了共鸣的作品,便可以让我们感动、喜欢。吴冠中先生的画我是喜爱的。一来他的画作内容并不晦涩难懂;二来是因为他笔下的江南,正是我所生活着的江南,如此熟悉,让人觉得亲切。
粉墙黛瓦、小桥流水、轩榭亭台、水乡人家是江南的具象载体。黑、白、灰所渲染的色彩氛围属于我们喜欢且熟悉的烟雨江南。江南在吴老的画笔下,显得是如此简单、古朴与纯粹。平日闲暇无事,我总喜欢在古村深巷中游荡,寻找那些存在于他画作中的《酱园》、《老墙》、《双燕》、《江南人家》、《大宅》……画意与生活逐渐彼此交融,让我这个岭南之人深深地爱上了江南之地,并最终筑巢于太湖之畔,成了一个新江南人。
然而在美的表象下,却往往隐藏着作者对残酷现实的表达以及对未来的担忧。吴冠中留法期间,他的导师苏弗尔皮向学生们指出:“观察对象的感受,应如饿虎扑食一般,咬破捕获物的灵与肉。”正是因为吴冠中本人也深谙此道,所以他的作品,很多时候,除了为我们带来美色饕餮,更能触动我们内心的敏感神经引发思考。《江南居》在我看来正是这样一幅具有批判意味及预见性的佳作,让我深受感动。
吴冠中在《吴冠中画作诞生记》中对于《江南居》是这样评价的,“除了作为文物保护的少数典型老街故宅外,我熟悉的江南人家的音容笑貌即将无可奈何花落去了,送别古人,古人的印象在心目中浓缩成一种抽象符号,几个块面,几种色彩依傍一条灰色的河流,这就是我的新作《江南居》,亦即故人的肖像、遗像。”
7年前的夏天,我来到苏州与一幢有着近500年历史的明代老宅结下了不解之缘,并正式投入到古建筑保护与运营的工作当中。江南的印象离不开古建筑。随着工作的深入,我深刻了解到古建筑这种有形历史生命体需要一个爱它的人,并为之投入一百二十分的努力。如若不然,一场大风、一场暴雨便能将它们毁于一旦,更不用说是人为的破坏。枯树可以逢春,叶落则不一定归根。《江南居》的画面里,斑斓出现的异端色彩预示着的正是这不容忽视的现实。古建筑作为旧时家庭生活、社交生活的承载者,它背后所蕴含着的传统文化及家庭历史是极其丰富精彩的。然而随着不幸的发生,被摧毁的将不仅仅是建筑本身。同样的很多唯当地所特有的人居文化也将被时光的洪流冲走,消失在汪洋中。尽管我们可以在博物馆里通过各种手段还原展示这些离我们远去的江南情调,但是那将不再是活着的文化,而是只能变成一个个被瞻仰的符号而已,生气全无。
《江南居》对于江南风貌变迁的抗议是无声的,但却充满了力量。它让我看到了在美学外衣下,艺术家对于家乡的热爱、对于旧物消亡的惋惜。吴老于画中所宣扬的保护及延续传统文化的诉求,是温和的。就是这种不高举任何旗帜的平淡诉说,在悄声鞭策着我。尽管我的力量是渺小的,不足以让大环境发生任何变化。但我仍将不遗余力,在自己守护的一片小天地里,让更多的人领悟江南,活在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