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及近现代中国绘画,假如让您只说出一个人的名字作为代表,我想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一个人,那就是——齐白石。
论及齐白石对近现代中国绘画的贡献,半个世纪以来,无论是美术史学界的专家,还是画家、收藏家甚至普通的百姓,齐白石的艺术成就是公认的。齐白石就像一座高峰,就像一把标尺,他的绘画是中国画笔墨情趣的绝对体现,更是中国文人绘画近现代的高峰。他的绘画在走进市场后,更是当今中国艺术市场的晴雨表、风向标。
曾几何时,中国艺术品市场十年来的发生发展,几乎就是以齐白石的作品为先导的。从嘉德杨永德收藏齐白石作品拍卖专场的滑铁卢到2003年中贸圣佳白石山水册页1650万元的天价成交,齐白石的作品象是一架天平,衡量导引着中国近现代画作的市场走势,也标榜着收藏家与投资人的趣味和取向一直没有离开这位集书法、篆刻、绘画、诗歌为一身的通才、大才。因为他是齐白石,也只有齐白石才会有着如此大的感召力,而这种感召力之大正是基于白石老人艺术创作的伟大。这种伟大是一种至“简”至“朴”、至“拙”至“厚”的,尤其是他的山水画,构图出奇出新,无常法而又合法,貌似平淡的笔调、大气磅礴、纯净明丽。在似与不似之间,呈现山水灵性的本质,或轻或重、或明或暗、大开大合中又见细腻。朴素的善良与乐观的坚强,还有家乡的泥土气息,蕴含在白石老人山水画的每一笔中。,每一根线条似乎都凝结着大自然的露珠,清新而华滋、深厚而通俗。
在目前中国艺术品市场所见的齐白石作品中,山水画是最稀罕的。十几年前,我在荣宝斋工作时,随蔡经理走访齐白石之子齐良迟。当时我就问齐老:“白石老人一生创作有多少张画?”,齐良迟说:“老人很勤奋,几十年不曾间断,画过多少画很难统计,在他身体最好的时候(75岁~88岁),也是他创作的最高峰,每天之多画六到八张。”。而这些画中以蔬菜、花卉居多,人物、山水只占老人创作的不到十分之一,而山水画又是老人毕生创作最“惜墨如金”的。
从中国艺术品市场诞生这十年的发展历程看,的确印证了齐良迟先生的话,截止到2004年底,中国艺术品市场上出现的没有争议的齐白石作品犹以山水画最为珍稀。铳鹬屆稥j>
最少的作品是山水画,而用册页形式表现的山水画,只有三套,共二十四开,在以下的章节中,按年代将三册分别冠以《庚午册》(1930年)、《辛未册》(1931辏?ⅰ抖蕴獠帷罚ㄔ嘉?931年,因作品无款,但有启功先生对题,故以名)。
最高的成交记录是山水画,1650万元人民币、《对题册》。
最令鉴定家、收藏家头痛、最考验买家水平的还是山水画。
因为齐白石山水画的可参照物、可比较作品稀少,考验投资者、收藏家的综合能力相对最高。
基于以上三点,齐白石作品当以山水画的鉴定、投资、收藏最需要实力。那么,白石山水的好处和技术支撑点又在何处呢?笔者从以下几点来分析,与天下喜爱齐白石作品的人们共同探讨和分享白石老人的奇妙。
一、白石山水重写生、以大写意为主
白石老人曾经在四十五岁以后,“五出五归”、远游祖国大江南北,在1902年到1909年这八年间,白石老人过黄河、渡长江、抵洞庭、登华山、攀嵩山、上庐山、到达阳朔、桂林、珠江等地,先后跨越河北、江苏、陕西、江西、广西、广东六省,在沿途的游历中,从众多同好中直接学习到石涛、八大、金冬心、罗聘、黄慎、徐渭、陈淳、梅清等大家的真迹,加之名山大川的写生游历,胸中笔墨在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导引下,自然地延伸成为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韵致风神。在他的自述中,白石老人不无感慨“到此境界,才明白前人画谱选意布局和山的皱法,都不是没有根据的”。
白石老人在他的诗草中也曾写道:
凡大家作画,要胸中先有所见之物,然后下笔有神。故与可以烛光取竹影,大涤子尝居清湘,方可空绝千古。匠家可画专心前人伪本、开口便言宋元,所画非所目见,形似未真,何况传神。为吾辈以为大惭。作画贵写其生,能得形神俱似即为好矣!
