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打制石器时就发现了玉。由于玉质地细腻、色泽温润、难以打制,并且数量稀少,因而为少数人拥有,玉渐渐由原来仅是一种特别性质的美石转化为权力、地位、财富和神权的象征。
济南市博物馆藏有一穿孔玉斧。该玉斧1972年在济南市章丘董家村出土,属大汶口文化时期遗物。玉斧长13.7厘米,刃宽7.6厘米,厚1.4厘米,青玉质,色呈淡青,体为长方形,刃口锋利,顶端略作弧形,靠近顶端处有一圆形穿孔。该玉斧形似石斧,但没有使用过的痕迹,且通体磨光形制精美,尤其是磨制工艺上,使用了钻孔等加工技术,使得该玉斧的穿孔极圆,外径与内径几乎相同,没有明显的管钻罗旋纹,打磨得也光滑细致,堪称这一时期的精美佳作,反映出大汶口文化制玉工艺的新水平。该文物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黄玉圭形夔龙纹佩。战国时期器物,长8.2厘米,宽3.8厘米,厚0.58厘米,首为尖头,双面阳刻夔龙纹,下有一穿。此圭纹饰精美,工艺细腻,显示出它的尊贵。玉圭作为神权和王权的象征,可以显示身份,可以封侯,可以考绩,有如后世的玉玺。
秦汉之前,玉所代表的是一种文化,这是因为先人赋予了玉很强的象征性及寓意性。从原始社会到秦汉,玉成为了灵性、品性、物性的审美标准。
它的灵性体现在祭玉和葬玉上,古人认为玉这种物质本身具有灵性,即“夫玉亦神物”。用玉做成的祭祀时的某件法物,在礼天、祭地、赂神、娱神、谢神中,这些法力非同一般的玉,凝聚了一切求福免灾的要求和愿望。在葬玉上,是因为它有保护尸体的功能,即古人所谓“金玉在九窍则死者为之不朽”(《抱朴子》)。玉的品性主要体现在“君子比德于玉”,这是由春秋时孔子提出来的,他认为玉有许多美德,如“温润而泽,仁者”、“圭、璋特达,德也”等,共有十一德。玉的物性主要表现为“石之美”的具体内容。如坚硬、色泽好、光洁、温润、叩之声音清脆等。根据这些特点,古人把它制成饰玉,佩带饰玉,使其发出声音,如成语“金声玉振”中玉振就是玉发出的清脆悦耳之声。
玉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并且在我国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古人就曾把它与石器、铜器、铁器时代排列在一起,可见对它的重视和它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
来源:网络