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几种常见的青铜器作伪方法
故宫辨伪资料暂分:拼凑、改造、伪字、伪花、补配、仿古(伪造)六种。拼凑指用两年旧器拼成一体;改造指用旧或新器加工改成少见或更奇特的器形,意以稀奇而获得贵价;伪字,是指在无铸铭器上移刻的字;伪花,是指在素器上新刻花纹;补配,是指给残缺器补配所缺掉大部分;仿古(伪造)可细分为唐代仿、宋代仿、元代仿、明代仿、清代仿、民国仿(俗称捯饬货)。实质上是唐、宋人伪,有样无神;元、明仿器在变;清代仿器在改;清末民国仿器是骗,故称“伪造”,即依原器仿制,加工细致,造型及花纹逼真。对这批伪造器要特别注意。故宫已有收藏,有的定为一级品!有的曾混进陈列室,而且陈列多年!
青铜器的辨伪需要通过对其统一性的认识才能较为妥善,即对器物的造型、花纹、铭文、质地(包括锈斑、地子、光泽)铸造技术五个方面来统一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必须全面、细心,可以根据辨伪资料的几个方面逐步落实。
一、拼凑的辨析。拼凑暂时分为三种:原拼、历拼、伪拼。判断拼凑体可以从器表是否留有焊接痕迹,以及各个部位是否协调,若某部分与整体不协调,那么该部分与整体连接处便是考察的重点。若有条件,也可用伦琴射线拍照或电子探针来判断是否有焊接痕,另外,光谱分析也可试着用于青铜器拼凑现象检验上。故宫开始用X光透视来检查拼凑、补配之器,初步见效。
原拼,即原来器的各部分不是同一器,而是各取一部分拼成一个完整器物。此种拼凑方法所取的部件,大多是同时期的器物,所以,如果仅从花纹、器型、铭文等单方面考虑,例难以辨认。如故宫藏品父庚卣,已著录盖器各三字。盖器铜质,皮色均生坑相同,只有铭文不同,盖铭口父瘐,器铭父辛酉。
历拼,是历代传世品拼凑而成。由于传世品有的是伪品,所以拼凑后的器物也许部分是真品,另些部分则为伪品。因此,单从某部分的真伪来作判断往往会弄错。在对其下鉴定结语时,对其整体应断为伪品,而对某些部分,如器盖等,则应注明为真品,对另外部会则标明为伪品,或具体时期产品。如故宫旧藏一件兕觥,盖器均饰鸟纹,熟坑,盖商代,器是宋代仿。
伪拼,即两件残器,修拼成一件完整器。故宫现藏这类资料有:鼎、簋、爵、觚、卣、盘、灯、博山炉、弋、剑等。仅举商代双鸮形卣为例(《文物》1958年5期);从梁与卣来看均属商代,从锈斑、皮色来看,又都是河南安阳出土,但梁断、梁与卣环接连处,又均有修痕,而梁路分细、卣路分粗,又是矛盾的。分析疑拼。此卣来自倪玉书处。1982年笔者去石家庄请教于刘增坤同志,方知是他在解放前给倪修拼的。这种伪拼以清末到解放前期间最为盛行。
二、伪字的辨析。铜器上的铭文也称金文、钟鼎文等,即古青铜器上的文字。各个时期铭文内容、字体风格、铸刻技术以及行列分布等因不同社会环境而不同,因此,判断伪字也就显得特别重要,它不仅可以作为判断该器的真伪的方法之一,而且也是判断铭文内容真伪的一个手段。
商到春秋的铭文一般是铸成的,内容多记载奴隶主贵族的祭祀、训诰、征伐功勋、赏赐、盟誓契约等,最简单的以一二字标出奴隶主或其氏族名称。商代铜器铭文始铸于中期,内容比较简单,如象形文字或族徽;铭文最长者不过五十个字;字体近似甲骨文,正如容庚先生所划分的雄壮派和秀丽派,两派的笔画首尾都略显纤锐出锋。
西周初期沿袭前体。中期字体优美典雅,笔画圆润均衡,首尾如一,不露锋芒,即玉筯体。晚期字体布局自由,如宣王时期。西周时常有长篇铭文,如毛公鼎,497个字。
春秋前期,继承前者字体布局松散自由风格。后期字体出现瘦长体,纵横行整齐;同时,出现鸟篆等艺术字体。
战国时期铭文,刻字纤细如发,“物勒工名”。
汉代字体,以隶书为特征,字体正方或长方形,刻字规整,笔道比战国时粗壮。西汉文景两帝以前,只记容量,均无年号。汉武帝开始有年号,兼记掾、吏之名。一般刻下了器物名称、高度、重量、容量、产地、制作名和购买年月、制器号数等。