在创作上,白石老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形神俱到”,他曾坦言自己的画作“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他将远游期间的山水写生稿整理后撷出50余幅编成《借山图册》。在我们研究白石山水画时,这50余幅《借山图册》是极其重要的参考和例证。白石老人一生的山水创作都未曾离开这50余幅作品的基础和原形,也就是说均是以这50幅作品衍生演化、脱胎而成。任何一副真迹山水都带有这50余幅作《借山图册》的影子。
他画山水是大写意的,是“写”“大意”的。但这个“大意”在白石老人笔下却是极其准确而抽象、概括化的。有时他画远山、两个山头、加起来也不超过五笔。但就是这五笔却能将山的远近虚实以及地理环境表现得恰到好处而没有丝毫地“过简”之感。
白石老人对纸的要求很高,对不渗水的纸一般不用,对册页的纸性要求更是严格,这也是他画册页少的原因之一。
我有一大胆推断:白石老人在册页上创作对纸张的要求几乎苛刻。为了保证纸张与笔墨的协调性,他的创作是“职业标准”的。我们常在边跋中看到白石老人因试纸而影响绘画水平的发挥而感慨。他在创作山水画特别是山水册页时,从不用自己不熟悉的纸张,而且是不在册页上画,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册页,都是白石老人画在纸片上,由藏家自己装裱成册的。
白石老人用纸多用生宣,山水用纸为“料半”,是一种吸水吃墨很强的纸。此纸极易表现水痕墨韵,故画中墨团无论多黑,白石老人都能让黑中有层次。再者,白石老人的山水画不是“画”而是“写”出来的。
白石老人的书法之好,在中国近现代画家中是少有的。好的让我再看白石以后“画家”们的字款简直不好恭维。
白石老人专临“爨龙颜碑”、后学“郑文石碑”、五出五归后又学李北海、何绍基、金农和“天发神谶碑”。他的绘画成就如此之高是与他的书法水平高密不可分的。古往今来,大画家没有一个不是大书家,董其昌、八大山人、齐白石无不是这样的人物。
他的字,气魄雄强而峻朗、舒峭、但不失拙意。他擅使长锋,故可以充分利用笔锋吸水墨多的特点,气贯而神完,一气呵成。正是有好的书法根底,线条的处理与把握在他的绘画中,没有经不住推敲的线条,他的线条质量表现在:绵而挺。“棉里裹针”、细中寓柔、柔中见刚;润而满。不滞、不滑、骨力洞达却将霸悍之气藏于水墨之间不露痕迹;雄而强。他的字款在所有的转折处都是留得住笔、留得住墨的,特别是他书法线条的过渡、如锥画沙般的笔锋似乎能把纸切开;他的飞白也极有个人气质,特别是他的“撩笔”,峭拔中虽然略带习气、但极有个人气质。
二、构图奇特、繁简有度
白石老人的山水第一大特点就是构图极为独特。他的构图、经营、位置大胆而新奇、夸张而韵致意满,没有丝毫的造作。这与他朴素的农民气质密不可分。对一般画家而言,农民气质是士大夫文人画的一道天然屏障,但齐白石在成为文人画家之后,仍不忘他的出身,毫不掩饰他的农民身份,绘画中常以农家题材大画特画。他使“屏障”成为“靠山”。骨子里流露出的朴素情感,使他山水画的构图充满着自由主义的乡土气息。
