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国内艺术品拍卖场上,
若论被造假最多、最滥的古代画家,
恐怕非“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莫属了。
之所以屡被造假,
不仅仅因为他是“扬州八怪”的代表,
家喻户晓、充满传奇、画价不菲也是众多因素之一。
郑板桥(1693—1765),
名燮,
字克柔,
号板桥,
江苏兴化人。
世籍苏州,
明洪武年间迁居兴化。
少孤贫,
天资奇纵,
超越流辈。
四岁丧母,
由乳母、姑母抚育。
应科举,
为康熙秀才,
雍正十年举人,
乾隆元年进士。
乾隆七年任山东范县,
十一年调潍县,
乾隆十七年底去官。
为官期间,
“爱民如子,
绝苞苴,
无留牍”是一位加泽于民的清官。
乾隆十八年初回到兴化,
直到乾隆三十年去世,
历13年,
其间多在扬州卖画,
与友游山玩水、诗酒唱和。
晚年足迹以扬州为中心,
同画家汪士慎、金农、高翔等人交游,
形成著名的“扬州画派”,
一生经历了“早初贫——中做官——晚年卖画为生”的曲折人生。
郑板桥被后人誉为“诗、书、画”三绝的全才画家。
他的诗有杜甫的遗风,
关心民间疾苦,
重在表现社会现实。
其书法融黄庭坚、苏东坡之体,
掺篆隶楷行诸体并杂以兰竹笔画入书,
大小参差,
乱石铺街,
标新立异,
既有峻峭纵横之雄,
又有潇洒秀丽之韵,
人称“六分半书”。
清何绍基评板桥书“板桥字仿山谷,
间以兰竹意致,
尤为别趣。
”以绘画笔法入书法中古亦有之,
但像板桥出神入化者无二也。
他的绘画成就最高,
尤擅画竹石,
细枝粗叶,
瘦劲孤高,
格调超人。
其兰花突出山间野气,
用笔粗放,
幽香扑人。
郑板桥的书画因格高绝俗,
颇受文人、商贾的青睐,
求者众多。
他在给友人信中写道:“近时求画书者,
较往年更激数倍,
都属同年同寅及巨绅,
大抵携赠物而来,
势不得不为之一挥。
”“索书索画,
积纸盈案,
催促之函,
来如雪片,
如欠万千债负,
未识可有清偿之日否?”
在郑板桥去世后,
造假者颇众,
其中有名的要属山东潍坊的谭子猶和兴化的刘敬尹二人。
但二人气息入俗、笔力显弱,
尚难与真迹比肩,
后世研究郑板桥书画的不难辨认。
清中期后,
板桥书画曾一度泛滥,
对此清人的著作多有提及。
桂馥《丁亥烬遗录》载:“惟先生书画,
赝本颇多。
”又云:“数十年来,
所见先生书画不下百余件,
真迹不过十之二三。
”
据国内最大艺术品资讯网“雅昌艺术网”不完全统计,
近年海内外上拍郑板桥书画共计747件,
已成交441件,
成交率60%,
总成交额高达1.57亿元,
其中超百万元以上的三四十件之多。
2007年春拍上百万成交的有6月中国嘉德春拍《兰竹图》(179.2万元)、5月北京保利春拍《兰竹石图》(165万元)。
但纵观近年拍场上成交的郑板桥书画,
可谓赝多真少,
其中不乏当代的仿品。
目前伪作中以《竹石图》《兰竹图》居多,
也有相当比例的书法,
特别是《竹石图》几近泛滥成灾之势,
粗制滥造的大幅巨制充斥拍场,
标价相当可观。
以笔者所观,
上百万元成交的郑板桥《竹石图》《兰石图》罕有真迹,
每每面目可憎。
最滑稽的是,
2006年6月北京某公司春拍上一幅《幽壑兰泉图》镜心竟以836万元高价拍出,
两位国内知名专家将其跋为“真迹”,
但此件高价成交的拍品却是不折不扣的拙劣赝品。
近年在拍场上露面的所谓郑板桥《竹石图》《兰石图》主要有以下三种作伪法。
一,
抄袭克隆。
按馆藏出版物原样照抄,
数量最多;二,
东拼西凑,
将真迹重新组装,
题款互换,
笔者所见也不在少数;三,
凭空生造,
没有母本,
这类也有一定比例。
至于国内拍场上郑板桥的书法伪作就更比比皆是,
主要是大字联、自作诗之类,
拍价在几万元至10多万元不等,
时有高价出现,
如2007年6月春拍某公司88万元拍出《节临怀素自叙帖》,
该拍品是一件仿本。
更令人惊奇的是另一家又上拍了相同的一件,
依旧是伪作。
在短短时间内就有两件《节临自叙帖》伪作上拍,
可见市场之乱。
正因为造假者剧多,
导致郑板桥书法市场价位在低位徘徊,
甚至比不上近现代的书家。
其实,
板桥的书法有着深厚的传统功力,
从他30岁所写的小楷《范质诗》轴中不难一窥。
他的“六分半书”独创自家之体,
大小、长短、正斜、方圆、肥瘦、疏密都处理得十分自然,
造假者之临仿每每失于狂怪造作。
近来,
拍场上郑板桥的书画伪作数量只增未减,
册页样式也出现了,
有些还打着著录的旗号,
花样翻新,
不一而足。
藏家应多观真迹,
体会郑板桥书画“瘦硬峻峭”的特点,
尤其对其书法多加研究,
毕竟融篆隶楷行于一体,
处处透着“兰笔竹韵”的“板桥体”绝不是造假者轻易临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