容庚先生总结铭文辨伪六条如下:(一)凡铭文与宋代著录之器相同者,形制花纹异者皆伪,但清末民国的伪造器只能由此色、锈斑上来区分真伪;(二)凡增改者皆伪,不符合发展规律而拼凑者只能分辨它的修焊处;(三)凡宋代著录者多移上,或加或删者皆伪;(四)凡宋代著录者多移上,或加或删者皆伪;(五)凡形制与铭辞时代不相同者皆伪;(六)凡铭辞中仅云“乍宝彝”者多伪,但要具体分析。
商承祚先生在《古代彝器伪字研究》中列举五项伪字现象:(一)字体受宋人书体影响,字必伪。(二)铭文中有拼凑字句者,属伪。(三)铭文中有删改文字者,为伪。(四)临写铭语者,属伪。(五)摹刻文字者,必伪。
根据形成铭文技术,青铜器的铭文分为:(一)铸字,由商代中期至春秋时期。铸字阴文字多,阳文字较少。(二)刻字,始见于西周初期,盛行于战国至西汉,见故宫藏“史次”鼎,洛阳出土。(三)补刻字,此见于西周中期。如上海博物馆藏吊仓父乍宝盨盖器各六字,盖六字是当时补刻的,器六字是铸的,《三代》、,小校》均著录,未注明盖铭是补刻字。(四)后刻字,战国器汉代刻字,或将原有铭文磨去后再刻上铭文。(五)伪刻字,指清乾隆以后到解放前多作的伪字,因此目的在于骗求高价。此分为刻字、起字、嵌字、烂字四种。
青铜器上铭文在器物上的位置,因不同器而各异。鼎、簋、尊、觯常见其铭文铸于器底内,爵之铭文在扳内腹侧、柱上、腹内等14处;鬲在口沿等,这些属于一般规律,也有例外。
三、伪花纹的辨析。伪花以其伪造过程暂时可以分为十四种,即“真花与伪花共存、剔花、字真花伪、后刻花、后起花、后贴花、后掏花、后刻花填漆、后画花、后嵌珍珠、后嵌金银花、后嵌松石片、伪花去掉再作伪地盖上、烂花。
真花与伪花共存者,如战国六鱼盘;商兽面鼎足花后刻。
剔花者,如商父乙方鼎、商附耳盂、冢且乙觚、唐铜镜等。
字真花伪者,如《文物》(1959年11期)商囝觚、爵等。
后刻花者,如战国素敦的鸟兽纹为民国时刻;战国壶刻商兽面纹;戈、矛花纹多为民国时刻。
后起花者,如商万父辛爵,花纹为民国时起;战国狩猎纹壶,花纹为民国时起。
后贴花者,如商蛙纹觚,蛙纹乃民国时贴,商乙父癸觯,其花为1944——1948年间加工贴上的(《文物》1959年11期)。
后掏花者,如战国铜戈之夔纹镂空为民国时掏;汉代素勺,花纹为民国时掏。
后刻花填漆者,如战国鸟兽纹敦,花纹为民国时刻并填上漆;商弋人头花纹为民国时刻,同时填漆。
后画花者,如汉双耳洗,盖纹为民国时画;战国之几何纹奁,花纹传属赵志宏所为。
后嵌珍珠者,如汉鹿形杖饰之二鹿眼珠中的珍珠是后嵌上的;春秋时蟠螭纹鐏,料珠也是后嵌上的。
后嵌金银花者,如战国嵌金银锦纹壶,金银纹是乾隆或其后时期嵌的,其作工较粗;战国几何纹方壶,壶上金银花是清代后加的,现已去掉;战国素敦银片兽纹是民国时嵌的。
后嵌松石,如故宫藏周松石爵,后嵌绿松石。如战国虎纹鐏,其松石乃民国时所嵌;商弓形器三角花松石为民国时所嵌;商戈兽面松石为民国时嵌。
去掉伪花再作伪地者,如战国戈。
烂花,系用漆皮把铜器上的花纹画好,留下的花纹用三氯化铁来氧化出花纹来,纹浅,无刀凿痕。
四、改造的辨析。改造是指对器物的造型,或残缺改正,或增加部分而改变原来的形状。改造器主要是民国时北京的“捯饬货”。
残缺改正,即修改成完整的样子。有时是去掉某一部分而成为另一形状的完整器物。
在器上增加部分改成另器,此多是在两类形状相近的器物上施行,如觯上加流扳成为盉,鼎盖加圈足两耳成为盘。判断此类改造过的器物可用下列方法:
用X线透视,可以发现焊接处,接痕明显者多是增添上去的,如龙虎有銎弋。
以器物的整体判断,有的部分与原来部分明显不协调,这种现象多由后人补加而引起的,如殷代素鼎、春秋乳丁纹鼎盖;或由后人去掉原来器物某部分所引起的,如战国蟠螭纹鼎。汉代兽面衔环双耳三熊足敦,原是提梁壶,因缺梁、缺盖,去口而改成的。
观察各连接处,若发现假锈,则是改造的结果,如殷代父乙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