我们以齐白石的三套山水册页为例,尤以《庚午册》为胜,中国的山水画以散点透视为主,是按照画面物体的移动来设定不同的视点。这样就容易把具体与抽象的东西结合在一起。白石老人正是具备这超凡结合能力的顶极高手,巍然不动的山峰,因低矮的小房舍而映衬得无比高大,而逐渐远去的小舟被白石老人安排成纵势,由小到大、渐行渐远,特别是通过对帆影地侧、正、倚、斜描绘出了湖光山色中船行舟动的自然景象,不画一人、却因“帆动”而画活;不画一水,却因“帆远”而水阔。他处理“平远”实在是用的“平淡天真之法”,他挥去了透视中的景物排列,纯以扎实的笔墨功夫计白当黑,就如石涛所说的那样:在“黑团团墨团团之中”写出了“黑墨团中天地宽”。白石的黑白在笔墨之中又不在笔墨之中,似在山水之间,又超乎山水之间,他的真意在笔墨与读者的巧妙共鸣之间。白石的山水是对自然山水的本能体现,又是画家心中的“超以象外”,而这种超然,却极大地能被读者品尝到其个中滋味。再例如:《庚午册》中,白石老人由八棵柳树做前景,用小桥及农舍房屋做远景,通过柳条的摇曳动态,顺应东去的江水,加之向右鼓起的风帆,使画面有了清晰的方向感,整个画面生机勃勃。《庚午册》中的柳条与水面的画法,在用笔上近似,但画面效果完全不同,水面用中锋顺“势”成“波”,柳条的画法却是在用中锋的同时边转边行,顺“风”成“态”。白石老人用笔的这一“转”,使柳条中的弹性就得以表现,尤其是老人的笔力极大,即使画到柳梢头,也没有虚空。这种“白石柳”,读者在他的《柳牛》等画作中更容易体会。
白石老人作画总是对画的内容意在笔先,落笔痹煲狻⒋┎骞雇济挥兴亢林偷 K?纳剿?皇?簧健⒁凰?荒尽⒃鲆槐适狈薄⑸僖槐适奔颉U?绯陶?裨谄洹肚嘞?鸥濉分醒裕罕彼稳饲?鹜蜊郑?抟槐什患酰??丝葜
κ菔?抟槐什环薄?span style="font-size: 0pt;" class="copyctrl"> ?,D 舍?i
我想齐白石是深刻参透此理的,无论是多么深远的意境,在他的笔下往往只是三两笔,便将寓意超然于笔墨毫端。他的山水画天机与用意浑然一体,没有了丝毫的人为痕迹。这种能力的运用,在齐白石之后的半个多世纪中,除了黄宾虹还没有第二个人能做得到,特别是山水画家。他的山水画“不知然而然”,他大胆突破了传统山水画的造型法度,完全是性情中自然地流露,是中国文人画“天人合一”的最佳诠释。正是因为齐白石山水的内涵是“无形”、“无术”之境界,他的山水才达到了“本真”,是一种“艺而近乎道”的画。所谓“气韵生动”的白石山水在写意、更在大写意也。
白石老人的山水还有一特点:画近水喜用桥来连接景物;画中水喜用帆来活化景物;画大水时几乎不画水
他的“桥”:全用篆书笔意“写”成,略带“楷”法,很结实、很沉,没有轻飘之感。
他的“帆”:往往极简单,少则五笔多则八笔,一定是带着“风”的有走势、带动态的。
他的“水”:用飞白较多,全为中锋行笔,干润相关,哪怕是再干的笔触所表现出的水波也是荡漾的,他常以大段的留白来表现“稳泛沧溟空阔”的浩淼。
白石画水的另一特点是:
近山:山形明确、皴法讲究;
中山:偶有点染、虚实相合;
远山:大笔没骨、景自天成。
我非常钦佩白石老人对自然的洞察力及对古人的消化力。例如:他曾于1903年至1907年先后用了五年的时间对小姑山进行正面、侧面、背面的考察,总结出远观似钟形、尤古趣的心得。当创作《庚午册》时,他的心得在画作中得以集中体现,而这种体现却是老人无意识的。只有当我们对照他的《借山图》时才会有所领悟。对白石老人的山水,陈师曾有诗云:
曩于刻印知齐君,今复见画如篆文。
束纸丛蚕写行脚,脚底山川生乱云。?
