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时代在建筑、衣冠服饰、生活器具等方面都有其自己朝代的特点。这方面的实物依据,有各种壁画(墓室壁画、石窟壁画以及庙宇壁画等)、卷轴画和出土的塑像、房屋模型及遗留下来的古建筑物、生活器具等为证,另外,我们还可以查找文献资料,予以相互印证。唐代的建筑、衣冠服饰、生活器具与宋代不同;明代和清代就更不相同。
宋代的官服帽子,有两根燕翅较长,分向左右两边。别的朝代的官服帽子就不是这个样子,据南宋赵彦卫《云麓漫抄》卷三云:“至刘汉祖(刘知远)始仕晋为并州衙校,戴幞头,左右长尺余,横直之,不复上翘,迄今不改。国(宋)初时脚不甚长,巾子势颇向前;今两脚加长而巾势反仰向后矣。”宋人的《迎銮图》(局部)中人物所戴的帽子就是实例。(《迎銮图》曾被后人误定为《李密迎秦王图》)。此时的妇女发式,承晚唐五代的风习,尚高髻。还在高髻上插有各种花卉等被称为“花冠”。妇女的服饰,分为里衣和外套。里衣有贴身穿的称为“抹胸”,外衣通常敞开,不用钮扣,显露里衣,这种装束始于北宋,至南宋盛行。
元代主要统治者是蒙族,他们的衣冠服饰又与宋代不同,元人《元后妃太子像》册为我们提供了例证。明代的衣冠服饰又有变化,人都是留发满头,束有高髻,如陈洪绶所绘的仕女,高耸的发髻其实是一种假发。这种假髻名为“鼓”,这种形制还可以从唐寅的《秋风纨扇图》卷上可以看得十分清楚。
《迎銮图》
清代的男女服饰具有鲜明的特点,全然不同于前代。衣冠服饰为长袍短褂马蹄袖,按等级分成几眼花翎和红缨帽,清人《康熙皇帝南巡图》卷和《乾隆皇帝南巡图》卷,卷中刻划得比较详细。
.......................................................“清代服饰”
从上述几件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时代衣冠服饰具有不同的特点,假如作品中人物身着长袍短褂马蹄袖,头戴着红缨帽及花翎,那末,不论这件作品如何陈旧,画面如何题跋,我们都可以肯定它是清人的作品。
又如,《清明上河图》卷,现在流传有许多本明人的仿作,多半属于明代万历到清代乾隆年间的“苏州片”所为,在这些伪本《清明上河图》中,建筑物和衣冠服饰等,均是明代的格式,最为明显的是城墙全都是砖砌的。而这种砖砌的城墙在明代初年才出现。由此可以推断此画的最晚年限。而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原本,无论城廓、酒肆、桥梁、舟车、生活器皿等等,大都合乎宋代的形制,如城墙除了门洞是砖砌的以外,其它多半是土筑的。这是符合于宋代的时代风格的。这幅画中的其它许多物象的形制又可以参照于南宋初年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所讲的汴京风采:“迎门欢楼”、“太平车子”等等。此后,又有多种取名为《清明上河图》的作品。
在生活器具方面,由于时代和地区的不同,相应的器具形貌、样式也会有所不同。自商周至三国间,人们生活中主要是跪坐,因而床与席(又称榻)是当时的主要室内陈设。至南北朝时有了高形坐具;唐代则出现了高形桌、椅和高屏风。这些家具经五代到两宋完全定性化。这时的家具可以从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中见到。自明到清初,家具的造型简洁优美,还使用可移动的屏风和半开敞的罩、博古架等与家具隔融合。
古建筑、衣冠服饰、生活器具等方面的有关知识,对于鉴定书画具有相当大的作用,但也不能单刀直入,那样会陷入孤证不利的境地。不能完全凭借它来解决鉴定问题。因为即便在一个朝代之内,由于时间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体现于建筑、衣冠服饰和生活器具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以上的几点只能作为可资参考的一个侧面,更重要的是要做到各方面相互参照、相互印证、统筹兼顾。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