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其佩(1660—1734),字韦之,号且园、南村、书且道人。别号颇多,有山海关外人、创匠等。清代官员、画家,辽宁铁岭人,指画开山之祖,“扬州八怪”之一罗聘之师。工诗,著有《且园诗钞》;擅画,尤擅指画,为清代“指头画派”的创始人。所绘山水、人物,均苍浑沉厚。
据《铁岭县志》记载,高其佩是名宦后裔,为清汉军镶白旗轻骑都尉高天爵的第五子。后因其兄高其位有军功,雍正皇帝特嘉改汉军镶黄旗。康熙时,高氏以荫由宿州知州迁四川按察使,雍正间擢都统,后罢去,时年67岁。他虽久居他乡,身游宦海,但不忘故乡,在画上常题“铁岭高其佩指画”、“铁岭高七郎”、“铁岭古狂”,因此时人对其有“高铁岭”之称。其主要作品有《饱虎图》、《雁行图》、《怒容钟馗图》、《梧桐喜鹊图》、《虬松莫岫图》、《高冈独立图》、《稻穗螳螂图》、《天保九如图》、《指画人物》册(十页)等。
高其佩作为清代“指头画派”的创始人,20岁时舍笔求指,用指头作画。其指画作品题材广泛、技法全面。花草、飞禽、走兽,在他指下妙趣生辉。其作画决不模仿古人,自得丘壑之趣。目前国内各大博物馆仅珍藏其作品百余幅。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高氏指画《怒容钟馗图》(见左图)是其晚年指画精品。此画是其在雍正六年(1728)被免去刑部侍郎官职不久后于端午节所作。画家借怒发冲冠的钟馗抒发胸中不平之气,将其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怒容钟馗图》轴为纸本,浅设色,纵148厘米,横67厘米。此图墨气淋漓,立意新奇,想象丰富,形神兼备。画家以指甲蘸墨绘出了钟馗发怒的“焦点”——一双怒目圆睁的眼睛。钟馗右手二指并出,方向恰与怒视的双目一致,指向画外鬼魅所处之地。以指尖细线刻画出的胡须,硬如针、柔似绵,刚柔并济,满腮飞动,此处神韵是毛笔作画所难及的。钟馗头顶纱冠低压前额,帽翅在空中飞舞,与胡须一齐冲上天。钟馗所着服饰,飘逸灵动、威风凛凛。画家以指甲勾勒,以手掌泼墨描绘衣饰,将一身正气、嫉恶如仇、无私无畏、为民除害的打鬼英雄钟馗刻画得栩栩如生。整幅作品,线条凝练、笔墨豪放、独出新意、气势恢弘,且有毛笔所达不到的古拙苍浑之趣,充分体现了指画的魅力。钟馗的形象特点是:正气凛然以慰藉善良,横眉冷对以震慑邪恶。从这幅图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出画家“手落尚无物,物成手却无”的气概。
高其佩每年端午节必以指绘朱墨钟馗若干幅,未必完全是为从习俗、避邪魔、驱鬼怪而作。从他的《钟馗变相画册》上的题诗,多少可以看出其本意。如《读书钟馗图》题云:“由来山鬼笑侏儒,敢傍先生诸座隅。未是窃看无鬼论,应疑还读旧时书。”《镜中钟馗图》题云:“愿存法相留秦镜,省得魍魉露胆来。”画家堂弟亦有“拟挽顽儒情,非充耳目玩”(见《味和堂诗集·知非集》)之句,可见,画家在端午节大画钟馗有其丰富的“画外音”。
关于指头画最早的记载可追溯到唐朝。据传唐代画家张璪作松石“惟用秃笔,或以手摸绢素”(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直到清代康熙年间,高其佩才将指头画总结完善起来。张浦山著的《国朝画征录》中记载:“高且园善指画,画人、山水、花鸟、鱼虫、鸟兽,天资超迈,情奇逸趣,信手而得,四方重之。”故画史称:“以指为画,始于高铁岭使君韦之。”由此可见,高其佩乃指头画真正的创始人。他以指甲作工细之画,以手指蘸墨画粗放之处;乘指甲将秃未秃之际,为所画人物点睛,以肉画目,以甲画睫,形象极为生动、简练、传神。高其佩指头画的另一特点在于处理线条方面。他笔下的钟馗,胡须的挺劲和骨力极为生动,刚劲之中透出柔韧之功,这恰好是指头画难以表达的地方。而他以指画出的细线,较之笔画有过之而无不及。
高其佩对“扬州八怪”有着很深的影响。“扬州八怪”的领军人物郑燮在一幅画中题道:“至吾作书,又往往取沈石田、徐文长、高其佩之画以为笔法……”又在《丛篁图》上题道:“……用石田、高其佩画法。”可见郑氏对高其佩的推崇以及对高氏艺术的认可,也说明当时高其佩在画坛上影响之大。高其佩的创作思想与“扬州画派”一致,与《怒容钟馗图》一样,多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冷嘲热讽,为民请命,反映民间疾苦,抒发内心悲愤。最重要的是,高其佩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敢于创新,不受物象束缚。我们从他的“创匠”二字印可以直接看出他的独创精神。他崇尚简约,主张“以少少许胜多多许”。其有些花鸟画仅画一叶一花,山水仅画一松一石,人物只一勾一勒一点,但无不极具情态、意味深长。郑燮也有此等手段。他最著名的书斋联写道:“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郑燮画虽与高其佩的画作面目略异,但意味如出一辙。高凤翰的指墨花鸟多直接从高其佩取法,在传世的多幅画卷里都有高氏指画的影子。由以上几点不难看出,高其佩在“扬州画派”中起着很重要的影响作用,为“扬州画派”风格的多姿多彩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推动文人画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