齐君印工而画拙,皆有妙处难区分。
但恐世人不识画,能所不能非所闻。
正如论书喜姿媚,无怪退之讥右军。
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
白石老人不仅以山水为师,更擅师化古人。我们从《庚午册》中的“柏树山景”一开中分明可以吹剿?永铟W那里汲取的营养与升华。
正是与大自然、与古人为师,白石老人的山水构图才寓胸中五岳形成自己平实朴素的淡远、清新之中的凝练。他常常用自己的奇思妙想打破中国古代山水画“一山担二水”的传统。
他的山水是真挚与平凡的典范,
他的山水是灵气往来的意象,
他的山水是田园牧歌般地吟唱,
他的山水是情景交融的心绪,
他的山水是心手双畅的和谐,
他的山水是独立于思的人格,
他的山水是中国文人画的经典。
白石老人山水在构图上还有一极突出的特点,就是吸取了篆刻印章中的章法取尽之妙。白石老人的篆刻章法之奇拙、下刀之狠烈、在中国篆刻史上鲜有其人,特别是他篆刻布局的简洁洗练,在奇崛中见平实,在平实中复见奇崛。文字的简化倚倾呼应、穿插呼应、挪让、顾盼使观者一望便知这是齐白石的印章,他的山水正是吸取了这一长处,在对立中找统一,在统一中见高妙。白石老人的这种“食金石之力”所发乎“草木山石之心”是其他山水画家可望而不可企及的。
三、白石山水的用笔用色敏@Z唑I麬?
白石老人的山水创作从1910年到1934年是他创作的最高峰。思想上最成熟、情感上最真挚、技法上最完备。他的用笔、设色从有法到无法、直至“无术”之“弘道”。
“一笑前朝诸巨手,平铺细抹死工夫”。白石老人的山水在用笔设色上的特点可用“纯厚明朗、艳丽沉着”八字来概括。
中国山水画之难,难在无论多大的尺幅都要具有“苍茫”之气,才够品、才入格。“天人合一”的自然山水形态与思想内涵、笔墨上看,更要体会自然山水向白石内心折射的精神视角,我们透过白石的山水可以发现大自然的风光无限,通过白石“有限”的笔触而达到风雨晦明、烟云变换,朝夕明灭都在白石练达的笔下油然而生,白石老人是真正做到“自然山水即我性,水情即我情”,“登山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大画家。白石的笔墨是极其自由浪漫、个人主义的。从技术上看,白石用笔很干净,而且笔性纯熟,运用很准确,完全可以做到兴到、意到、笔到。据说老人每天都要将用完的笔洗干净。使墨和颜色不残留、不交叉,以保证笔墨表现力的准确性。这一点我们可以在他的三册山水中完全可以找到例证,越是细微之处,他的用笔用色越准、笔墨颜色交融在一起时,绝没有一笔是“糊”的,也没有一笔是“涂”的。白石老人自言:
一般人作画用墨和用色的浓淡不讲究,水碗与瓷碟不干净也不注意,以致用水调墨调色不是浓就是淡,或是色彩不鲜明,我作画时就绝不是这样”。
他的山水画用色前无古人、突破古人。水墨中常有“惊艳”之色来表现抒发“我行我道、下笔要有我法”的意趣效果。
例如,在《对题册》中,有一开题为《月明人靜时候》,我们知道,风清月白、皎洁如霜是月夜的特征,静寂与月色在这两种简单的颜色对应下,被超现实地表现了出来。白石老人在选择颜色上妙就妙在他大胆果敢地放大了自然界中“蓝”“白”关系中最微妙的那一点,就像我们粉刷白墙壁要略加些蓝墨水一样,月是白的,天空是蓝的。只有最明亮的月夜才会有如此的天空,但这天空是白石笔下的天空,是无比纯净的天空,就像老人的心灵一样。
白石山水用色的另一显著特点就是:利用反差表现颜色,“不着一色、尽得风流”。
《庚午册》中,“雨后山家”一开中,白石老人没有用一点颜色,但在他极浓、极透、极丰富得墨色变化中,雨后清润的大自然在三间茅舍白墙与团团浓墨、淡墨的重重叠叠之中似乎能清晰地表现出“相对湿度”和“绝对温度”来。
白石老人独树一帜的篆刻印风使他的山水画展现出“纯厚明朗、艳丽沉着”的特点,在理论上有其坚强的支撑点。而恰恰又是印章艺术的“纯粹”性,让白石老人山水之阀,不开则已、一开即放、一放即“致广大、致精微”。白石篆刻独特的字法、章法,使其山水画独特的白石气质犹为突出。以致无论是他笔下的“洞庭归帆”还是“借山一角”都有着让人过目难忘的强大艺术魅力。
白石老人的笔如刀,白石老人的色如禅。
他在大处落墨的同时,精细之处收拾得天衣无缝、不留痕迹。正如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授予他“中国人民杰出的艺术家”光荣称号时,周扬先生的祝辞那样:……他的艺术创作和主张是现实主义的,……。
他主张形神兼备,就是说,把现实和理想结合起来;
他忠实于事物的真实,也忠实于事物的理想;
他忠于事物的细节,也忠于事物的精神。
这是艺术的最高表现手法。
白石老人用笔用色的能力是长期储存、长期酝酿的结果,他通过大量的储存,在表现时不是“四王”式的繁复,而是经过高度提纯之后的“凝结”。当这种“凝结”跃然纸上时,读者感受到的已经不是笔墨和颜色,而是深沉的生命本质与大自然的本来。
白石老人用他的长锋壮笔所描绘的山山水水用他单纯而热烈的颜色所渲染的大千世界感动得不仅是中国人,就连毕加索案头上也有五大本临摹齐白石的画册。齐白石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齐白石,更是世界的齐白石。?裆
四、齐白石的章款、题跋
白石老人山水画的章款极其明确,绝不因题跋印章破坏画面。他往往在绘画之前就想好了留白、虚实位置。我们看白石山水画往往题跋不多,这是因为白石山水的特点在于“平远”,在于构图,题跋的位置、内容、字数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在白石老人看来,题跋的印章既是抒发情感、阐述画意的纽带,又是增强绘画美感的手段和桥梁。
清代张式曾云:
题画须有映带之致,题与画相发,方不为羡文。乃是画中之画,画外之意……
白石老人深谙此理。他总是在画完后反复推敲字句和位置后才落笔,是题楷书还是行书、篆书,他都在精算之后才一挥而就,这与他的绘画手法完全相反,他绘画笔笔生风、不假思索、题跋则是小心谨慎、步步为营
他的题跋从不写古人诗句,无论题的是诗还是短句、格言,几乎都是老人自己的创造。如《庚午册》上的题诗:行尽顺风三万里,能同患难只孤舟,是从以前自作诗中撷取的两句,如果将原诗:
渡湖渡海不知休,
得到初心纵远游。
行尽烟波家万里,
能同患难只孤舟。
全部用来题《庚午册》山水,则显得太繁复,撷取末句点题,使读画时的简单情感通过诗文一下子能同画里画外人的生活、命运联系起来,这种“共鸣”的“唤应”能力,在齐白石的作品中表现得极有感染力。
白石的诗文,如果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是相当了得的。他的诗和他的画一样,在思想深度和题材上都达到了令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他的绘画,通过他的诗文被赋予了全新的内容,深刻而通俗,例如他画不倒翁来讽刺政客并题诗:
道貌黯然俨然官,
不倒原来泥半团。
将汝忽然来打破,
通身何处是心肝。
写得多么生动、贴切、自然啊!
又如写八哥:
鹦鹉能言自命乖,
樊笼不意早安排。
任汝口舌生得巧,
自有巧言哄下来。
写得多幽默、传神、新颖啊!
又如写景:
鸭归残照晚,
落落大江寒。
茅屋出高士,
板桥生远山。囊滙
颇有元人散曲之味道!
难怪樊增祥对白石老人赞赏有加:
凡此等诗,看似寻常,皆从刿心肝而出,意中有意、味外有味……
他的题字书法饶有意趣,尤其是凡题篆书款时,发金石力而似行云流水、绝无造作,哪怕是再小的篆书字也是力透纸背,如琢如磨。
《庚午册》中有两次篆书题款,这在白石山水中仅见。两次带雨字,但两个雨字的篆书分明就是白石老人的创造。
“雨后山家”的“雨”字,是四行“雨滴”状点法,共十一点,点点滴滴、淅淅沥沥。
“山楼歇雨”的“雨”字,是三行“雨滴”状点法,共九点,点点相连、扑扑簌簌
我们在判断白石作品真伪时,有一点可以说是“诀窍”,即使看款,看款之“点”法。
孙过庭《书谱》说的明白:
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
信所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
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
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性情。
点画的东西是形质所决定的,形质的东西最接近事物的本质,也就是最能发乎本质的东西,“点画”象是书家的DNA基因一样,无论你怎么变化,不经意间所流露的就是最本质的。
白石的“雨”“点”完全用篆刻之法写成,每一点不是在用笔写,分明是在用刻刀“琢”出来的,这一点不看原作很难以区分。
?
齐白石的印章、钤印也极有风格。他的山水画常用印章有:木人、甑屋、一切画会无能加入、老夫也在皮毛类。
他的出身、住所、谦词、画理都是通过印章巧妙地提示给了读者,沟通了读者。
白石用印泥有一特色是:经常自己加蓖麻油,加朱砂,自己调和,这位勤劳节俭的老人,许多颜料都是自己亲自调制反复运用的,所以他用的印泥总是有些微微地跑油,而且在颜色上有别于西泠和漳州的八宝印泥。虽然差异只是一点点,但就是这一点点的差异为后人鉴定齐白石作品提供了很好的判断依据。
再者,他钤盖印章时,常用的底板一定是硬中有软,底层加硬的衬板,不然,白石老人单刀直入的印风,如在硬衬上(例如玻璃板)钤盖,效果一定会比现在更清晰明白一些。中国美术馆《齐白石大展》时,我曾仔细观察过齐老的印章原物,他所用石材都极其普通,大多为青田,尤其是自己的常用印材也都不大讲究,而且所刻印面所用刀法均为单刀,极易辨识。
启功先生在其新作《启功口述历史》中对白石老人的单刀法治印有过一段精彩描述:他是直接把反体的印文写在石料上,对着镜子稍微调整一下。在刻一竖时,他先用刀又对着竖、向我说:“别人都是这一边一刀、那边一刀,我不,我就这么一刀。这就是刀力,这就是功力”。
可见对白石的章款、题跋探讨与绘画的研究密不可分。齐白石本身就是一门综合的学问,是集中国绘画知识之大成的里程碑。不研究齐白石就等于没有真正进入中国进现代画研究的领域,不研究齐白石就等于没有真正领略近现代中国文人画的发展与创造。
五、齐白石山水画的市场判断定位及未来走向?
齐白石的作品一直是中国艺术品书画市场的绝对风向标,通过齐白石作品的市场变化所折射出的收藏、投资、拍卖等信息无不牵动着每一个人的神经。也就是说,齐白石作品涨、中国画市场就涨,反之亦然。回顾近十年来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最早投资齐白石的是香港的杨永德,投资齐白石最成功的当数张宗宪。但是两人对齐白石的判断及定位却截然不同。
香港著名收藏家杨永德先生之所以选择定位齐白石,很大原因是因为王大山的缘故。随着香港荣宝斋分号的成立,在王大山先生的建议下,杨永德购买了数万件齐白石,其中后来1650万元创齐白石作品最高记录的《对题册》也是杨永德先生最早收藏的。
十年来,齐白石的作品只跌过一次,那就是1996年嘉德拍卖公司举办的杨永德收藏齐白石专场拍卖。在当时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刚刚起步,150件齐白石作品的市场涌入,首先冲垮的不是齐白石的市场、而是买家的心理防线。因为此场拍卖事出有因。在王大山为杨永德筹买齐白石的同时,关于作品真伪的流言蜚语逐渐使杨永德失去耐性,其结果是一股脑地将齐白石精品压上了拍卖台。这真是中国收藏家的不幸。人云亦云的妄自菲薄让杨永德的“定位”发生了动摇,不仅将多年的收藏心血付之东流,也使得人们对齐白石作品的市场判断产生了混沌。其实收藏齐白石并没有任何问题,只是在那样的市场氛围和市场操作下,人们对齐白石作品的市场定位出现了“暂时性”休克。
说到1650万元创齐白石山水拍卖记录的《对题册》还有一背景值得藏家与投资人回味。
此《对题册》原本没有对题,上世纪80年代末期,启功先生访问香港,王大山先生拿出这八开册页,请启功先生鉴定,启先生谦言:大山,你看齐白石是权威,何劳我再看呢?大山先生坦言:有人说此画不真。启先生道:“此画最早我在《荣宝斋三十周年纪念册》上见到过,是件至精之作,怎么有人看不懂?没关系,我给你题。”。就这样,启先生为此八开山水对题了诸如:
牧童归去纸鸢低,牛背长绳景最奇;
处处农家俱入画,萍翁不断是乡思。
水禽浮泛自成群,鹅鸭遥观不易分;
此是天机难说处,居然纸上画呈君。
……等八首。
自此题跋后,圈里圈外人士异口同声只言其真、只说其妙,再无真假异议。其实从绘画水平、能力展现、笔情墨韵来看,我认为《庚午册》(1930年作)最认真,《辛未册》(1931年作)最率真,《对题册》(约1931年作)最纯真,三册各有千秋。
在鉴定上,三册山水还有一共同特质就是:每一个局部、每一笔划都能拆得开,都能还回去,也就是说,白石之作笔法极其清晰,没有一笔交待不清,没有一笔含混漫漶,特别是他的山水作品,比比生风、比比透风,每一笔之间的映带关联清晰易见哪怕是外行也能分出先后、分出层次,也就是说,齐白石用最“平常”的笔墨、最“简单”的笔法表现出了最平民化的高级。
因为工作的便利,此三册每本在我都有上手近观之机会。上手看东西的好处,好比直接看人就比看照片要准确得多、丰富得多。看画亦然,信息量的多少、直接关乎对画作的第一判断,所以说看预展、做功课对天下所有的买家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但也就是在当年那样的市场氛围里,有一个人头脑保持着惊人的清醒,他就是拍卖界永远的“一号”人物—张宗宪。
1996年的张先生就是从杨永德的专场进入了齐白石的世界,而且一跃成为齐白石作品最大的藏家。我曾经当面问过张先生如何选做齐白石作为投资收藏对象的。张先生回答地直言不讳。他说:“齐白石的画雅俗共赏,人人看得懂,题材好,口才好,只要东西对,贵点儿无所谓,早晚能卖到100万一平方尺” 。
我亲历了张先生许多次因齐白石作品在场上与其他竞争者的“恶战”,往往几万元的东西被张先生一路叫到超过了十万、二十万、三十万、五十万,甚至百万陨希?宦犯呔俚呐谱右蛭?氚资?负趺环畔鹿??驮谘钣赖伦ǔ∨穆舻牡诙?辏?抛谙芟壬?诩蔚屡穆艄?居?1.8万元买下了一张6.5*9.5厘米的《苍蝇》(齐白石1920年作),在当时花20余万元买邮票大小的齐白石作品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可思议的,但张宗宪先生率先坚定地举起了齐白石这杆大旗。当今天齐白石卖到每平尺近五十万元的时候,我们再回想张先生再拍卖场上的当仁不让,再看看他出版的《张宗宪珍藏中国近现代画·齐白石画》中的108幅齐白石作品时,我们不能不佩服张先生的远见卓识。
根据雅昌艺术网数据统计:从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全国通过拍卖形式共上拍2072件齐白石作品,成交1551件,成交总额4.5亿元,成交率75%。
可见经过中国艺术品市场近十年的变迁,齐白石的作品是被收藏家投资人最普遍看好的,在成交的万余件齐白石作品中,假的成分占了相当的比重,但2000年以来成交的4.5亿元人民币总额雄冠中国艺术品诸名家之首。这不是偶然的。从94、95年的高位到96~98的低谷、再到2000年以后大步攀升。
?
从白石山水册页1996年的85万元的成交到1998年的溜标、再到2001年的150万、再到2003年的1650万元,同样一件拍品,随着中国书画市场的发展而经历了不同的命运,《对题册》四次被转卖,多次遭争议,但1650万元的成交让天下所有对齐白石情有独钟者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据我所知,买下齐白石《辛未册》和《对题册》的是同一位上海买家,如今的开价是要么不卖,要卖、两册一起卖,8000万元人民币、不二价。脔"觴?x?
总是有人问我:投资中国书画,谁的作品最稳定?
我答:齐白石。
总是有人问我:投资中国书画,谁的作品最增值?
我答:齐白石。
总是有人问我:在市场高位的前提下,投资中国书画还有没有机会?
我答:绝对有,少不了的还是齐白石。
因为齐白石是中国书画的绩优股;
因为齐白石是中国书画的不倒翁;
因为齐白石是中国书画的常青树。
我赞白石山水:
五出五归写中华,
童心安处是山家,
笔底乾坤样样好,
白石山水甲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